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暴》等

时间:2022-09-22 04:05:20

“没有一个傲慢的镜头”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04级硕士研究生优秀作品选

吧主说话:

前些日子张同道老师邀请我去北京师范大学的北国剧场里观看艺术与传媒学院04级硕士研究生优秀作品展,在那里我看到了张同道老师的这些得意门生的作品,心里很受感动。随即和张老师相约做这期的“看吧聊吧”。

看到自己略显生涩的镜头,很多同学上来第一点总是坦言自己的技术不好,但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拿起DV的。然而,面对纷繁的世界,他们本能关注的却是那些我们平时视而不见的人;那些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人;那些我们本应关注的人。

他们用自己质朴而毫无做作的画面打动着北国剧场内的观众,而张同道老师的评价是:“在他们的作品中,我没有看到一个傲慢的镜头。”

专家介绍:

张同道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录片研究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纪录电影、电视传播与受众调查,主持国家艺术科学课题与教育部、北京市课题4项:电视栏目文化研究、电视受众收视模式与收视行为研究、中国电视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世界纪录片大师研究等。

王宜文

王宜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世界电影史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引鉴・沟通・创造――20世纪前半期中外电影比较研究》等著述,编写电影剧本。

《冰暴》

看吧笔记:

吧主:张同道老师永远有出人意料的创意,这次张老师建议我们在讨论影片的时候请作者列席,这是一种能够迅速理解影片的捷径,让我们更清楚作者的所思所想。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四部作品都是请代表过来。

下面由我依次为大家介绍:两位指导老师张同道教授和王宜文教授。《冰暴》作者张镇宇、《Kids》(《孩子》)作者琚蕊静、《女孩・保安》作者董宁宁和孙祥辉、《我是一个保洁员》作者张冕。下面我们按照顺序依次请作者对于自己的作品做一个阐述。

张振宇:那么我先谈谈我这部《冰暴》吧!作品中的两个主人公都是我们隔壁寝室书法系的研究生,而同时他们又都很喜欢踢足球。拍摄的时候考虑到书法和足球的观赏性比较强,于是决定将这样两件看上去并没有关系的事情用影像联系到一起。如在电影中看到的片断,我们也在尽量寻找笔法和脚法的相似性。

我们考虑到次序感的需求将影片分为三部分,第一个部分表现的是足球和书法的基本功,而到了第二部分我们开始考虑到笔法和脚法,这种对细节的考虑又比在基本功的时候更深入了一层。而到了最后一个部分就变成了速度与节奏。

当然,我承认这个部分没有上一个部分处理得那么理想,因为尽管书法和足球都有它们各自的内部节奏,但是二者之间要找到一个必然的联系并不是那么容易,书法的节奏是个人的,可控制的,而足球的节奏却在一个大的团体内,它可能和运动员的功力有关,是难以控制的,这也不是我们现在的能力可以做到的。而张同道老师给我们的建议就是先不要去拍摄,而是观察和发掘其中的节奏。

因此我们停顿了一段时间去观察,最终我们找到了一个完成影片的办法,就是专门拍摄一个人的动作,这样拍摄上就容易了一些。

在音乐上我们将原本的三段小提琴变成了现在的不同的音乐,也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三段式的区分。

王宜文:这次咱们同学的作品有的很有纪实风格,拍摄生活的;而这部影片我很欣赏的是他有很独特的创意在里面。从电影史的角度来说,爱森斯坦的传统一直没有消失。当然,这并不是说这部影片到达了这么高的程度,但是从某些实验性影片都会有这种创意性的思路。这是我看他这部影片的感触。在足球和书法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他却找到了可以契合的点,其中蒙太奇并列所产生的效果还是值得赞赏的,比如把观察的结果放大之后呈现给观众。

张同道:首先说实话,最早他提出这个创意我是持怀疑态度――我不知道拍出来是什么,反过来我对这部影片关心更多,因为担心很多。在受了很多打击之后他们开始反思、观察,这才让他们有了今天的这部影片。在他们给我的拍摄方案上有一项就是在表达方式上下功夫而不是纪实上下功夫。如何表现就在于作者是如何理解拍摄这件事情,我非常高兴这部《冰暴》不是在还原于一个生活的原貌,而是用这种方式去表达情感,赋予影片一种形式的美感。我对当下DV作品最失望的就是没有形式感,大部分都拍成了家庭录影带。尽管这部影片是一个小品,但它却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品,使这部作品中形式感比较好的。

