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集油田柴庄区局部井网完善研究

时间:2022-09-22 04:38:29

王集油田柴庄区局部井网完善研究

[摘 要]柴庄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主要是由于部分井区注采井网不完善、井网控制程度低等因素导致油井生产效果变差,同时,柴庄区平面矛盾突出,平面调整困难,主要表现为注入水方向性强、部分井窜流、部分井不受效。针对目前王集油田柴庄区严峻的开发形式,对柴庄区目前开发中存在的局部区域井网不完善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以改善王集油田柴庄区高含水期开发效果。

[关键词]王集油田柴庄区;高含水期;平面矛盾;井网完善

中图分类号:7I'E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359-01

1 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1.1 概况

王集油田柴庄区位于河南省唐河县王集乡境内,构造位置处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的东北部中段,王集东区东北方向约1000m。柴庄油田属复杂含油断块,含油面积3.49km2,地质储量为298.78×104t。油层分布特征为:油层埋藏浅,含油面积小,叠加程度低,连续性差,主力油层集中,油层厚度以中、薄层为主,油层分布受构造、断层遮挡及岩性变化控制,油水界面参差不齐。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3.5%,平均渗透率为0.678μm2,储层属于大中孔隙度高中渗透类型。

1.2 勘探开发历程

柴庄区1990年发现,1991年有勘探转入开发并完善基础井网,1991年10月开始试采,1994年注水开发,2010年进行局部调整完善,先后经历了四次井网完善。试采阶段(1991年10月~1993年9月),初期开发方案实施阶段(1993年10月~1995年8月),井网完善调整阶段(1995年9月~2010年5月),局部调整完善阶段(2010年5月~至今)

2 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局部区域构造发生变化,局部区域井网控制程度低,局部区域注采关系不完善,油井生产效果差,平面矛盾突出,动态调整困难。

3 局部区域油藏地质特征再认识研究

3.1 小层细分对比

根据前人解释虽然都有Ⅱ4层,但是注水受效差,使得Ⅱ4层部分油井在开发中矛盾突出、效果差,鉴于此重点对泌164井区和柴40井区的Ⅱ4层进行细分对比。通过优化小层细分对比方法及重新界定标准井和测井曲线的对比分析,分消化前人进行小层划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钻井、地震、测井等资料,充分以电性资料为依据,对研究工区建立由点(标准剖井)到线(标准剖面)再到面(所有井)小层细分对比骨架剖面图,对Ⅱ4层进行细分对比工作,最后实现Ⅱ4层细分后在全区域的地层闭合。与前人研究相对比,取得新认识是:

(1)Ⅱ4层被细分为Ⅱ41和Ⅱ42-3两个单层;

(2)E王19井钻遇F7号断层断点:938米(相当于王62井820米-1008米=188米,缺失H2Ⅲ3-H3Ⅰ5层),而原来认识该井钻遇F7号断层断点:1043.0米(相当王311井960-1163=203米缺失H3Ⅰ2-Ⅱ1层),与原来认识相比较,断点上移105米。

3.2 构造特征再认识研究

针对泌164井区和柴40井区,前人只绘制了核三段Ⅱ油组顶面构造图,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生产中构造精细解释的需求。并且泌164井区的柴6(斜)井通过陀螺测井发现该井实际的轨迹与以前解释的轨迹偏差将近90度,从而导致该区域的构造发生轻微变化。因此急需借助新钻井资料以及地震资料来对核三段Ⅱ2、Ⅱ3、Ⅱ4层的构造特征进行再认识研究。通过研究取得以下认识:柴庄区泌164井区和柴40井区的f7号断层在Ⅱ油组顶平面上与原构造相比向西北方向偏移220米;次级断层(f7-1)与主断层(f7)相交。

3.3 砂体展布特征及储层物性特征再认识研究

此次研究借用前人在研究王集油田沉积微相时总结出的王集岩性测井参数取值范围(表1),利用该研究成果对泌164井区和柴40井区目的层Ⅱ21-2、Ⅱ31、Ⅱ32、Ⅱ41、Ⅱ42-3五个小层所有井的砂厚、孔隙度、渗透率进行统计,对其储层物性特征进行再认识研究、

3.4 油层分布规律再认识研究

研究是利用前人研究的王集油田柴庄区油层识别标准来判别储层中的流体,并结合动态生产资料,对每个小层的含油面积进行再认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含油面积确定遵循的原则是:断块油藏含油面积圈定以含油面积边界线遇断层时,均以断层线为界,油、水边界以钻遇油水同层为准或外推一根等高线圈定;岩性油藏含油面积圈定以油井与尖灭井井距之半划分尖灭线,再取到尖灭线距离三分之二处划有效厚度零线;若遇断层时,均以断层线为界;油干井间取半。

通过研究发现泌164井区的主要含油层位为Ⅱ32、41、42-3三个小层,其中Ⅱ32、Ⅱ41层属于断层+岩性油藏,上倾方向封堵条件为岩性变化,侧向封堵条件为断层和岩性变化带,由高渗向低渗转化时形成封堵;Ⅱ42-3层属于断块油藏。柴40井区主要含油层位为Ⅱ21-2、31、2、41、42-3五个小层,该五个小层均属于断层+岩性油藏,含油面积在平面上主要受断层和岩性控制,柴40井区含油面积叠合程度最高。

4 结论及认识

通过对王集油田柴庄区调整完善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与认识:

1、通过对柴庄区核三段Ⅱ2、Ⅱ3、Ⅱ4层顶面构造进行再认识,与以前研究的结果相对比认为f7号断层在Ⅱ油组顶平面上向西北方向偏移220米;且次级断层(f7-1)与主断层(f7)相交。

2、通过柴庄区核三段Ⅱ21-2、Ⅱ31、2、Ⅱ41、2-3五个小层的砂体展布及储层物性进行研究,认为该五个小层的物源方向主要来自东北方向,向西及西北方向砂体变薄甚至尖灭,沉积微相主要是水下分流河道以及前缘席状砂;因此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油井储层孔渗性较好,而位于前缘席状砂的油井储层的孔渗性相对较差;

3、泌164井区的主要含油层位为Ⅱ32、41、42-3三个小层,其中Ⅱ32、Ⅱ41层属于断层+岩性油藏,上倾方向封堵条件为岩性变化,侧向封堵条件为断层和岩性变化带,由高渗向低渗转化时形成封堵;Ⅱ42-3层属于断块油藏。柴40井区主要含油层位为Ⅱ21-2、31、2、41、42-3五个小层,该五个小层均属于断层+岩性油藏,含油面积在平面上主要受断层和岩性控制,柴40井区含油面积叠合程度最高;

4、泌164井区和柴40井区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局部区域井网控制程度低,从而导致剩余油较富集。

上一篇:我国化工企业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 下一篇:浅析金属矿找矿方向及矿床地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