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千人墓述旅美先侨血泪史

时间:2022-09-22 05:30:41

在广州白云山麓横枝岗宁静安逸的广州市胸科医院内,藏着一座“旧金山华侨千人墓”。该墓于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当时的慈善机构爱育善堂修建,共葬有924具在旧金山去世的先侨遗骨。100多年后的今天,这座“千人墓”被修葺一新。与院外熙熙攘攘的环境截然不同,墓地周围绿树成荫,燕舞莺啼,似乎只有轻轻掠过的风声,在述说着墓中无名遗骨的心酸回忆。

旧墓杂草丛生修葺后焕然一新

今年年初,在美籍华人、美国华侨进出口商会广东分会会长陈恩安捐款并亲自组织施工的支持下,广州越秀区侨联、侨青联,联合广州市胸科医院,对这座“旧金山华侨千人墓”进行了修葺,并在墓前树起了一座名为“亲情”的雕塑作品。

记者在“旧金山华侨千人墓”墓地上看到,墓地地面为土黄色,主墓呈半圆的太师椅状,墓顶中央衬有以大红色圆石代表的“红日”,“红日”旁是象征“大海”的蓝色波浪形石雕。虽历经百年沧桑,但镌刻在墓碑上朱红色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在最初修建墓园时,修墓者考虑得十分周到。墓碑顶端的一轮红日代表着中国,而红日旁的波浪则象征着在旧金山的先侨越过太平洋重新回到祖(籍)国。”广东省侨联海外顾问、《炎黄世界》旧金山分社社长马炳良先生说,“重新修葺过的‘旧金山华侨千人墓’颜色更为鲜明,更能展现出这一层含义。”

而同样饱含海外华侨思乡之情的,还有在墓前树起的雕塑作品——“亲情”。雕塑底端是翻腾的海浪,从海浪中拔出的山峰顶端出现一只大手,与对面的小手隔着大海互相牵引。

该作品的创作者、广州市越秀区侨联主席罗仲哲说,在大山上伸出的大手代表的是中国,而小手则是海外的华侨华人,虽然他们被大海相隔,但是心却一直联系在一起,海内外同胞的骨肉亲情是不可割舍的。

先侨遗骨回中国孤魂落叶终归根

“这座墓建于光绪十三年,也就是1887年,当中安葬了924具在旧金山去世的先侨遗骨,由当时广州爱育善堂收殓合葬于此。”马炳良简明扼要地解释了刻在“旧金山华侨千人墓”墓碑上“旧金山故友四百五十七位、妇四百六十七位墓”、“光绪十三年丁亥仲秋运回粤”、“爱育善堂立石”这三段朱红色的文字。

然而,这座“旧金山华侨千人墓”的故事,却远不止刻在墓碑上那简要的三段文字。

清朝末年,许多广东年轻人迫于生计,远赴美国旧金山,或建造铁路,或靠淘金生活。“19世纪末,美国曾出现经济大萧条,由于在美国工作的华侨工人勤劳、工资低廉,许多美国人觉得他们是在跟美国当地人‘抢饭碗’,美国社会随之掀起了排华风潮。”

马炳良说:“1882年开始,美国政府更是通过一系列排华法案,华侨生活更加艰难,不少华侨被害致死或死于贫困,许多客死异乡的华侨因为在当地没有亲属,于是旧金山华人侨团就出资将这些无主遗骨运回中国。”

先侨的遗骨运回中国后,当时的清政府却并没有第一时间接收,而是退回美国。“那个时候的清政府真的是腐败无能,连自己国民的骸骨都不肯接收。”马炳良说,“最后,一家名叫‘爱育善堂’的广州慈善机构出面与美国政府交涉,将这批华侨的遗骨运回中国,合葬于广州白云山下的横枝岗,并修建起这座‘旧金山华侨千人墓’,这些先侨才得以落叶归根。”

见证先侨血泪史盼为遗骨证身份

出资修葺“旧金山华侨千人墓”的美籍华人陈恩安在得知该墓的存在后,曾和越秀区侨联一同进行调研并翻查了许多资料,了解有关这座墓的历史。

“当时广州有一位叫做白纶生的人,自幼家贫,年轻时在他堂舅父所开的洋行打工。有一次,他为了帮助一位遭遇困境的外国商人渡过难关,私自签订了合同,遭到他的堂舅父开除。”陈恩安说,“那位外国商人知道此事后甚是愧疚,于是出资给白纶生做生意。白纶生经商有方,成为了广州有名的富商。1871年,他和广州的几位商人一同出资创办了广东省内第一家民间善堂——爱育善堂。这些先侨的遗骨,就是由他创办的善堂运回并安葬的。”

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墓中近千名先侨的身份至今仍无法确认。“我们已经呼吁一些美国的华侨华人帮忙,查阅包括当年报纸在内的多种资料,希望能够确认安葬在墓内先侨的身份。”陈恩安说。

出资修葺“旧金山华侨千人墓”的陈恩安祖籍广东台山。他说,19世纪末很多台山人到旧金山谋生,他相信千人墓中不少先侨都是来自台山的。“这些先侨都是我的先辈,他们在家乡有自己的亲人,但是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到美国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陈恩安说,“作为同样曾在美国谋生的后辈,我觉得出资为这些先侨修葺墓地,让他们得以安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罗仲哲说:“‘旧金山华侨千人墓’有1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100多年前华侨在旧金山的血泪史。该墓修葺后,我们不时组织本区辖下的华侨学校学生到墓地拜祭、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告诉学生们曾经有过的这样一段华侨血泪史,教育他们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上一篇:再迈大步 再告读者 下一篇:迎着风霜盛开的“汶川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