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台湾的市井年俗

时间:2022-09-22 09:12:13

台湾年俗大都由大陆流传过去,除了部分礼仪性、程式化的风俗习尚在两岸共同保存外,还有某些民间市井的独特活动只在台湾可见。

劈甘蔗

台湾有“东方蔗库”之称。“劈甘蔗”是春节期间一个精彩的传统节目。人们首先挑选几根挺直完好的甘蔗,把末梢、叶片和气根削去,并将其顶部削平,然后拈阄轮流比试。劈蔗人站在板凳或台阶上,左手扶正甘蔗,右手持刀平搁压住甘蔗断面,揣摩下刀的部位和时机。待到胸有成竹时,翻转刀口疾速朝蔗杆直劈下去。手艺好的,能把甘蔗自上而下劈成对称的两片。手艺一般的,也多多少少会劈出一定长度的蔗皮。如此轮番,直到劈完为止。通常由负者支付蔗钱,花钱也不多。

这一活动相传与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反抗外来侵略者有关。昔年郑成功率军后,给蔗农出主意:平时砍蔗多是横砍斜斩,够娴熟了,何不改变刀法来个竖劈?这既可娱乐又可训练手力、眼力、智力,战时还可以提高杀敌本领。流传开来,台湾人至今常常举行劈蔗这一健康有趣的节日活动。

攻炮城

春节,台湾一些商家或团体常常自设或赞助一种叫攻炮城的游戏,供民众娱乐。

炮城有方有圆,采用竹木、麻线、铅线等材料扎成的骨架,在四周环绕一串长长的鞭炮,糊上红纸,装饰得像古代的城垣,挂在空旷处的约三层楼高的杆子上。炮手需要将眼力、手力、智力、胆力结合,把城攻破。

攻炮城需要炮手点燃自己买来的各式各样的鞭炮,对准城垣抛掷,炸破红纸,引爆内里的鞭炮。有的鞭炮抛上去没挂住,又被接住重新抛上;有的鞭炮快把城垣炸完时,却会意外地出现夹壳哑炮。如果出手顺利,抛上的鞭炮火焰触发了城垣炮芯,霎时山崩一片,五颜六色的碎纸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攻炮城由来有此传说:明末,郑成功在闽南沿海一带操练水师,准备。过年时,部将洪旭想出妙策,订造大量鞭炮,扎成一个个炮城。然后鼓动官兵全心全意攻打,攻下者给予重赏。这一来既增添节日气氛,又让士兵锻炼抛掷、瞄准技巧,提高作战能力。后来,这一有益有趣的年俗游戏随郑成功军队传入台湾,数百年来盛行不衰。台湾学者连横在《雅言》中也有记叙。

拜天公

台湾同胞以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天公即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是春节的首个民间节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早拜天公几天,人们就开始备办供品,其中发粿必不可少,认为吃了发粿会大吉大发。有一首《年粿歌》唱道:“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菜头粿(萝卜粿)吃点心。”

正月初九夜半,台湾人家在庭院中摆起八仙桌,摆上供品。开始的时间从初九子时(夜11点至次晨1点)到清早,鞭炮声通宵达旦。

拜天公有来历:明末清初的一年除夕,有大批日本海寇侵犯闽南,官兵和乡勇勇敢御敌,百姓则到甘蔗丛中避难。正月初九,官兵和乡勇击退日本海寇。劫后余生的闽南百姓认为这是天公助战取胜,从此便以正月初九为天公诞,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来敬拜。后来,随着大批闽南人移民台湾,拜天公的节俗也进入台湾。

钻灯脚

元宵是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灯节。连横《台湾通史》“岁时篇”记载:“(台湾)元宵之夕,自城市以及乡里,点灯结彩,大放烟火,竞演龙灯。士女出游,笙歌达旦。”

台湾从1990年起,每年在台北举办一次大型台湾灯会,蔚为壮观。届时,台北各寺庙也都举办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花灯竞赛。自2001年起,台湾灯会改由台湾各地巡回举办。

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其《闽南人》一书中记述:“在一些著名庙宇,都挂满了花灯……妇女们有‘钻灯脚,生男胞’之习俗。”台湾方言“灯”与“丁”同音。台湾人习称底下为“脚”。元宵之夜,所有上一年结婚的新娘,无论已产育的或是怀孕的,都得重新打扮新娘妆,由婆婆或姑嫂妯娌领着,到各乡村祠堂灯下俯首穿行而过。乡亲们围观如潮涌至,为的是借机认识哪一家娶的是哪一位新娘,堪称“新娘团拜会”。

乞龟福

元宵节之夜,台湾民众习惯到寺庙向神灵“乞龟”。这是一项古老的年节祈福活动,也是从闽南传过去的。

龟的制作材料繁多,造型繁复,一般可供食用。乞龟,先要燃上三炷清香,然后掷杯。如获成杯(一阴一阳),则将香插在龟背以示“名龟有主”,并向庙方登记。乞得龟者的惟一条件是“还愿”:明年元宵节必须订做一只送回寺庙酬谢,而且分量必须大于今年乞得的那一只,以示答谢神明在过去一年中的关护之恩。如此辗转轮替,年复一年,寺庙的龟吉祥物越做越大,越做越多,形成一个社群或家族共同乞龟、一齐分享的局面。

乞龟以澎湖、宜兰最为盛行。从2007年开始,澎湖与泉州两地天后宫联合在泉州天后宫举行元宵“乞龟祈福”民俗活动。这承载着两岸同胞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是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最好见证。

上一篇:浦江舞龙:舞出精彩世界 下一篇:江南灶画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