董宁宁:第一次我们内部放映的时候,我就觉得他们的音乐和画面很贴合,而在北国剧场放映的时候我觉得这贴合就更明显了。

琚蕊静:我觉得除了观念很新之外还有几个段落表现得很好,就是从剪辑台上直接将画面拉到现场的采访,这样剪辑看上去非常流畅,除了动作的相似性之外,镜头不断的回到他们的宿舍,从非现实到现实,这些段落很有意思。

张冕:第一次他的音乐太明显了,而这一次修改之后书法上的勾画和绿茵场上的运球才真正完全契合,而不是单纯靠音乐执行的。

作者:张振宇 赵远飞 乔琦 鲍芳芳

作品类型:纪录片

作品长度:9分31秒

制作设备:松下GS200

出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吧主说话:

选择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来其实这就是一部Video Art,正好暗合契合了我们这期的大专题,而《冰暴》的名字也暗含了影片中两个主人公的名字。

内容简介:

影片分三个部分,分别想表现的是书法的笔画基本功和踢球单个动作的相似、书法笔法和踢球脚法的联系、书法和踢球在节奏上的相似。音乐的运用一来是做不同版块的区分,二来也是想在听觉上填补一些空白。访谈的部分是受到让・鲁什《夏日纪事》的启发,想追求一种间离的效果,同时也是想控制一下影片节奏。除了两位主角之外,被访者都是当时在班上提出这个创意后表示质疑的同学。

作者阐述:

当初拍这个片子,只是想用纪录片的方式做一个实验,看能否通过影像找到书法和足球之间的联系。而之所以有这么个想法,主要是认识北师大书法系的两个研究生暴学伟和张冰,看到这两种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艺术在他们身上神奇地结合在一起,我才萌发了拍片的念头。

《孩子》

看吧笔记:

吧主:你拍摄这样一部影片原始的动机是什么?

琚蕊静:其实最早只是听说有这样一些孩子,想知道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结果到了那里果然发现那些孩子和我们确实不太一样。那些孩子其实都很“自来熟”,他们从小就很希望有人能够抱他们。我觉得那些孩子很可爱,于是放弃了原本猎奇的心理,花了一段时间和他们在一起,观察他们。和普通孩子相比他们更像孩子。

他们不太知道麦当劳,也没有钱的概念。他们有的只是普通孩子之间的小斗争,小心眼。这其实都是他们身上闪光的地方,也是我愿意去拍摄的。

最后还有一点点自己的私心吧,就是怎么样把自己的信仰用影像表达出来,诸如爱心和关心等等。

王宜文:我对这部影片的印象很深,从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完整,从我的角度上看也是很成熟。对一件事物的观察和关注这两点上做得都非常好,而且在你做纪录片的时候。孩子们呈现出来的依然是一派天然的童真,这是需要功夫和功力的。很多DV作品在拍摄的时候也会有关注,但是里面依然会缺少一种情感,而在你的影片里,我感觉到了一种精神的意蕴在里面,我能够体察这种情感。我想这就是你很真诚地去观察,很平等地去拍摄他们。另外,你的形式感也很明显,首先是色调很亮,其次是色彩和构图。比如每当拍摄到对这个机构主管的采访时,永远是一种颇有形式感的构图,当然我想这里应该也有你的考虑。

琚蕊静:其实这也是由于那位主管很紧张。如果对着镜头她就没有办法说话,于是我把摄像机放到了旁边。

王宜文:但是你还是把这些镜头用上了,最终变成了一种形式感,一种很自觉地设计的意识,这些我都能够感觉到。你这部影片是怎么构思的?

琚蕊静:拍摄前一天其中一个孩子被荷兰家庭领走了,很快即将有一个孩子被送来,那么我觉得这将是一个很有结构性的东西,于是决定过来拍摄这样一部影片。里面出现了机构资助人的访谈是因为我想让她为整个事情的背景做一个交待。

张同道:我觉得这样一个充满情感的影片不是谁都能够拍摄的。同是幼儿园的题材,我的好友张以庆是以深入思考见长,而琚蕊静是在用心去拍。

特别是其中有两个段落,一个是采访即将出国的家家:孩子在秋千上晃来晃去,结尾的时候忽然一个秋千的空镜,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看到这个镜头我感到辛酸,这是一个十分纯熟的电影手法。第二个镜头是家家和老师闹别扭的段落,家家走进镜头,甚至走过镜头。导演没有移动镜头,十分沉着。开头和结尾气球的镜头交相呼应。

在纪录片中没有什么语言是不能用的,导演在这里还用上了慢镜头。这部影片让人十分感动。

吧主:其他同学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孙祥辉:我和琚蕊静住在一个寝室,所以这部影片我算是看着她慢慢走过来的,她的关心演变成爱心,最后变成了一种信心。

