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时间·关怀

时间:2022-09-22 10:21:58

暴力·时间·关怀

摘要 《暴雨将至》是马其顿青年导演曼彻夫斯基的代表作,导演以自己对暴力的反思,时间的怀疑和对人自身的关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们所要表达的主题,都是反复在电影中出现的那一段话“时间不逝,圆圈不圆”。本文从对暴力的反思,时间的质疑。对人类自身的关怀来探讨这部影片,从而揭示“时间不逝,圆圈不圆”的含义,要是时间不消逝,暴力的圆圈就会再度循环,它就像一个怪圈,一直萦绕在人类的头脑中。

关键词 暴力,时间,人类自身

《暴雨将至》是青年导演曼彻夫斯基的处女作,它的出现,轰动了国际影坛,并于1994年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大奖。这部电影的创作动机来自于在美国学电影的导演回到故乡――马其顿,看到以前繁荣和平的国家现在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从而内心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焦虑,这种焦虑用电影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充斥在影片中的暴力、血腥以及满目疮痍的大地。

一、对暴力的反思

《暴雨将至》撰写了三个故事,一段不可能的爱、一段人类两难的选择、最后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回乡”,三个故事都以突如其来的暴力事件作框架,阐明了一个主题“暴力的恶性循环”。“和平只是一个例外,暴力无处不在”,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随时引发暴力和战争的可能,而处在其中的我们,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

三个故事的共同点都是以暴力结束,战争即将来临,种族主义斗争中的爱情悲剧,试图阻止暴力却又无能为力的爱国游子,三个战争阴影下凄美的爱情悲剧,面对暴力,爱显得苍白无力。两个年轻人的爱情还没有来得及表白,桑米拉就死在了哥哥枪下,尼克还没有来得及用深情的爱来挽回安妮的心,就死在了激进分子的枪下,亚历山大还没有等到他心爱的安妮的到来,就死于自己亲人的枪下,安妮赶来看到的竟是他的葬礼,埋葬了爱与温情,暴力成了统治世界的君王。

马其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种族矛盾一直困扰着这片土地,在这种环境中,“立场”显得尤为重要,片中一再出现立场选择问题,“不要退出,选择一个立场很重要”,“我不想和他们站在一个立场上”、“你可以选择反战的立场”。在立场面前,血脉、亲情都显得无足轻重,站错了队就意味着走向了死亡,所以,女孩死了。记者也死了。而之后因为立场不同杀死他们的亲人又会迁怒于异族,从而引发下一轮的暴力。种族矛盾却导致亲人相互残杀的情景,把悲剧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种族冲突本身就是一个暴力的圆圈,人类陷入了冤冤相报这个万劫不复的怪圈之中。“时间不逝,圆圈不圆”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标语:时间永无止境,圆圈也不是圆的,正是作者对民族前景的担忧,对暴力恶性循环的一种预言,“以牙还牙”的结果只能是无休止的战争。

但是导演并不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他在大声地召唤在暴力面前勇敢站出来的人们。第二个故事开头,安妮用放大镜观察着第一个故事中女孩被枪杀的照片。它们是怎样来到安妮面前的,随着安妮放大镜的推移,我们发现了女孩死后电影中没有演出来的故事。女孩死后,联合国军队来到现场,拍下了这些照片,面对暴力。连维护和平的联合国军队也只能是“拍照,收拾尸体”,但是正如片中的老医生所说的“暴力是会传染的”,我们不出来制止,作出我们的立场选择,那么有一天暴力可能会在你的身边上演,马其顿需要像亚历山大、年轻神父一样的人站出来,尽管当枪声响起时,所有的努力都宣告失败。但是,只要我们人类心中有对爱、善的追求,有无数人在这场跑出暴力怪圈的接力赛中勇敢地向前奔跑,就一定会等来那一场久违的“暴雨”!

二、对时间的质疑

《暴雨将至》三个段落里的时间、地点、事件达到了惊人的统一,每个段落都有开端、发展和高潮。三个段落完全可以独立成章,而三个段落的组合,三个段落的不断重复,互相呼应,使整个影片呈现出复杂多义的形态。这都是得益于后现代电影从时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打乱顺序,将其置身于自由的空间,寻找空间并置的可能性。

如果说亚历山大因为桑米拉而死,那么他在伦敦时和他在一起的安妮看到关于桑米拉死的照片从何谈起,为什么在第三部分中,亚历山大竟然拿出安妮的照片给身边的人看并说她已经死了,安妮目睹了摄影师的葬礼那又如何解释。活着的人早死了,而死去的人依然活着。第一个故事中的克瑞想到伦敦投靠的摄影师叔叔是不是为了保护桑米拉而死的亚历山大,因为他自己说过要赶回去参加自己侄子的受礼仪式,桑米拉有没有可能是亚历山大的女儿。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很难搞清楚。正是导演打乱了正常的时间顺序,让时间发生短暂的混乱,你可以从任何一个故事开始,但是你无法让三个故事形成必然的联系,也无法通过故事确定每一个人的身份。

