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县引蓄雨洪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方法探析

时间:2022-09-22 11:09:37

东光县引蓄雨洪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方法探析

摘要:本文针对东光县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利用雨洪资源补充水源、改善当地水环境的措施,并对将来工程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雨洪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探析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 A

1水资源现状及特点

东光县地处华北平原东部、黑龙港流域下游,属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有0.846亿m3,人均水资源量248 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也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受大陆季风气候条件影响,东光县蒸发量大而降水量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04.2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60.2mm,多年平均蒸发量是降雨量的4.08倍。而且,蒸发量年内变化相当显著,春季(3―5月)蒸发强烈,多年平均达764.5mm,占全年的37.1%;夏季为768.8mm,占全年的37.3%;秋季为399mm,占全年的19.36%;冬季为127.9mm,占全年的6.2%。降雨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雨水主要集中在6―8月(夏季),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以上,7、8两月降雨占全年的59.4%;而春灌期间的3―5月,多年平均降雨量仅58.1mm,占全年的10.1%。所以,冬春干旱、夏涝秋吊已成规律。长期以来,东光县主要依靠开采深层地下水维持生产生活,年均超采约2240万m3,导致深层地下水一直处于超量开采状态,出现地下水位连年下降、漏斗区面积不断扩展、地面持续沉降等一系列水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利用雨洪资源有益探索

要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汛期雨洪水进行统筹考虑,疏蓄结合,合理调度,多集雨、多蓄水,使雨洪变害为利,从而解决好水资源年际之间、年内之间分布不平衡问题。为此,东光县深入开展了坑塘改造、沟渠清淤、河渠塘连通等一系列工程,为引蓄雨洪水、拓宽农业灌溉水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实施“一村一坑塘”工程,建设盛水工具

东光县地形条件复杂,多年来一直注重坑塘建设,但因过去没有统一规划,坑塘建设规模小,加之配套设施不完善,功能效益较低。2009年以来,东光县将加强坑塘建设作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率先发起实施了“一村一坑塘”工程,汛期收集雨水沥水除涝减灾,旱季组织向外供水服务农业灌溉,坑塘成为农民抗旱浇地促丰收的“法宝”。到目前,全县447个村已建起坑塘790座、总面积16416.8亩,其中规模较大、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坑塘398座、面积9860亩。这些坑塘具有储备调节、以丰补欠等诸多效益功能,不仅可以拦存上游客水,而且可以集蓄本地自然降水(年可集蓄降水1500万方以上),最大蓄水能力3100万方,可保灌耕地6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0%。坑塘建设不仅有效破解了农业灌溉用水不足的难题,同时还起到美化村庄环境、调节乡村微气候等作用。

2.2实施河渠塘清淤工程,畅通输水网络

由于长年运行,东光县河道沟渠淤积堵塞严重、引排不畅,桥闸涵等配套设施年久失修、功能退化,严重影响农业较快发展和粮食安全。为解决这一困局,东光县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沟渠坑塘清淤会战”活动,集中利用三年时间,建设引、蓄、排、灌有机结合,沟、塘、渠、库全面联网的农田水利系统。通过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共完成清淤干支渠146条、长226.5千米,扩挖清淤坑塘102座,增加蓄水能力450万方,清理疏通路边沟及田间地头沟里程总计达715千米,修建桥、闸、涵等水工建筑物212座,改善灌溉面积8.5万亩,在很大程度上疏通了河塘沟渠互联互通、互调互补、旱能浇、涝能排的水系网络,为有效利用雨洪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工程设施基础。

2.3实施漳卫新河调水工程,引蓄境外客水

东光县在充分利用河道、沟渠、坑塘等水利工程积极拦蓄自然降水、地表径流等自产水源的基础上,依托 “四纵四横”的县域水系网络和紧靠漳卫新河的地缘优势,协调争取引水指标,年引水量5000万方,使引蓄客水工作有了充足的来源保障。客水入境后,由遍布全县的河道沟渠截引输送至各个角落,主要依靠坑塘进行集中蓄存调剂,满足灌溉用水需要。

3 工作规划和拟采取的措施

3.1规划思路

按照“因地制宜,全面规划,标本兼治,注重实效,改善环境,综合利用”的原则,继续完善提高现有水利设施基础,加快闸、桥、涵等配套设施建设,分片实施,整体推进,打造“引、蓄、提、灌”有机结合的农田水利系统,最大限度地引蓄外来水和本地降水,搞好雨洪资源利用,压采深层地下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引蓄工程建设

一是加大骨干河道及配套沟渠治理力度。以抓好宣惠河综合治理工程为契机,跟紧上级投资政策,努力争取项目二期及其它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相关项目,对全县重点骨干河道逐步予以疏浚治理,恢复河道过水能力。二是进一步提高田间灌溉渠系建设标准。在实施“沟渠坑塘清淤会战”活动基础上,继续加大田间工程投资力度,将所有末级渠系建成防渗渠,形成可长期发挥效用的田间系统。三是加强地表水管灌工程建设。为提高雨洪资源使用效益,可在坑塘周边配套建设3―4个小型扬水站点,与田间地下低压节水管道相连接,将坑塘内地上水打入管道,通过管网直接输送至田间地头,从而起到省工省力、省水省电、节能增效的效果,促进“节水型农业”建设。

3.3管护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定期维护机制。根据沟渠淤积退化规律及机电设备使用年限,明确治理维修周期,落实维修养护资金,建立乡镇级支斗渠及涵闸设施定期治理维修改造机制;二是按照属地管理、归口管理的原则,明确政府、集体、受益农户三者具体的责任和权利,解决好水利工程设施归谁所有、由谁管理、怎样维护等问题,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稳定运行;三是加快小型水利工程改革。着重研究探索如何推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浇地服务组织等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通过对农民管护农田水利设施进行补贴或实行承包、拍卖及股份合作等方式在工程管理上的应用与推广,摸索水利工程建后管理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刘建卫;平原地区河流洪水资源利用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李少华等;沧州区域雨洪资源拦蓄能力分析;《水资源保护》2010年05期

3吴海岚;浅淡沧州市雨洪资源利用与研究;《水资源研究》 2007年01期

上一篇:对电气工程改造及其自动化研究的探讨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