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探究

时间:2022-09-22 12:27:22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探究

(贵州省余庆县白泥中学)

摘 要:文言文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分值,直接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而且初中文言文学习关系到学生将来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语言素养。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就一定要做好文言文的教学。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如何来提升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今天就来探讨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环境下,教师应该如何保证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文言文是一种新的文体,篇幅短,难以理解,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但是由于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分值,关系到学生将来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语言素养。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就一定要做好文言文的教学。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是采取“填鸭式”教学的策略,他们习惯把每一篇文言文都帮学生翻译好,并找出其中的疑难词汇让学生记住,而学生要做的只是去记录一些笔记,这种教学形式并不能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

以八年级上册《爱莲说》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先把文言文通读一遍弄清楚文章的大概意思,再引导学生逐句翻译,例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学生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可能并不清楚这个“蕃”字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跳过这一句,下一句是“晋陶渊明独爱菊”,而晋朝的陶渊明却只喜欢,根据下一句的翻译学生可能会想到“蕃”就是多的意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帮学生把所有的疑难词句都翻译好,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前后文章的意思自己进行揣摩,这对于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作用。

二、引导学生多进行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含义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第一次朗读时先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大概能有一个了解,第二次朗读时要弄清楚全文所表达的含义,在第三次朗读的时候,就要重点记录其中自己读不通或不能理解的一些词汇。等三遍朗读之后,学生再进行其他工作。

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一起探讨或者是自己去查文言文词典来解决问题。朗读是一种有效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和语言素养的方法,它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进入学习的状态。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含义。

三、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初中阶段的学生接触文言文并不是很多,如果要求他们自己完成一篇高难度文言文翻译的话可能会有难度,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共同讨论文章中需要解决的难点,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以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例,有一句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郭”和“h而攻之”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五六个人成立一个合作小组,大家都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分享,看看有哪些地方存在着分歧,针对这个问题再重点讨论,最终得出一致结论。这种教学形式就是合作学习的模式,它注重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个人能力不足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讲,是一个有效的辅助工具。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

四、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教学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多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那么新形势下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文言文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异常枯燥,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来还原文章真实情景的话,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更高涨。

以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为例,教师可以首先从网上搜集一些有关岳阳楼风景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或视频,一边进行文章的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能会更浓厚,而且这种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也能够把学生带入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使文章变得更有吸引力。因此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的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提升教学的效率。

总之,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他们将来在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教师一定要保证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淑艳.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

[2]谭廷芳.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未来英才,2016(16).

上一篇:历史人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刍议新课改实施在农村初中化学中的困难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