第一个阶段是她开始看到这些孩子天真无邪的生活并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而到了后来她对孩子们的关心逐渐转化成一种爱心。从她和孩子们语言的碰撞中都能够感受得到。尤其是家家、小午、姗姗,她在里面和这些孩子有着大段的交流,并通过这些交流将自己的爱心释放在影片当中,而最终这种爱心变成了一种信心,这种信心也是她和老师们的交流中完成的。

张镇宇:我看这部影片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和谐。记得北电陈山老师说过:“把一部影片拍得很怪不难,但是怎么能用影像手段把你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形成一种和谐,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时看素材的时候就觉得她们的素材很好,看成片的时候整个人会沉浸在情节里面而不去关注电影语言。

作者存档:

导演:张振宇

摄制组成员:赵远飞 乔琦 鲍芳芳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04级硕士研究生

吧主说话:

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不断被影片所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辉所打动。

影片让我感受到了拍摄者有关“爱”的信仰。我不认为这是所有作者都能够做到的。

作者存档:

创作成员:琚蕊静、程欣欣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04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琚蕊静、程欣欣

时长:44分钟

类型:纪录片

制作设备:SONY单机(DC2-TRV60E)

出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内容简介:

生活在奇妙双手儿童之家的12个孩子并不知道因为身体上的病残自己早已被亲生父母丢弃。他们的童年没有父母和亲人相随,朝夕相伴的是照顾他们的阿姨和那些与自己有相同命运的小伙伴。孩子们生活在爱护他们的大人们所编制的美丽“谎言”中,阿姨们告诉孩子:只要爸爸妈妈出差回来就会接他们回家,因此,孩子们心中对素未谋面的“爸爸妈妈”有着特别的期盼。有的孩子被养父母接回“家”了,剩下的孩子还在等待着。在期盼中度过的童年时光,孩子们的小小世界里充满了天真和童趣。

导演阐述:

生长在福利机构的孩子很容易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他们的一些非常“缺失”,比如父母、家庭、健康、社会意识等等,常常被刻意放大处理成吸引观众“猎奇”心态的因素。在我看来,“猎奇”是纪录片没有触碰到生活的本质的代名词。真实或许并不在于片中作者主观观念有多大程度的涉入,而很有可能是创作者心态离拍摄对象太遥远。走近孩子们,我发现他们内心世界的敏感和童趣丰富,大人和孩子们的生活有一种温暖和谐的调子。

女孩・保安

看吧笔记:

吧主:下面我们来谈谈这部《女孩・保安》。

董宁宁: 《Kids》很感人,也传递给了我们很多情感。我们的影片本来也想要传递很多情感的,但最终实施的时候没有在画面上体现出来,这让我们也很遗憾。

保安,一个男性的职业,而北京师范大学的女保安却是高校中最早设立的,我们想用我们的镜头拍下这些和我们一样处于花季的女孩子们是怎么样生活的;她们背后的生活以及她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很多人都拍过这个题材,但都是介绍性的,并没有深入下去。我们最早想用两台机器去拍摄,一台拍摄她们的生活,另一台记录拍摄她们生活的我们的生活。

但是发生了一件事情打破了我们原本的计划。保安队里的两个女孩子发生了争执,而之前这些女孩子们在我们面前表现得很和谐。最后,其中一个女孩甚至因为这件事情而丢掉了在北师大的工作。当时我们要是以这个事件去拍摄本应该也有很好的结构,但这件事情的缘起没有拍到,而保安队的女孩子们也不愿意多说什么,这就让我们的拍摄完全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事后我去探望过这个女孩,她在做服务员,现在的工作比在保安队要舒适,但是她还是很留恋那段在师大的时光,因为在她眼里那是一个有知识的地方。本来拍摄纪录片遇到突发事件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但很可惜我们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因为我们谁也没有经验。很多有冲击力的镜头画面我们都没有拍摄下来,最后只好用解说来贯串。不过通过这次拍摄我们知道了怎么去观察。

王宜文:影片选材很有意思,女保安确实是师大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她们在生活中也确实有和平常女孩子们同样的小脾气。这些确实是不为人知的。但这么短的影片就想把一个群像式的结构说清楚,而又没有一个主要的人物,这是很难的。我看到你们在试图做。

里面有一个彝族的女孩唱歌,这些细节很好的,但是不够。 然而,我也能感到影片中的青春和活泼。另外你说你的片子中存在的不足也确实存在,节奏好像还是没有形成,但作为第一次做成这样还是可以的。

