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侧锁骨中点上肌间沟与对侧第4颈椎(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和患侧胸骨角的连线垂直进针的臂丛麻醉的临床体会

时间:2022-09-22 09:50:42

患侧锁骨中点上肌间沟与对侧第4颈椎(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和患侧胸骨角的连线垂直进针的臂丛麻醉的临床体会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关于如何寻找异感和力求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许多方法。随着现代先进的仪器,如:神经刺激器,彩色超声引导系统等的出现更加提高了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成功率。但传统的定位方法仍然是基层医院麻醉工作者的主要方法。我院作为一个基层医院旨在探索符合基层医院的简单、实用的肌间沟臂丛麻醉方法。自2009年以来我院对100例年龄在15―70岁之间,ASA分级Ⅰ―Ⅲ级的上肢手术患者采用患侧锁骨中点上肌间沟与对侧第4颈椎(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和患侧胸骨角的连线垂直进针的臂丛麻醉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方法:

患者入室后行血压、血氧、脉搏、心电监护。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选定患者患侧锁骨中点上1.5―2厘米的肌间沟与对侧第4颈椎(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和患侧胸骨角的连线垂直进针。一般进针1.5―2厘米无需改变进针方向即可寻得异感,若无异感继续向前进针亦可触及颈7横突或椎体稍回退,回吸无血和脑脊液后注入0.4%罗哌卡因3―5ml,观察3―5分钟病人无头晕,目眩,耳鸣,多语好动,胸闷,呼吸困难后继续注药达18―25ml.

评定标准:

手术开始后不需要使用任何辅助药就能获得良好的镇痛,肌肉松弛者为麻醉满意;手术开始后需要使用少量辅助药才能进行手术者为阻滞不全;手术开始后即使使用大剂量辅助药亦不能进行手术需要改麻醉方式者为无效。

结果:

麻醉效果满意者有92例,阻滞不全者有6例,完全无效者有2例。出现明显异感者有89例,占89%。出现霍纳综合症的有6例,经面罩吸氧后好转,未发现有椎管内阻滞,神经损伤及气胸等异常并发症的发生。

讨论:

臂丛神经由颈5―颈8及胸1神经的前支组成,各神经根分别经相应的椎间孔穿出后,颈5、6神经组成上干,颈7神经组成中干,颈8及胸1神经组成下干,各干又分为前、后两股。臂丛神经5条神经根在锁骨下动脉的上方共同经过斜角肌间隙向外下方走行。经本人在尸体上反复测量和多方面的资料查证后发现经患侧锁骨中点上1.5―2厘米与对侧第4颈椎(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和患侧胸骨角的连线垂直进针正好是臂丛神经最密集的3干的地方。此处神经密集异感容易找到,少量局麻药就可以浸润所有的干神经,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避免大剂量局麻药引起的毒性反应。本方法定位简单操作方便,首次进针异感出现率高,用药量少,安全实用副作用少,病人容易接受,麻醉效果满意,非常适合基层医院的麻醉工作者。目前国家正在扶持基层医院的发展,本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白光昕,黄杰.肌间沟法颈7臂丛神经阻滞.中华麻醉学杂志,1984,4(4):200.

[2]赵荣银,雒启兰,宋彦西,等.经中斜角肌下端入路行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16(8):392.

[3]徐启明,主编.临床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2-115.

[4]张励才,主编.麻醉解剖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49.

[5]彭裕文,主编.局部解剖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46.

[6]薛富善,主编.临床局部麻醉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70-201.

上一篇:128例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分析 下一篇:铍针疗法治疗慢性软伤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