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09-22 03:43:25

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1世纪,作为知识经济的时代,将是人类社会竞争更趋激烈而前景又令人神往的时代。这也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育者必须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那么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科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的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知识,认识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们过去的学习方法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压抑的学生的创造潜能。教育新理念认为: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新世纪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什么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呢?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第一,富有创新精神,有强烈的创造动机;第二,具有较高的创造才能。具有较高创造才能的人都是才智较高的人,但是才智较高的人却不一定都具有较高的创造才能。古今中外,凡是创立新学派的人、改革社会的革命家、各项事业的革新家、科技发明家、生产活动中的革新能手、在各项工作中开辟新途径、打开新局面的人,都是一些富于创新精神和较高的创造才能的人。

开展创新教育,教师是关键。叶圣陶说:“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法国军事家拿破仑也曾说:“一只绵羊领导一群狮子,打不过一头狮子领导的一群绵羊。”也就是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才能的学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创新教育的理论,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不墨守成规,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显示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教育奠定基础。一般来说,在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的过程中,创造才能的某些因素常常表现于作文中新颖的构思和与众不同的立论,解题时独特的解法,探究时违反常识的提问,读书时对权威的某个结论提出异议等等。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德?加德纳近年来用新方法检测发现:人的大脑存在着多种互不相关的智力领域,不能只用一种尺度来衡量学生的聪明与否。加德纳教授认为人有七种智慧:语言、数理逻辑、空间关系理解能力、音乐、身体动觉、人际交往智慧和自知之明。每个人的七种智慧发展并不平衡,往往是几个侧面较为突出。加德纳教授的新发现给了人们很重要的启示:每个人都各有智力潜能,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各有千秋。这就有待于我们做教师的积极创造条件,去开发学生的智慧领域,激励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千万不要扼杀学生的智力和天赋。美国的爱迪生12岁的时候,就因为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被校长误认为是贪玩而开除出校。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他的母亲最了解儿子的浓厚兴趣,他不认为儿子的兴趣是不务正业。她专门为儿子开辟了试验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学试验,从而使小爱迪生的发明智力得到了充足的发展,终于发明了白炽灯泡、电报机、留声机等,并发现了热电子发射现象。爱迪生一生不可收拾的创造型智力,对18世纪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那么,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怎样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我们从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认识过程来看,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探求动机和旺盛的求知欲。

动机与才能密不可分,它们是学生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没有创造动机就不可能有创造活动,离开创造活动就根本谈不到发展创造才能。培养创造才能,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动机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活动中强烈的创造动机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对新知识的渴求,来源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献身的社会责任感。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创造动机,就必须帮助学生克服对权威和课本的过分迷信,克服自卑、怕人嘲笑、不敢标新立异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许多教师常常在教一个新课题时,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提出假设和猜想

第二,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提出问题。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问题可以由教师来创设,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善于从别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认为理当如此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

第三,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人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动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心理学家把人们的思维活动分为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聚敛思维是在已知规律范围内,经过有条理的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过程,按照科学的思维方法,达到新的认识。比如学生在解题时,大家运用的就是这种聚敛思维。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叫创造才能或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只是存在才能中的一个要素,聚敛思维也是创造才能的一个要素,此外还有其他要素。发散思维在思考过程中不受已知规律的约束,运用丰富的想象能力,由此思彼,这条思路不通就跳过习惯的壕沟,从另一条思路想,新的想法随机而来,有如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思路灵活多变,从而达到独特的见解和新的发现。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才能最有特色的一个要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常常采用引导学生猜想的方式进行。

一、培养创新精神,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大多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积累广阔的社会背景。

我们的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创造动机、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了矛盾、明确了要研究的问题,此时关键的一步,就是运用想象提出问题的假说、猜想和方案。学生解题时,要审题,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以后,关键的一步也是要运用想象提出解题的设想。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是运用过去熟悉的证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去解题,并且也就到此为止了。注意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一题多解,要求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探求解题的途径。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展开纵向、横向、逆向的联想,提出独特的解法。创造想象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须借助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知识面越广、见识越多,题型见得越多、解题的方法掌握得越多,他们才越有可能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才能。我们也有一种糊涂的观点,似乎认为知识多少与创造才能无关,甚至认为知识积累得多创造才能就低,这是一种误解。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太重视知识的积累,忽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既要重视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要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使学生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同时使这些知识以良好的结构储存在头脑中。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必须培养学生思考的意志力。

灵感的出现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才行。没有长时间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顿悟。世界第一伟人牛顿的贡献很多。有一次天文学家哈雷问他:“你为什么能有这么伟大的发现呢?”牛顿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热情的思考罢了。”我认为,灵感、顿悟、创造发明,只属于能够坚持长时间思考的人,有毅力的人,这种品质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

为此,必须全面改革现行的教育教学体系,减轻课业负担,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前提。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就必须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创新精神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它包含发现矛盾、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猜想、方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验证假设、猜想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必须有强烈的创造动机和长期思考的毅力相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也才能真正培养出新世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上一篇:对网络流量性能测量技术进行探析 下一篇:激发学习兴趣 打造生物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