时间顺序的打乱导致故事叙述的重构。我们看到三个部分的故事似乎有点怪异,在影片中“时间不逝,圆圈不圆”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随着叙述的进展,我们发现时间跟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直到影片第三段发展到一半时,我们才隐隐约约地把马其顿和伦敦联系起来,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桑米拉逃向修道院时,我们才能清理出一个时间线索,按照经典的叙事,事件的顺序应该是“2段-3段-1段”。导演一开始即把故事最为感人和最让人震惊的一段展现给人看,观众看到的是温馨宁静的画面,海边的教堂,庄严而美丽,年青的牧师在摘西红柿,暴雨将至。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那把观众带入一种冷酷的现实中去,血腥和暴力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了,突如其来的暴力让你感到生命的窒息,这种叙事让观众来不及思考,就很快进入导演创造的意境中,至于故事时间的次序和总体性都变得不再重要。

三、对人类自身的关切

1 人类的爱情,黑暗的现实挡不住爱情的萌发

很快,来了一群闯入者,他们个个手持武器,面目狰狞,连房顶上的猫都不放过,暴力首次上演,但夜间的修道院,宁静安详,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少男少女之间萌发了纯真的爱情。少女大口地吃着年轻神父摘回来的西红柿,年轻的神父甜甜地笑了。爱情,是能冲破黑暗和一切阻力的,尽管种族主义的枪声就在耳边,尽管两人之间语言不通。

2 后现代人类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迷茫

进入第二个段落,影片转向了后工业时代的伦敦,摇滚音乐在耳边回荡,工作室里到处堆放着各种明星的照片,女主人公安妮繁忙地工作,这里是和平国家,但仍然可以听到和看到不和谐的存在,收音机里广播着关于偷渡、炮轰、空袭的新闻,安妮翻阅着一张张充满暴力、死亡、仇杀的照片,天气预报不断报道伦敦最近要下雨,得知自己怀孕后,安妮站在伦敦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茫然地望着四周,患关节炎的亚历山大感到骨头疼痛。这一群人虽然外表光鲜,但内心都充满着焦虑、充满了一种不安全感,慌乱和困惑,也正是因为这样,亚历山大觉得“没有刺激的报道”,用自己的“照相机杀死了一个人”,安妮始终不能下决心离开丈夫尼克和柯克返回故乡;而尼克是一个被妻子抛弃的丈夫,他不善表达、软弱平庸、明知道妻子已经不爱他,还想把妻子留在身边,现代人生存中的一种难以掌握自己命运,没有归属感的表现。

3 游子以赎罪的心态来洗涤自己的灵魂

在第三个片断中,出现了大量的对马其顿这个国家的特写,连绵起伏的山峦、空旷的大地、蜿蜒的河流,静默的村庄,都表达了导演对自己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尽管这片土地被战争折磨得支离破碎,但是它依然充满着希望,在阵阵乐曲中,举行着简朴的婚礼,在牧场,一只只小羊在诞生,男人们边喝酒边发出爽朗的笑声,妇女们在辛勤地操劳,“我也想发静默誓,但是此番美景不由我吐露语言”。摄影师亚历山大出生于马其顿,但在物欲横流的伦敦,逐渐迷失了自己,当他去报道波斯尼亚战争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人类正在遭受苦难,自己却因为没有可报道的素材去“挖掘”。在生命面前,工作、普利策奖都不重要,他要回到故乡洗涤自己的灵魂,寻找精神的家园。可是回到故乡,迎接他的却是种族之间不断的冲突,暴力。当他以血肉之躯去阻挡仇恨和暴力时,暴雨终于来临,他微笑着注视天空,躺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回归了真正的家园。他为了另外一个生命的存在,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四、结语

《暴雨将至》,正是以自己对暴力的反思,时间的怀疑和对人自身的关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们所要表达的主题,都是反复在电影中出现的那一段话“时间不逝,圆圈不圆”。要是时间不消逝,暴力的圆圈就会再度循环,它就像一个圈,会在你的头脑中萦绕,挥之不去,好像一部永远不会停止的电影,影片的结尾,同时也是她的开头;少女跑过岩石,在她的身后,风雨交加,伴着轰隆隆的雷声,她向镜头跑来,与此同时,阳光下,年老的神父在催促正在摘西红柿的克瑞,暴雨快来了,那边已经在下了,走吧,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开始即是结束,结束即是开始,走不出的循环,逃不出的圆。

上一篇:试析韩剧的未来走向 下一篇:在莎士比亚的框架中寻求现代意识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