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蔬菜农药残留状况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9-22 09:59:36

连云港市蔬菜农药残留状况分析及对策

摘要:为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连云港市制定并组织实施了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对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和基地的蔬菜进行例行监测。通过对连云港市不同品种、不同时间以及不同抽样地点的蔬菜进行检测,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了蔬菜中的农药残留情况,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对策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消费者对蔬菜的品种、结构和内在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品种多样,而且要求产品卫生、安全、营养搭配齐全。如何选购到无农药污染的蔬菜,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由于蔬菜品种与栽培技术的改变,害虫的抗药性也普遍提高,农药的用量与施药的次数不断增加,尤其是有些菜农大量使用有机磷杀虫剂,致使不少蔬菜的农药残留严重超标。近年来,为了解连云港市的蔬菜农残情况,每月上旬对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主要超市及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进行抽样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 样本采集与检测

1.1 样本来源与检测项目

连云港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市内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主要超市和蔬菜基地的蔬菜进行随机抽样,每月1次,每次60个样品,蔬菜种类主要是当地生产量和消费量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样品,主要涉及绿叶类、白菜类、甘蓝类、豆类、茄果类、瓜类等品种。重点检测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甲拌磷、氧化乐果、乐果、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毒死蜱、三唑磷、甲基异柳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地虫硫磷、丙溴磷、水胺硫磷、百菌清、乙烯菌核利、三唑酮、腐霉利、异菌脲、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25种常用农药。

1.2 检测仪器与方法

主要仪器:布鲁克公司气相色谱仪450,PFPD检测器,ECD检测器,匀浆机,氮吹仪等。抽样依据:NY/T 789-2004《农药残留分析样本的采样方法》。检测标准:NY/T 761-2008《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判定依据:GB 2763-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种类蔬菜农药残留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绿叶类、白菜类、甘蓝类、豆类、瓜类、茄果类等6类蔬菜中,瓜类蔬菜的合格率最高,绿叶类、白菜类的合格率较低。主要是因为绿叶类蔬菜生长周期短,采摘频繁,虫害较多,施药量大,所以残留量较高。而瓜类蔬菜比如冬瓜、南瓜很少有虫害,偶发病害,施药量少,所以残留量很低。近年来国家加强对禁用农药的管理,生产上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检测结果中很少有检出现象。从2011-2012年的检测情况看,蔬菜的平均合格率基本持平,各级监管部门还应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争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求升。

2.2 不同月份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每年的1、2月份和11、12月份蔬菜农药残留较少,抽样合格率都在96%以上,从3月份开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逐渐降低,7、8、9月份随着气温升高、湿度增大,蔬菜的病虫害发生严重,菜农用药频率增加,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降至最低,仅在88%左右。由此可见,加强蔬菜田间管理、预防控制病虫害,合理施肥,控制用药,是保证蔬菜安全的有效途径。

2.3 不同抽样地点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状况

蔬菜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蔬菜安全性检测结果差异较大,见表3。基地蔬菜的抽样合格率最高,达98%以上;其次是蔬菜批发市场,95%左右;农贸市场和超市蔬菜合格率较低,只在90%左右。不同抽样地点蔬菜合格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蔬菜基地一般是由合作社管理,生产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其生产的蔬菜安全性较高;批发市场的蔬菜一般来自规模较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进入市场前都要经过速测或者具备一定的质量合格证明,其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较为严格;农贸市场销售的蔬菜除来自于批发市场外,还有不少是城郊自产自销的菜农上市销售的,这些菜农的菜地规模小、较为分散,难以管理到位;而超市销售的蔬菜一般均由特定的经纪人负责承包,其蔬菜来源较为复杂。因此加强对蔬菜产地的溯源控制,才能实现监管职能到位。

3 建议对策

综上可见,随着对农产品监管力度的增大和标准化体系的逐步实施,蔬菜农药残留的合格率呈稳中有升的趋势,为了更好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3.1 加大宣传,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利用多种有效途径,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技术知识,特别是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生产者、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建设。加强田头检测,提倡生产者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肥料、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提高市民对农产品安全的认知程度,促进社会力量对农产品质量的自发监督。

3.2 加强源头监管工作,控制农药残留超标现象

通过多渠道对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安全合理用药的意识和科学用药水平。推广农产品产地标签制度,既要使生产者自觉地科学用药,又使消费者能及时充分了解产品信息。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可追溯制度,建立大型物流配送体系,从根本上杜绝农产品生产及流通环节可能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3 加强引导,积极推进三品创建工作

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简称三品)的申报工作,严格把关,对复查换证工作长抓不懈。在产品认证的基础上,培育地方名牌和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从产地环境、生产档案、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例行监测、信息等各项制度入手,不断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扩大三品种植范围,提高三品质量,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上一篇:HACCP在苏州风味豌豆生产中的应用实践 下一篇:韭菜小拱棚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