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春季小麦生长情况诊断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09-22 08:22:16

皖北地区春季小麦生长情况诊断及应对措施

一、春季壮苗的标准

皖北地区约在2月底,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3℃时,小麦进入返青期,植株各器官生长迅速,干物质积累加快,分蘖形成第二个高峰,接着向有效和无效两极分化。在这个时期要求麦苗叶色青绿,次生根发生快,茎杆粗壮,叶面积指数2.5-3,高峰苗保持在预定穗数的2.5倍左右,最多不超过3倍。拔节时要求叶色稍褪淡,叶片长而不披,基部节间缓慢上升,底节蹲实,苗脚干净,春性品种4张叶片以上,半冬性品种6张叶片以上的可成穗的大分蘖要略高于预定穗数。孕穗期麦株封行,叶色青绿,叶片大小适宜,绿叶多,茎粗节短,叶面积指数6.5左右,地面可见光斑,全株青秀老健,无病虫危害。

二、群体过大的风险苗

1.形态特征:植株茂密,叶片浓绿宽厚,心叶出生快,新蘖大量发生。这种麦苗的分蘖向有效、无效两极分化期延迟,中间部分分蘖的幼穗发育进程无明显差别;群体往往过大,每亩总茎蘖数可能超过120万,造成中期郁闭封行,影响通风透光,使植株茎秆软弱,基部节间拉长,引起倒伏并易遭受病虫危害。

2.发生原因:这类麦苗通常是由于茬口早、土质好,基肥、苗肥施用量过多引起春季猛发所致;或者播期偏早,播量过大,在暖冬的条件下,形成春季旺长所致。

3.转化措施:中管理上应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进行蹲苗,促使两极分化提前,以改善光照条件,促进形成壮杆大穗。

(1)严格控制返青期的肥水,以抑制麦苗中部倒4、5、6叶叶片的生长,防止过早荫蔽,直到拔节时叶片轩淡,才可酌情追肥和灌拔节水,如叶色一直不褪淡,就可以不再追肥。

(2)在拔节前进行适当镇压,可以抑制主茎及大分蘖窜高,控制中部叶片,使麦杆节间缩短,对预防倒伏有一定作用主。

(3)条播麦田在返青以后,结合锄草进行深中耕,深度7-10cm,以切断麦苗的部分根系,起到蹲苗和控制无效分蘖的作用。

(4)对有倒伏危险的麦苗,在返青后拔节前可使用矮壮素进行控制。一般用50%矮壮素水剂50g兑水10kg,配成0.25%浓度的水溶液,每hm2均匀喷雾600-800kg。矮壮素对小麦的营养器官,特别是基部第一、第二节间的伸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它不仅可使节间缩短,还能使茎杆的机械组织增厚,提高充实度,叶片也变得短而宽,因而增强了抗倒能力。矮壮素对结实器官一般没有不利的影响,但在操作时,必须按照规定控制用药量,如用药量过大,将延迟成熟,粒重减轻。

三、分蘖不足的瘦弱苗

1.形态特征:这种麦苗返青较迟,叶薄色淡,无光泽,下部叶片干枯,绿叶面积小,分蘖少,次生根少,总茎蘖数不足;在返青、拔节期间生长缓慢,新叶短而窄,新根少,老根锈,茎秆细而僵硬,植株矮小瘦弱。

2.发生原因:春季发生的瘦弱苗,主要原因是瘠、碱、晚、湿四种。

(1)瘠,指土壤缺氮或者严重缺磷,养分不足,不能满足小麦春季生长的需要。

(2)碱,主要是指淮北北部的花碱地,在春季因蒸发量增大,常常发生返盐现象,以致表土层的土壤水分含盐量过高,影响小麦正常吸收养分,形成黄僵瘦弱苗。

(3)晚:指播种过迟的晚茬苗,积温不足,生长量小,长势弱。

(4)湿,就是土壤含水量过高,返青后小麦植株生机旺盛,需水、肥量增大,如土壤中水多气少,根系发育不良,就会产生生理缺水、缺肥现象,所谓“尺麦怕寸水”就是这个道理。

3.转化措施

(1)对土壤缺肥而形成的瘦弱苗,应搞好春季肥水管理。拔节孕穗阶段,是小麦一生中需肥量最多的一个时期,是第二个吸肥高峰期。但追肥必须慎重,要根据苗情和地力,掌握好施肥的时间、方法和数量,防止因麦苗瘦弱而操之过急,施肥过多、过猛,造成春季猛发,使麦苗中部叶片猛长,无效分蘖增加,封行过早,通风透光不良,而发生倒伏和遭致病虫、高温逼熟等自然灾害。

对生长量不足并有脱力现象的瘦弱苗,要早施返青肥,作为接力肥,数量不宜过多,以每hm280kg尿素,兑水打洞穴施或顺行条浇为宜,促进麦苗快返青,早出新叶。拔节孕穗肥,应在叶色正常褪淡,分蘖己出现两极分化,基部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开始伸长时进行,每hm2用尿素80kg,以巩固分蘖成穗,促进小花分化,这是弱苗转壮的最后一个关键时期。

(2)对因盐碱危害而发生的瘦弱苗,应在土壤化冻后,春季返盐高峰期到来之前,及时浇灌返青水,达到以水压盐的目的。浇灌返青水后,要及时进行中耕松土,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量,以控制土壤盐分上升,危害麦苗。

(3)对晚茬麦的春季管理,应以促为主,缺肥补肥,缺水补水,并可试行加盖塑料薄膜,以增温保湿,对促进快出叶,多分蘖,加快发育进程,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4)对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麦田,应在下雨以前及早清沟理墒,做到沟系配套,排水畅通;同时,在春季要预降内河水位,降低地下水,促使麦苗健壮生长。

四、脱力落黄的早衰苗

1.形态特征:这类麦苗冬生长正常,而春季正当植株需要大旱养分的关键时刻,供肥不足,以致麦苗返青迟,生长缓慢,叶片狭窄,中色淡黄,功能期缩短,分蘖出生少,根系少而长,根毛不多,形成未老先衰。

2.发生原因:麦株中期缺肥,主要是:有机肥用量不足,前期施用的速效化肥消耗殆尽,或者是在秋冬两季雨水过多,淋溶流失了大量化肥,造成中后期缺肥。

3.转化措施:

(1)巧施返青肥,在麦苗进入返青期,每hm2施用尿素80kg,开沟条施。促进麦春季早发。

(2)施好拔节孕穗肥。这时麦子正处于需肥高峰期,应在叶色褪淡时及时施肥,每hm2施用尿素120kg。

(3)根外追肥。这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大,见效快的增产措施。在小麦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间进行喷施,每hm2施行用尿素10kg。可以结合喷施一些磷、钾肥,以提高增产效果。

上一篇:常规粳(糯)稻良种繁育的防杂保纯措施——浅谈... 下一篇: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应用的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