孙祥辉:我们开始想剪成三十或者四十分钟的片子,我们也会注意到她们生活中的细节,比如说她们说话的时候手的特写,她们的眼泪。但在捕捉的时候还是出现了问题,这一直影响到了我们的后期剪辑。怎么样把镜头变成情绪表达出来,这也是我们以后更应该和老师学习的地方。

王宜文:你们在拍摄的时候去和那些女孩们一起生活着,这种自觉地做影片的意识很有意思。

张同道:他们理论的起点就比较高,这个片子特别典型的是一个从作业到作品的过程。第一次交上来的时候他们分了十章,也就是十天,很像Romm Mikhail《一年中的九天》,没有那么多的镜头。其实这部片子放到任何一个电视台也是一部很完整的影片。我们不能用一个尺度去要求所有的人,这是不对的。

吧主:一部纪录片是否是一个好的影片总是应该有一个标准,您是怎么看待这个标准的?

张同道:好的纪录片的标准不应该是一个,作为研究理论的人和拍摄的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两条是最基本的:第一是就是作者的情感取向,也就是价值取向是什么?在拍摄的镜头上,是不是用摄像机平等地和被拍摄者交流,是不是尊重被拍摄者,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另外一条是拍摄者的情绪是不是饱满地和镜头融合在一起。

所谓创新是要站在电影史的坐标系上,前人有过的形式,就不能说是创新。最好的作品就是形式、情感和美学饱满的融合在一起。我很欣慰地看到我这些学生们的作品中没有一个傲慢无理的镜头。

作者:恰恰工作室

时长:10分钟

类型:纪录片

制作设备:松下NV-GS70

出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吧主说话:

在谈作品的时候,列席的孙祥辉和董宁宁谈了许多拍摄时候的花絮,这是两个颇有想法的女孩。

本科是主持专业的董宁宁说起自己作品背后的故事辛酸而动人。可能就像她们自己说的,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作品最后完成得并不像想象中的完美,但和那些保安女孩一起度过的哭过、笑过的日子刻骨铭心地留在了她们青春的岁月里,并将相伴她们终生。

内容简介:

本片用简短的篇幅记录了北师大校园南门的女保安,这是一个特殊而又充满神秘感的值得被关注而又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用镜头记录下她们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她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属于她们的青想,并试图将每个女孩儿的富于个性的真实生活状态在镜头中放大,在极具纪律性、规范性、有强烈的集体意识的群像中凸显她们蓬勃、富有生命力鲜活的个体,展现北师大这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导演阐述:

这是我们第一次动手拍摄的纪录片作业。

最初设想是用“自我反射”式的拍摄手法,我们要完成的不仅仅是对女保安这个特殊群体给予客观性的纪实,而是通过对她们每天的工作生活的观察和她们独特的生活体验,拓开新的视角,从跟她们的对话、相处、交谈、相互了解的过程中,展现他们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背后的生活经历、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并试图在记录中,捕捉到有生命质感的细节,将保安这一带有军队色彩的严谨、制度化、规则化的工作轨迹与青春的花季年龄和浪漫的校园生活富有张力的联系在一起。

虽然依旧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已经很欣慰。这毕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这次实践,对我们而言可能拍摄的过程远大于拍摄的结果。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学会了如何用影像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内心。仅以此片作为记录我们拍摄旅程的一个起点。

我是一个保洁员

看吧笔记:

张冕:我们拍摄这部影片之前想在上海、北京两地同时拍摄的想法,但是被毙掉了,于是我们把目光放在了学校里的这位保洁员师傅身上。

影片拍摄到一半我们曾经出现过一次信任危机,开始我们拍摄他的工作,他也很配合,但当我们想进入他的生活的时候,他就忽然变得非常警惕。他问我们拍这个到底做什么?在什么地方放映等等。

还有一件事情让我们印象深刻,就是他和我们提到了《盲井》,在我们看来可能没有什么太多知识的人,但他却和我们在讨论《盲井》,这也是让我们倍感惊异的事情。以至于当时摄影的同学听他这么问,惊讶得把摄像机都关了―这也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情。不过在拍摄中我们错过了很多和他深入沟通的机会。

我们安排了这样一个结构:从上午扫落叶开始―下午铲小广告―傍晚收垃圾―第二天上午开清洁车。在中午休息和晚上的时间安排了两次访谈。

但是真正到了实际拍摄时,顺序是完全打乱的,而且这些事情也根本不发生在一天。

这样好像是违反了纪录片的本质,但是我们主人公的生活,真的是规律的几天就如同一天,由于职业的需要,他的衣服每天都一样,这样也为我们的“作假”带来了一定的可能性,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记录的生活是真实存在过的。

