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落实是一切事情成败的关键

时间:2022-09-22 05:26:22

中国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的不折不扣的执行。

马克思告诉我们:“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同志说:“做出决策和制定政策,事情只是做了一半,另一半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半,就是努力贯彻实施。……如果不能落实,再好的决议政策,也是一纸空文”。

同志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可见,任何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落实。

抓好落实,是一切事情成败的关键。

落实是一种观念。观念,是落实的前提。观念决定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没有落实的观念,就谈不上落实。

“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一种是观念,一种是剑,但观念最终会战胜剑。”观念能左右我们的思维、认识和行为方式,从而决定目标和结果。任何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树立落实观念的结果。没有落实的观念,就不可能有落实的结果。

21世纪是观念的世纪,谁转变了观念,谁就是赢家。如果缺少落实的观念,忽视落实或不认真落实,任何计划、措施、决策和制度,都是一纸空文;任何思路、方法和精神,都只能是画饼充饥;任何前程、蓝图和目标,也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落实是一种责任。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不可能抓好落实。一个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人,能不畏艰辛去抓好落实。

有的干部缺乏强烈的落实意识。搞“空对空”,只图形式,不问实效。以会议落实会议,靠文件落实文件,习惯于当“收发室”、“二传手”,层层喊落实,结果层层不落实,往往是一流的决策,二流的执行,三流的结果。

有的干部落实不力,照抄照搬。部署工作时,雷声大;落实工作时,雨点小,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表面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解决什么根本问题。有的遇事推诿,不负责任。有的干部遇事能推则推,能躲就躲,能将就则将就;有风险的工作不愿干,有困难的工作不去干,得罪人的工作不想干。

落实是一种意志。宋人坡《晁错论》云:“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世上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任何人都能做到;说难,是因为真正能坚持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坚持,是一种意志的较量。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把简单的事情千万次地重复做好,才能把决策真正地实践好,最终达到设定的水准。

落实是一种文化。一个单位,如果每个职工对任何一项制度、措施、政策、任务等,都能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形成了一种抓落实的习惯和氛围时,落实就成了一种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不形成落实文化的氛围,就会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裁判员,没有运动员,任何制度、措施、政策、任务无法落实。

在激烈竞争中,任何拖沓,任何缺位,任何延误,都将丧失机遇,导致失败。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种人人讲落实,人人重视落实的文化氛围。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

落实出竞争力。企业要成为强者,内部必须具有超越竞争对手的内在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竞争力。这种内在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认真抓紧落实中才能形成。

有为才有位。一个人,要在强者如林中成为佼佼者,必备超越众人的内在功力。内在功力的形成,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学习实践的过程即是落实的过程。

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要强于众国之林,不树立竞争理念,是办不到的。

落实出生产力,落实的程度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进程。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必须抓好落实。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各项指标最终由生产力水平高低决定,而指标的增长,要靠具体落实才能实现。

落实出创造力。落实,是决策实施的过程,实质是创造的过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有效推进工作、出色完成任务的重要条件。“凡事不能一刀切”。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有不同的主客观条件。要做到有效落实,就需要把宏观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微观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执行政策。

落实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经常讲,办法总比困难多。拿出办法、措施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解决问题就要创造出新的办法,才能拓出新天地。

创造在实践中产生。一切闭门造车、不注重实践的活动,不可能有创造。只有注重落实的人,才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只有注重落实的地区,才是出典型、出先进的地区;只有注重落实的国家,才能形成创新型国家。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解决落实问题,必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宣传、学习、教育等手段,树立落实观念,增强落实责任,坚定落实意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行动上做到求真务实,必须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极端重要性,打牢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思想基础。

要不要求真务实,是不是求真务实,与每个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和目的动机紧密联系在一起。人是落实的主体,人的素质对落实好与否至关重要。任何事情,一旦渗进暗箱操作、行贿受贿等成分,要么质量出问题,要么设计目标达不到,要么“豆腐渣”工程,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只有一心为公,才能做到执政为民。一个领导干部只有时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首先想的是人民利益,才能算得上从世界观上有了提高认识的基础,才能够做到善于从实际出发,敢于作为,敢于上进,敢于创新。

要树立“落实型”形象。做一个落实型领导,做一个落实型职工,创建一个落实型单位。

落实型领导就是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必须带头落实任务,想让群众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

落实型职工就是热爱事业、尽忠职守、精益求精和服从安排。服从决定是职工的天职。对自己所肩负工作怀着满腔热情,养成尽职尽责的做事风格,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事业去做,追求精益求精。

