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异思维”对中学生写作的几点启示

时间:2022-09-22 10:54:53

“求异思维”对中学生写作的几点启示

“求异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创作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一个广泛无比而又丰富多彩的心理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求异思维”是人类创造思维活动中的最高形态,因而最活跃、最生动、最奇特、也最富创造力。

“求异思维”是对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构方式、不同的关联出发,分析出不同结论的思维方式。对中学生来说,“求异思维”在写作中的实际运用,主要表现为扩散性、独特性和逆向性等三种基本特征:

一、“扩散性”是促使中学生写作出现突破,超越常规思路,走向“创新”的一条捷径

“扩散性”是指“求异思维”的过程并非直线的、逻辑的,而是常常伴随着移植再现、对比联想、相似类比等一系列复杂的扩散思维活动过程。“扩散性”运用于写作中就是对同一问题、同一题目、同一材料和同一体裁的不同认识,既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又能够克服“雷同化”、“模式化”,从而达到“不异而异,同而不同”的写作目的。中学生写作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表面上看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单向模式,其实并非如此,中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表达能力等,因而他们对来源于生活的命题,或材料的取舍也会各有千秋。

在具体写作时,中学生可以利用“扩散性”,把不同的生活素材沟通起来,也可以把不同的生活感受结合起来,突破过去的习惯思路,按照新的要求去倾诉、去表达,从而达到比较好的写作效果。比如,可以借鉴作家肖复兴运用移植再现的方法。肖复兴常常把他母亲生前的照片和衣服放在他的工作室里,是想在他写作的时候,借以激起他的灵感,让作品里所描绘的母亲形象,以及所叙述的故事,更加贴近生活真实。又比如,朱自清《背影》中写父亲多年前在浦口东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那段情景,全文只有一千多字,集中还原了父亲送行时的背影。作者联想到家庭困顿、屡遭变故,在外飘零的父亲苍老而颓丧。文章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给读者留下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两次穿过铁路、攀爬月台慢镜头式的背影再现。借鉴作家的成功经验,巧妙地运用移植再现,中学生自己的作文,也会出现让人难忘的片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求异思维”的“扩散性”是促使作者触发灵感的捷径,通过扩散所获得的信息材料,无论是外在机遇,还是内在机遇,都包含着没有意识到的事物的某种本质联系。中学生在平时就要自觉地运用“求异思维”的“扩散性”激发规律,有效地利用各种反常的信息和反常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常规思路,开辟新的写作领域,从而达到艺术构思和艺术表达的效果。

二、“独创性”强化着中学生文章写作的不可重复性

如果说,“扩散性”是就求异思维的广度而言的,那么“独创性”一定是就求异思维的深度而言的。中学生写作过程中求异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中学生特殊的个体精神劳动而言。一个人的“想”决不能用另一个人“想”来代替。此外,求异思维的目的就是写出与众不同的感受与思想。这种感受与思想只有是新颖鲜活的、前无古人的,才称得起是成功的求异思维。千人千般思,万人万般情,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文化熏陶以及特殊感受,受其影响,其选择材料,探讨问题的思路也会千差万别。

三、 “逆向性”驾驭着中学生的写作灵感,使之跨越时空,“反常”或“出格”,从而给写作带来生机与希望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中学生的写作所面对的许多材料都可以一分为二,如果能按照逆向思维的方法,把同样起作用、同样正确,但彼此又完全对立的概念、观点、思想统一起来,就能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实际上,大多数中学生在认识一个问题,或一个材料时,总是习惯地认识或肯定材料的此一面,而忽视彼一面,因此,在写作时如果能自觉地运用逆向思维,从“彼”一面去思考问题,往往就会有新颖独创的发现。所谓的从“彼”一面去思考,就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观点,“反过来想一想”,人褒我贬,人扬我抑;或人贬我褒,人抑我扬;或人从正面入手,我从反面落笔;人就此处展开,我就彼处切入,这样就会独辟蹊径,标新立异。举凡名人名言、警句成语,其中都蕴涵着一定的哲理或警策性,流传日久,人们就习以为常,往往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对某种观点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看法,而实际上,不少名言警句是就其一点或一个角度而言的。中学生在思考或行文时,完全可以“反过来想一想”,不妨反其道而写之。比如“东施效颦”这个故事,在我国民间已经流传日久,人们历来对东施有所非议,认为她不知道美在何处,盲目模仿,把糟粕当精华,这种认识固然不错。但调换一下角度,“东施效颦”也未尝不可。东施之所以效颦,是因为追求美,出发点是好的,现在社会正是需要这种力排众议,勇于追求的精神。当然,方法不当会影响效果。照此,“班门弄斧”的人也应该鼓励一下,人们总是嘲笑他们不自量力,卖弄拙技,狂妄自大。但换一个角度,“班门弄斧”也值得肯定。这种不迷信不崇拜、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具备这种精神,社会才会有创造,才能在不断开拓中前进。倘若一味拜倒在权威的脚下,屈原以后便再无诗人了。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以鼓励这种“反常”或“出格”,唯其如此,方有好文章出现。

中学生应该相信,逆向思维确实是一把钥匙,能为自觉写作者开启思辨的大门,通过这扇门,可以看到茫茫宇宙,皇皇万物,都包涵着亦此亦彼的矛盾对立面,而在特定情景中,你或着眼于“此”,或着眼于“彼”,都可以让你往来无碍,言之成理。想一想,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蚕有“无私”的一面,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有“自私”的一面,所谓“作茧自缚”。可见,大量的现实生活为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逆向思维训练的契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写作的根本。

当然,我们说逆向思维可以扩散思路,写出好文章,但并非无端的每题“必逆”。这里,逆向思维又有自觉逆向和机械逆向之分。自觉逆向是一种积极的灵感表现,它依赖于对材料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机械逆向则是一种为逆而“逆”的被动行为,它仅仅是对材料作简单的描述或推导,因此,并不可取。

总之,依照上述对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诸多现象的分析与启示,就会使我们发现,求异思维在“扩散性”、“独特性”、“逆向性”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活动天地,写作中用同一材料发散出不同的内容,或同一题目从不同角度展开思索,或同一主题用多种形式的文体去表现,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对活跃思维,开拓思路,提高写作能力,都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上一篇: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心理机制探微 下一篇: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