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中西莉亚的“成长”

时间:2022-09-22 08:08:15

《紫色》中西莉亚的“成长”

[摘要]西莉亚是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色》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尽管她曾经怯懦,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但是整部小说却见证了她一生的“成长”历程。她的“成长”不单单在于年龄的增长,还在于她灵魂的觉醒,直至最终成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

[关键词]西莉亚 成长 女性 紫色

[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78-01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知名的黑人女作家,她一生关心黑人的生活与疾苦,尤其是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和社会状况。1982年,她的小说《紫色》问世,并获得了普利策奖。《紫色》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共由90封信构成。故事发生在佐治亚一个贫穷的家庭,记录了女主人公西莉亚可怜、可悲、可歌、可泣的一生。

一、女主人公――西莉亚

在小说中,西莉亚曾是一个可怜、怯懦,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黑人妇女。她可怜,是因为在遇到莎格之前,除了妹妹耐蒂,她没被任何人爱过。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间破烂的木屋里生下了孩子,却连看上一眼的权力都没有。她怯懦,是因为她被男人践踏,却无言反抗。少女时代,她被继父,生下孩子;孩子被夺走,迫于威胁,她对此选择了沉默。当被迫嫁给艾伯特时,她仍然选择了服从。婚后,没有任何爱情,她受尽,西莉亚对此仍然不语。她没受过什么教育,因为她曾只字不识,只会遵从身边的男人,听命于命运的安排。

西莉亚经历了“成长”的过程,她变得勇敢、独立,甚至很有学识和想法。她变得勇敢,是因为她敢于对欺凌她的丈夫说“不”,甚至离开他,开始新生活;她变得独立,是因为她有自己新的生活、事业。同时,她可以帮助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丈夫”,她变得有学识、有想法,是因为在妹妹的帮助下,在妹妹远走他乡时,她会自己写信给上帝或是给她挚爱的妹妹。在面临生活的痛苦与不幸时,她学会变得坚强、乐观、独立,甚至开始有能力来帮助别人,重拾自我。

二、西莉亚的“成长”过程

在小说中,我们见证了西莉亚重拾自我的“成长”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遵从、转变和独立阶段。

(一)遵从

小说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共由90封信组成:61封是西莉亚写给上帝的,14封是她写给妹妹耐蒂的,15封是耐蒂写给她的。《紫色》是西莉亚内心的独白,因为有三分之二是西莉亚写给上帝的信。她之所以会给上帝写信,是因为她无人倾诉,甚至是羞于倾诉。即便是写给上帝的信,她也不敢留下名字。此处,可以看出西莉亚不敢认识自我,遵从于命运的安排。从年少时,她被继父,孩子被夺走,她选择遵从继父或者说是遵从命运;到她被迫嫁给艾伯特,受尽,仍然选择遵从丈夫、家庭、婚姻;直至后来,丈夫对耐蒂不怀好意,耐蒂被赶走,她还是默默遵从。

(二)转变

莎格使西莉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可以说,莎格的出现是西莉亚人生的转折点。莎格是西莉亚丈夫的情人,她是一个开放的黑人歌手。她的到来是因为糟糕的身体状况,需要西莉亚的照顾。像艾伯特一样,莎格起初并不尊重西莉亚,并且侮辱她;但是,西莉亚却被莎格这样的女性触动,视她为偶像。随着一起的生活,西莉亚有机会成为了莎格的朋友。通过与莎格交往,西莉亚意识到自己也是值得被爱和尊重的。莎格教会西莉亚爱自己、依靠自己;打开了西莉亚的眼界,让她对宗教有新的想法,去相信非传统意义上的上帝。西莉亚开始重新认识自我;是莎格触发了西莉亚的转变,使她变得坚强,充满活力,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三)独立

莎格因为歌唱活动离开了,当她回来时,已嫁作人妻。起初,西莉亚有些悲伤,认为这伤害了她与莎格的“关系”,她感到被背叛了,但是逐渐地,她开始接受这个事实。除了妹妹耐蒂,莎格是唯一真正爱她的人。自从耐蒂离开,30年来音讯全无。在西莉亚看来,她一定是死了,否则,不会连一封信也没有。但是在莎格的帮助下,西莉亚找到了艾伯特隐藏的耐蒂的信,信中写到了耐蒂的经历以及西莉亚被夺走的两个孩子的下落。耐蒂的信不但加强了西莉亚的自我意识,而且使她敢于站起来反抗,抗议她一直逆来顺受着的丈夫,不再胆怯,不再屈服于命运。西莉亚的自我实现使她成为了一个快乐、独立、成功的女性,她开始有了自己的事业,自己可以养活自己的事业。在沉默了这么多年后,她变得满足、充实、自信。当耐蒂带着西莉亚的两个孩子从非洲回来时,西莉亚最终与家人团聚,过着幸福的生活。

小说中,西莉亚战胜了不幸,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最终,实现了自我灵魂、自我意识的“成长”。她变得坚强、乐观、独立,不再可怜、怯懦、屈服。可以说,她最终成为了一个成功的美国黑人女性。在艾丽斯•沃克笔下,西莉亚的“成长”象征着美国黑人女性的“成长”;她的自我意识、自我实现象征着美国黑人女性的发展趋势。因此,西莉亚是美国黑人女性的成功代表。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刘英.论艾丽斯•沃克笔下女主人公形象的演变[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3]张玉红.《紫色》: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D].上海交通大学,2007.

上一篇:谈员工的素质教育与职工教育 下一篇:浅析日本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