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天,逃离德黑兰

时间:2022-09-22 12:28:17

第85届奥斯卡落下帷幕。《逃离德黑兰》作为全场的一匹黑马,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奖项。尽管这部影片获奖之后遭受了不少的政治非议,事实上,这部颇具好莱坞式英雄情结的电影却实实在在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历史上,中情局的特工们确实以虚构电影人身份的方式营救过被困伊朗的美国人质。随着《逃离德黑兰》的大热,这段尘封30多年的真实历史也被人们再度翻开。

伪装成一群好莱坞怪胎

1979年11月4日,一群伊朗革命激进分子冲入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使馆内66名外交人员与平民被挟持,整场危机延续了444天。直到1981年1月20日,美国人质才全部获释。其间的1980年,美国政府宣布同伊朗断交。

电影《逃离德黑兰》所讲述的正是444天混乱中的一段插曲,事件发生时,有6名外交人员逃到了大使肯·泰勒的官邸内,秘密躲藏在外交官的家中。他们曾设想过无数出逃方案,但受当时的客观条件所限,出逃计划根本无法实现。和电影一样,此时一位叫做安东尼奥·门德兹的中情局特工出现了。而他的任务是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群美国人带离德黑兰。

实际上,在商量行动计划的时候,门德兹和他的智囊团一开始打算通过走私的“黑道”,将人员送出伊朗,他们甚至还研究了亿万富翁罗斯·佩罗在前一年是怎么成功组织突击队进入伊朗,营救两名被困员工的。不过这个主意很快被证实几乎不可能。一年以后“鹰爪行动”的大溃败,恰好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央情报局的行动负责人只能计划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人员偷运出伊朗。

几番讨论之后,大家建议伪装成“粮食经济学家”或者是“失业的教师”。随后,加拿大政府帮助他们获得了假的加拿大护照,而为了消除对方戒心,达到完全掩饰身份的目的,中情局带来了比想象中更疯狂的逃离计划:他们将伪装成一群来自好莱坞、跟政治没有任何牵连的电影人,而此行目的变成了一群好莱坞怪胎为“拍摄一部科幻片,前来考察地点”。

出逃前的种种准备

正式的营救行动开始了,门德兹本人决定要扮演制片人的角色,以便在行程中合理地了解每个人的去向。他的搭档胡里奥将会担任副制片人,而6位被困伊朗的外交人员,他们则会担任电影的工作人员。

为此门德兹只费了一个小时就租赁到了合适的公寓,并成立了一家专门的电影制片公司,他们给它起名叫做“六号制片公司”,而意义自然是纪念那6名被困人员。随后他们又通过一位好莱坞的朋友,得到了一个“关于外星来客降落殖民星球”的科幻剧本。特工们为它起名为《阿尔戈号》(Argo)。确定好剧本之后,他们还拟定了一些标志和海报,甚至花钱在好莱坞著名的行业类杂志《综艺》和《好莱坞报导》买了全版的广告,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为了让这些人看起来更像是拍电影的,我必须给每个人都弄一个头衔,像是美术指导、摄影师、交通协调员,要是没有这些响当当的导演或制片人的名号,伊朗人就很容易会查到你头上。”门德兹事后回忆道。

然而,行动并非一帆风顺:加拿大因为发现一本中情局的假伊朗签证签发日期错误,行程不得不后推了,原因是签证的伪造者“误读了波斯的日历”;美国与加拿大政府的关系时不时变得紧张;中情局的地图还画错了加拿大使馆的地点,按原计划,特工们会在那里遇到加拿大方面的接头人。可到了之后,却发现是瑞士大使馆,两位中情局特工不得已装作是迷路的游客,向街上的伊朗人问路。最后好不容易抵达了加拿大外交官的住宅。

屋内柴火在壁炉里欢腾着,客人们摆好了餐前点心。每个人都看上去精神饱满、状态绝佳。加拿大主人到厨房为来客们调酒,大家喝着鸡尾酒,很快就变得热络了。若不是嗜血的革命护卫队和革命委员会成员在外面的街道来回巡逻,在特工们看来,这似乎更像是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一个平常晚餐聚会。

在几番寒暄热络之后,特工们很快便把6名美国人聚集起来,吩咐进一步的行动部署。

门德兹首先打开六号制片厂的公文包,拿出一期好莱坞《综艺》,上面刊有《阿尔戈号》的宣传广告。他把其中一张六号制片厂的名片递给了美国外交官科拉·李捷科,指着广告上面某一处介绍,“这部小说是由特丽莎·哈里斯执笔的,你就是这个人。”然后门德兹拿起速写本,把它交给另一位客人凯西·丝塔芙。“给你,”门德兹说,“我们知道你有点美术底子,所以决定让你扮作美术指导。”

接下来,特工们一一派发了名片,上面写明了其他人的身份:乔·斯坦福是副制片人;马克·李捷科是交通协调员“约瑟夫·俄尔·哈里斯”;李·斯卡兹是摄影师“亨利·科林”;鲍勃·安德斯是场地管理“罗伯特·贝克”。

在离开之前,特工们又跟这群客人过了一遍他们各自的“经历”,并给每个人递了一份捏造出来的履历,告诉他们要背得滚瓜烂熟。

最后门德兹还不忘提醒,“你们要让自己变得华丽一些,更好莱坞一些。假如有人拦住你们或者跟你们发生激烈争吵,永远记得要自信、直视他们的眼睛。记住,胡里奥和我就在你们身边,如果露馅儿了,就让我们圆场。”他给斯卡兹递上了取景器,又把剧本交给了科拉。

成功过境

在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结尾部分,6名伪装成电影摄制组的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成员在经过了3次护照检查、机票风波、亡命追车之后,终于逃离伊朗。但1999年发表在美国中情局内部刊物《情报研究》上的内幕披露,6名美国人逃离德黑兰的真实过程并没有这么富于戏剧性。这一行8人(电影中略去了其他中情局的特工)之后乘坐加拿大使馆的车辆,去到德黑兰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大使馆甚至编造了一份假电报,声称其建议摄制组到其他地方拍摄。逃难者一身好莱坞风格的服装,在机场周围闲晃,每个人在之前都接受训练,牢牢地记住了自己的“发迹过程”。当伊朗的海关人员在伪造的护照和出境签证上盖章的那一瞬间,可谓是“气氛紧张”。

飞机在短暂的机械故障延迟后起飞。为了安全起见,直到出了伊朗的领空后,他们才举杯庆贺。这一天是1980年1月28日。直至数月后,人们才发现他们离开了,而美国中情局在这当中的参与策划,是17年后才被公开的。

不过解救其他人质的行动可没有这么顺利了。直到卡特总统离开白宫那一刻,伊朗方面才最终同意释放其他人质。某种程度,这些人质的获释更像是一种意在羞辱美国的政治声明。直到今天,很多人仍认为,是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竞选连任失败。

1981年1月21日,就在人质被释放的第二天,已是一介平民的卡特飞到德国军事基地探视获释的美国人。中情局官员道格回忆道:“我还留着那张照片。前总统神情尴尬,我则像是面无笑容的活死人一般。”

上一篇: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21例 下一篇:体内垃圾,食养帮您春季大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