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学角度谈《少年天子》的台词艺术

时间:2022-10-21 10:49:56

从修辞学角度谈《少年天子》的台词艺术

[摘要]由作家刘恒编剧、导演的电视剧《少年天子》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可以肯定地说,这部剧的成功首先是台词的成功。电视剧里的台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增强了全剧的表现力,从而奠定了该剧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台词 修辞 语言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53-01

台词是影视剧的精华之所在。有好台词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但好电影一定有精彩的台词贯穿其中。《少年天子》以正剧的手法表现顺治皇帝戏剧性的一生,在表面繁华高贵的背后无不体现着人性的卑琐和无从拯救的堕落和苍凉。此剧对人性细腻的感觉、透视心理的力量无一不得益于人物的语言,这与编剧刘恒扎实的文字功底是分不开的。全剧的文化品位也因此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足以冲破当今清宫戏因泛滥而平庸的局面。

一、比喻

精彩而恰到好处的比喻不仅使语言更为丰富生动,而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谨贵人这盘菜算是凉了,你想不想挪挪桌呀?”(太监总管吴良辅对伺候贵人的小太监说)。后宫的女人往往被人们当做悲剧的代名词,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比做一道菜,而且按照和皇帝的亲密程度划分为热菜和凉菜,这让人感到冷酷。而这种台词直接透视人情冷暖。

二、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因为它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所以它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有助于读者或听众展开想象的翅膀。“你身上的种种好处只是睡着了,总有一天,它们会一一醒来,让你成为完全不同的人。”(福临对她的废后说)把隐藏在一个人身上的好处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为睡着了,无疑是一种很传神的表达方式。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哪怕是个千夫所指的“恶人”,如果一个人只表现出其自身的优点或缺点中的一种,那么这个人就是两个人了。这话也是安慰受伤之人的一种很好的表达。也表达了编剧对人物的辩解和对人性的一种哲思。

三、对比

对比使两个事物之间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天底下就两样人,一样睡了还能醒过来,一样睡了就不睁眼了,像我们这样的人能不能睁眼还得您说了算。”(太监吴良辅对顺治说)用睡着后是否还醒得来,来对比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表现了太监的奴性和对主子的奉承与讨好。比较很简单,但是内容却包含深意,突出了封建社会人的悲哀。

四、设问

反问一般是为了达到更强烈的修辞效果而故意发问,以问句的形式加强肯定的分量。设问则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加强要表达内容的重要性,更加强了语气的凝重。“你嘴上说宠辱不惊不惧宦海沉浮,其实你骨子里斤斤计较。你是翻山越岭之人,怎么摔了个小小的跟头,就万念俱灰了呢? 你什么时候能从这口井里爬出来!?”(反问)反问强调了说话者反问别人时“理直气壮”的说话语气,也就是想从对方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答案其实也许就在提问者的心中了。太监吴良辅说些崇祯的一些轶事,福临说看了崇祯倒是个贤良之人,吴良辅随口说道:“贤良有什么用啊?贤良是上吊的绳子!”(设问)设问其实说的、强调的也都是说话人所说事物的反作用。这句话是本身平常不过的简单道理,但是从一个久经宫内事物的太监口里说出就有着不寻常的味道,在禁忌森严的清宫里做事做人万事得小心翼翼,不可轻易开口,多说不宜,放在心里的才是最安全的,掏出来的屎也不能臭着别人。这是一个做人的道理,也更是一个生存之道。

五、反复

运用反复可以加强语义的重点,可以渲染气氛,还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拉你一刀怎么了?拉你一刀是看得起你!”(大太监吴良辅对心里有想法的小太监如是说)这样的反复可以让观众深切地体会到做奴才的奴性有多重,大太监教训小太监时想表达的是“挨一刀还是赞美你了”的观念。太监这个畸形丑陋的东西在中国几千年的长河中是一个可耻的称谓,但是混得好的太监就会以丑卖丑地认为这是一种人生的标志,一种人生的起点。让人不禁为我国历史中的封建统治感到悲凉。

六、反讽

反讽,又称倒反法、反语,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涵义的相反。“任何一个帝王都想永垂不朽、长命百岁,可最后都埋在了地下,掘地三尺,都只是白花花的骨头。”(顺治对安郡王说)台词中有洞明世事的苍凉,让人领略到编剧的悲观。每个帝王都想长命百岁,每个穷困潦倒的老百姓都想积德转下辈子投个好胎,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也是一个绝好的讽刺。

这是一部饱蘸文墨的剧集,拥有着一般荧屏作品缺乏的深度。其专属文字博大、富有张力,这种文学意境主要是通过该剧中不仅传情达意而且耐人寻味的台词来勾勒,演员精彩的表演来描绘,难怪行家评论该剧是一部“养眼的广播剧”。

【参考文献】

[1]张斌.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4]刘恒.少年天子.作家出版社,2003.

上一篇:《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的暗示请求策略 下一篇:隔代抚育现象中祖辈的弱势地位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