巧用多媒体,为语文课堂增效

时间:2022-09-22 01:03:04

巧用多媒体,为语文课堂增效

诚然,多媒体对于改革传统教学的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是一旦走向了极端,必然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听课过程中,时常发现,有些媒体的使用非但与提高课堂效率初衷相背离,还严重干扰了目标的达成。只有围绕教学目标,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才能提高课堂效果。

一、用于激发兴趣时

色彩鲜明的图片、悦耳动听的声音或形象生动的视频,无疑会强烈冲击学生的视听。因此,在教学内容特别平淡的课文时,巧妙使用媒体,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将生字短语隐藏在一只只红艳的、橙黄的、翠绿的苹果、橘子、西瓜背后,标上序号让学生自主选择认读。面对具有诱惑力的图片、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学生兴味盎然,跃跃欲试,注意力高度集中,比单一地出现字词认读的效果更好。在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时,也可以通过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教学词串“塞北、秋风、骏马”,有位教师出示骏马在塞北辽阔的原野里迎着秋风奔驰的图片,并配以相关音乐,即刻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纷纷描述画面,表达心中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研究学生学习需要,善于发现那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点”,适时、适量运用多媒体为课堂增添一些趣味,为学生学习增加一些乐趣。

二、 用于引导质疑处

学贵有疑,有疑之处,正是有思之时。选择文本中最易产生疑惑的地方展现在屏幕上,学生便容易聚焦问题,产生思考。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把游人登山时的表现与老人说的话一同呈现,启发学生质疑:看看游人的表现,再听听老人的话,你心中会产生什么问题?学生自然会感到意外:为什么上同一座山,游人那么累,70多岁的老人扫着石阶却不累呢?进而深入阅读,领会老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精神。以多媒体呈现反差较大的同类事物或异类事物,也可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黄山奇松》时,在品读了描写几种形态松树的句子之后,集中欣赏几张姿态奇特的黄山松图片,再欣赏几幅平原常见的松树图片,引导质疑:欣赏了黄山松,再看平原松,你的心中有什么疑惑?学生会发问:同是松树,为什么生长于黄山与平原其形态会截然不同呢?探究的愿望被激起,教师再要求学生提出假想,课后查找资料,探寻其中的原因。

三、用于突破难点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碍于学生生活积累所限,将文字转化为形象的难度很大,这便构成了教学的难点。此时,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易如反掌。如《雾凇》一文中关于雾凇形成过程的描述比较抽象,涉及许多科学常识,小学四年级学生不易理解。用FLASH制作出雾凇形成过程的动态画面之后,再配以课文内容提要式的讲解,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课本中还有些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往往也难以披文入境,此时媒体的介入就显得十分必要。记得有位教师在试教《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时,学生对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难一直难以入情入境。尽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以语言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可学生的朗读效果表明收效甚微。第二次试教,他截取了电影中的一组镜头:红军战士在泥泞不堪的草地上艰难行走,发现有能吃的野菜,连忙采摘下来在袖子上擦擦就往嘴里塞,大口大口嚼着……看着这组镜头,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已进入情境,朗读起来十分投入。有些课文光是语言的渲染不足以唤起学生对环境与心境的体悟与融汇,但是配上音乐后效果就截然不同。多媒体如一叶小舟,载着师生一同渡过语言的海洋,走过狭窄的山道,领略一路无限风光,感受人间真切,彻悟世间道理,探究科学奥秘……

四、 用于强化印象处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思想的火花一闪而过、有一些印象随着时间流淌而过,需要我们即时捕捉,将其固化,储存到记忆里。黑板的容量有限,多媒体的价值便突显了。一些文学常识可以经过教师的提炼呈现在屏幕上,成为学生当堂笔记的内容。教学名家名篇时,教师常常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学生的汇报往往是零散的、包罗万象的。这就需要教师择其要而显,强化印象,引导学生做笔记。如教学《草原》时,学生依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对老舍作了比较充分的介绍后,我在屏幕上显示了有关资料: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写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写有剧本《茶馆》《龙须沟》。这样,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强化了必要的知识点。同样,关键字词、重要句子的意思,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之后也需要一个固化的环节。适时运用多媒体呈现,便于学生将流动的语言符号凝固,以规范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无论是对知识的积累,还是对语言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实践证明,只要善于研究学生的发展需要,发掘教材资源,充分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就不是梦想。也只有紧扣教学目标,在激发兴趣、引导质疑、解决难点、深化理解、强化印象等方面多动脑筋,巧妙运用,多媒体才能为语文教学增添异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上一篇: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下一篇:提高小学生的估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