落实型单位就是思想统一、职责明确、奖罚分明。首先要统一每个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和感化,使每个干部职工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让每一个干部都有一种精神,有一种责任,有一种内在动力。要明确每个干部职工的职位权责,不互相推诿。要注重激励应用,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

要树立“落实型”形象,就要切实端正抓落实的指导思想,始终着眼长远和实效,不要一味赶时髦、讲排场、图形式。“落实型”形象要求不搞五花八门的“活动”,不搞“短期行为”和“轰动效应”。

古今兴盛皆在实,天下大事必作细。对于已经确定了的目标,看准了的事情,要有一抓到底的狠劲,一说就做的实劲,立说立行的风格,一以贯之的韧劲。要下细功夫、长功夫、深功夫,一步一步地走,一环扣一环地抓,一件件有着落,一项项地抓出成效,保持工作的一致性、连续性。

要抓好落实意识的创新。只有创新,我们才能克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才能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认识世界,才能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用智慧去解决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只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只有创新,才能从形而上学、经验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勇于面对发展、变化的世界,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要转变工作作风。抓不抓落实,是工作作风问题;会不会抓落实,是领导水平问题。

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是抓好落实的关键。同志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大力倡导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等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

真抓实干,就是要推动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谋实实在在的利益;务求实效,就是不做虚的,不搞形式主义,要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中。

干部的优良作风,不仅体现在行动上,更体现在落实的实际效果上。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图虚名说实话,心系群众办实事,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求真务实、抓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抓好落实与转变作风同轨运行,以作风的转变促进工作的落实。要深入到一线与群众“面对面”,领导干部要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理顺关系。

忽略一个细节,落实就会功亏一篑。落实是动态的过程,是在落实中各个细节互动因果关系的结果。细节寓于落实之中,注重细节是实现落实的前提条件,抓好细节是为了更好地抓落实和落实中的细节。

抓好细节工作,必须树立精益求精的理念。要按标准做事。标准允许有万分之一的错误率,我们一定都要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做到万无一“错”。

要把大事小事做到极致。大事由若干小事组成,忽视小事,就败了大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做到一丝不苟。要追求工作任务完成“零错误”。否则,小错误的累积,就酿成大错。

落实需要工作技巧。做事要抓住根本,否则,舍本逐末,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抓住落实工作的技巧,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善于区别轻重缓急,把握主次矛盾。

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不讲究方法,措施不力,结果力气没少下,效果不明显,落实不到位。

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上,攻坚克难。绝不能图省事,嫌麻烦,更不能避实就虚,避重就轻,只愿抓一些驾轻就熟、省时省力的事。

落实,制度是保障。

一些部门、一些地区缺乏行之有效的落实机制,布置工作不明确,不细化,不能到岗到人,出现工作推诿扯皮,甲让乙处理,乙叫丙合计,丙请丁斟酌,丁等甲审批。

有些单位工作任务虽然安排了,但是否完成,完成得怎样,没有人检查监督。一些领导者习惯“遥控”指挥,靠看材料、听汇报等抽象指导,导致落实任务的人,完全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落实要有责任追究制度。工作有布置而无检查,等于走过场。对不干事、干不成事的人或单位不问责、不惩处;对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或单位不表扬,结果贻误了工作任务的落实。

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度。目标量化要做到数字具体化,形态指标化,目标科学化。每一项任务人人头上有指标,每一项工作都有完成时限和要求,每一项工作件件有着落。

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通过监督检查制度的执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及时纠偏,才不酿成大错。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奖惩追究制度,激励落实的人,惩处、追究不落实的人,使责、权、利三者相统一。

落实要有高效的办事效率。我们现在是办事程序复杂,手续环节太多。一些地方,群众要求政府部门解决一个问题,“踏破铁鞋”还没有结果;一些地方,审批一个项目,几十上百个公章还不了结,不是“烂肠瘟”,就是“肠梗阻”。

一些部门处理一个文件只几分钟能完成的,但耽搁在中间环节的时间却多达几天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一些工程正常施工一年可竣工,但三四年还未完工。这些现象西部欠发达地区比较突出,是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肠梗阻”,如果不加以解决,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困难很大。

落实,要抓好人才选拔使用。古人云:“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人才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抓好人才的选用,是有效落实的保障。

人才的选用,关键在于知人善任,公道正派。一要处理好亲与贤的关系,任人唯贤不唯亲;二要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要德才兼备,不求全责备;三要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要扬长避短,各其所能;四要处理好职与能的关系,要因事设人,量才任职。(执笔:余贤臣)

上一篇:吉志义:一个爱尔兰人的侗乡十二年 下一篇:我在贵州贵阳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