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源流之争是否可以休矣

时间:2022-09-22 05:56:36

《可悲的太极拳现状》(《精武》2009年第3期第56页)一文,引起我的神经兴奋,激发了我的思考。星辰先生文中把中老年群体习练太极拳当做可悲,而我的看法却恰好相反。这其实是新时期的一个可喜现象,证明了太极拳健身强体、休闲愉悦、活跃身心、开智启慧的强大功能。其训练目标是实事求是的表现,本不在于技击,有目共睹的事实说明训练也是有效益的。

然而,太极拳现状的有些表现确实有可悲之处。我认为:主要表现在理论领域与实际训练两方面。本文主要谈谈理论领域。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引导,理论领域的偏差与混乱必定导致实践的偏轨与混乱。

读最近几年武学与太极拳相关的杂志,不难发现,关于源流之争的文章多而长,杂而乱。不知耗费了多少人的精力,也不知浪费了多少资源,一团乱麻,扯不断,理还乱。竟有人撰文说此种内耗性、互损性、资源浪费性的论争是彰显“圣地”,开发旅游资源,使所论争“两地受惠”,其目的希求此论争继续下去,在于褒扬这种可悲。故笔者就此谈些看法。

1、支持源流之争势必会将太极理论的研究引向邪路,浪费人们的年华与才华,消磨成千上万读者宝贵的光阴,且争到下一个世纪也得不出一个结论。因为太极拳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进程,太极拳是多少代仁人志士经过艰苦探索、不断体认的产物。或许是某几个人有些阶段性成果,但却并非是某一人的才智所能完成的。正因为如此,从典籍看,总是扑朔迷离,闪烁其词,既然典籍上尚不确定,而今人非要找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这岂不是等于去争论到底是《圣经》里讲的亚当与夏娃是人之始祖还是中国古代神话讲的与女娲是人之始祖。中国古代的火药是四大发明之一,试想,尔后的研究者们不去研究火药如何为生产、生活、军事服务。反而将主要精力用于争辩究竟谁发明了火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我估计一千年也得不出一个结论。试想,长江黄河的水利专家,不去考察这两大河流的水情水质如何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如何进行环境保护,而去争论黄河长江的源头究竟在哪里,我认为也是一百年得不出一个结论。因为星移斗转,原始之足迹难以寻觅。试想,十八、十九世纪的航海家们不去研究航海的科学技术和海洋地理,却把其精力和智慧放在研究与争论究竟是西班牙的麦哲伦还是中国的郑和谁先发现了新大陆,我估计五十年也得不出一个结论。幸好,航海家们没有那么糊涂。

2、有所不为,方有所为。人们无视或小视根本问题的存在,而将才华与年华用于非根本性问题的争论不休上,是一种舍近求远、舍本逐末的自鸣得意且可悲可怜之举。太极理论领域里需要探讨的根本问题很多,笔者略举几例:

①太极能否练出高功夫,练出散打、跆拳道乃至少林武功所不及的功夫,人们意见几乎针锋相对。

②究竟如何练才能练出高功夫,有人认为心意引领练松软是练不出高功夫的,练“松软”者在练散打者面前不堪一击。而另有人看法相反。

③太极中的呼吸究竟如何练?有人认为高层次的呼吸是皮肤呼吸、体呼吸、脚下呼吸、喉头呼吸,但有人认为,这些呼吸说法是天方夜潭,只有青蛙之类动物才能做到,人体根本无法达到。硬要那么说,是故弄玄虚。

④“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是经典所言,有人认为应是“极柔软然后能灵活,能呼吸然后极坚刚”,究竟哪一种正确?

⑤有人主张“大松”,一分松一分功,十分松十分功。有人说,这荒谬。“松与紧”相对而言,如同橡皮筋。谈松就要谈紧。有人主张慢练,慢才能出功。有人反对,认为快慢相间才能出高功。究竟怎么说才科学?

凡此种种。波及哲学、武学、医学、兵学、历史、文学、佛学、道学等,波及的拳种上百,套路上千,动作上万,研究者不能单靠“躲进小楼成一统”,啃几本书便能“参透机关,识破邯郸”,要调查研究,分析比较。更重要的是还要体察、体认、体悟,自己实践,这个功夫、精力与难度比搞什么源流之论争的难度大得多,益处也大得多。我们常常抱怨太极拳没有进奥,在我看来,太极拳进奥尚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诸如门户问题、山头问题、套路问题、练法问题,教材不统一、标准不一致、评估五花八门等等(这也可算“可悲”),应该说,时机尚不成熟。有志之士有识之士究竟是从这些大的方面去思考,去下工夫好,还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继续去大搞太极源流之争,孰主孰次,孰大孰小,岂非昭然若揭?

上一篇:杨氏太极拳谱 下一篇:太极达摩杖的特点与演练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