王宜文:你刚才说到的讨论《盲井》的镜头忽然间停止了,好像没有深入下去的问题,其实也没有那么严重,看上去刚刚好。另外,我觉得你们拍到的他在师范大学门口的马路上铲那些小广告的部分也很有意境,表现了他的生活是那么纯净,仿佛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一样,但实际上这个世界嘈杂万分,人来人往,而他却视而不见,他的生活中只有他和工作。这段让我印象很深,人物那种知足常乐的性格塑造得很好。

张同道:我一向主张同学们去拍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是值得关注也是需要关注的;而我也同样欣赏我们的同学做电影的态度――没有一个人是拿来猎奇的。我可以容忍一部电影中出现一百处错误,而不能允许他们有一个傲慢的镜头。在结尾处清晨的镜头,惟一的缺憾就是中间有一个断点,Albert Maysles的镜头都可以虚焦你们为什么不能呢?而且我建议这个镜头放到影片开头,很有冲击力。

张冕:影片的结尾,生活阳光灿烂的画面总让我们感动,因为我们总是想到自己的生活是由于有了刘师傅这样的人才会每天如此阳光灿烂。

吧主: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呢?

董宁宁:张冕她们的片子是以一个人为主线进行的,二十分钟左右看一个人的经历这是能够做得很明晰的,而且影片开始他们用了很多采访的形式带出保洁员的身份,给保洁员的出场带来一个悬念,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因为这些人他们却是生活在我们身边,而又常常被我们忽略。里面很多鲜明的细节让人们觉得真个人物非常鲜活。可能因为老在身边,所以就会常常熟视无睹,当拿起DV的时候才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诱人的宝藏。

作者存档:

恰恰工作室――孙祥辉、董宁宁、许志晖、杨天东

四人均为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04级硕士研究生。此次也是四人第一次携手合作,“恰恰” 是因在拍摄过程中配合默契并由此形成的美好机缘而得名。

时长:17分38秒

类型:纪录片

作者:朱静雅 孙惠丽 荣容 朱墨 张冕

制作设备:SONYDCR-TRV60E

出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吧主说话:

我在整理朱静雅发过来的阐述时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记得在学校东门外面拍摄的时候,时常碰到另外两个人在外地打工的人,他们是专门收停车费的,有一个我父辈年纪的人,每天都和我们抱怨说,北京天气太冷,另外一个女人,却一直坚持在这里,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在镜头里,在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她们想带给别人的温暖。

作者存档:

导演:朱静雅

主创团队:孙惠丽 荣容 朱墨 张冕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04级硕士研究生

内容简介:

本片记载的就是一个普通的保洁员的普通生活――刘德忠,29岁,来自河南。

刘德忠每天的生活就是每天凌晨5点起床,扫落叶,运落叶,开清洁车,铲小广告--这些是他最主要的工作,从凌晨到夜幕降临。他几乎没有太多休闲时间,偶尔去学校看看电影,偶尔对电影还有自己的一点想法。

单调的生活中,对老家的孩子和妻子还有一丝牵挂,刘德忠想去看他们,但是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

导演阐述

一直以为,纪录的精神在于关注我们平常看不到的东西,或者我们每天都见,却依然视而不见的东西。

一直以来,视野的狭窄使得我想去关注一些东西的时候,却像被蒙蔽了眼睛。其实在拍纪录片之前,我对保洁员也没有具体的认识,模模糊糊的,对这种职业有着天然的抵触情绪,但是我自信还是能够接近普通的劳动人民的。逐渐接触之后,才发现其实我们对他们的关注,最重要的应该落在他是一个普通“人”身上。

我们曾经试图为我们的纪录片找出一个预设的主题,我们曾经试图从和他聊天的只言片语中获得某种他独特的信息,但是最后我们放弃了这种做法。因为我们对他不了解,就不能用我们的想像去代替现实。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和很多外出打工者一样,家里有几个孩子,年轻时候去过很多地方,现在总算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就暂时安心下来不做他想。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次交谈,没带摄像机的时候,总是能谈的很久很深入,然而一带上摄像机,他对我们的镜头就有了抵触,总是力图把他最平常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今天看到的片子,是他生活中最常态的表现,由于篇幅限制,对他的工作内容也做了删减。实际上,到了最后,我们也不想在深入的挖掘什么主题,深刻,经典,优秀之类的语词,只是默默的关注而已。

上一篇:沈晓闽和他的《798》 下一篇:灵魂漂浮在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