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IO与软件人才培养

时间:2022-09-22 02:28:07

CDIO与软件人才培养

1 背景

最新数据表明,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预计为630万,其中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计算机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关统计表明,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高校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另一方面,作为需求方的软件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保持30%的增长速度。即使在受金融危机拖累最大的2009年,软件产业规模同比增长虽有所放缓,其增长速度亦达到25.6%,软件从业人员近几年的平均增速约为25%。

然而,当前人才市场上的现状是:各类针对大学生就业的IT培训机构层出不穷,招聘网站IT职位持续火爆,招聘会现场人山人海,甚至“蚁族”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未就业的大学生。不招应届生的呼声依旧很高,软件企业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几近苛求。

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现状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鸿沟到底有多宽?迈过这个鸿沟真的必须要付出高昂的就业培训成本吗?软件企业对应届毕业生为什么不能更加宽容一些?面对高速发展的软件产业,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方向该指向哪里?

从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到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再到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国家教育部门一直在推动教育改革,强调产学合作,要求高校要真正了解产业需求,服务产业。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高速发展的软件产业要求还差太远。

笔者从事软件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多年,既从事过一线的开发任务,也承担过一线的培训工作,既作为产业专家参加过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中期评估和验收评估工作,也作为教指委委员多次参与教育改革的相关活动和评估。为推动产学合作,教育与培训委员会每年都不定期举办校企合作对接会和相关论坛。站在产业的角度,我们希望减轻软件企业的招人负担,更快更容易的招到更多的人才,因为产业在高速增长,软件企业要跟上行业的增长首先就需要解决人的问题;站在教育的角度,我们希望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实践,并最终就业软件企业、服务软件产业。如何平衡供需双方的矛盾和诉求,减小供需失衡鸿沟,这是笔者一直苦思的命题。

最近,应天津职业大学丁桂芝教授之约,笔者希望站在行业协会的角度谈谈CDIO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关系。为此,笔者查阅了多位教育专家的CDIO文章,并重点拜读《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和《从CDIO到EIP-CDIO》两篇文章,前一篇文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撰写,后一篇文章由汕头大学(国内第一个全面应用CDIO的大学)顾佩华教授等人撰写。本文结合笔者所了解的软件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情况和高校产学合作现状,就CDIO与软件人才培养的关系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2 软件企业的招聘需求

作为人才供应主力的高等院校来说,很多教师都不是很清楚中国的软件产业到底要什么样的人?不同企业的招聘需求还经常是矛盾的。高校常常困惑:软件企业的招聘要求如此高,而工资和劳动强度又不成正比,他们招的人真能达到招聘广告说的那么好吗?

笔者总结了一下软件企业的真实用人需求,抛开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差异(例如外企和民企、大企业与小企业、产品公司和外包公司、欧美外包与对日外包等),软件企业招聘还是有些共性的,大部分软件企业在招聘时看重应聘者以下条件:

(1)工作经验。

大多数软件企业都会首选有工作经验的熟手。中国的软件产业正在高速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产业还很不成熟。软件企业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其自身经营和生存状况并不乐观,要承担起培养初级人才的责任有困难。

(2)职业素质。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其招聘强调最多的还是人的职业素质,比如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准则、讲诚信、对个人行为负责、爱岗敬业、积极主动、较强的求知欲和进取心等。

(3)个人能力。

・ 良好的学习能力。软件行业知识体系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只有会学习和主动学习才能跟上节奏。

・ 团队合作能力。现代软件企业的开发项目,已经演变为工程化集团化的作战,需要团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企业越来越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无法融入团队的员工是很难发展的。

・ 良好的沟通能力。项目团队中所有成员应该及时有效沟通,相互理解。团队中出现意见分歧时,分歧双方的基本态度应该是说服对方而非强制对方,裁决两种不同意见的唯一标准是看哪一种意见更有利于推动项目的正常进行。

(4)技术水平。

・ 了解行业基本背景(例如国内信息化背景、相关产业数据、软件行业当前主流技术、技术资源网站等)。

・ 基本技术能力: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代码组织方法、客户端技术、扎实的编程能力、SQL基本语句、代码和文档的规范化编写。

・ 规范化的工程编码能力:至少掌握一门编程语言,按照工程化要求编写过相当数量的代码(一般应达到2万行代码)。

・ 较好的英语读写能力。

・ 熟练运用SQL SERVER或ORACLE大型数据库技术。

・ 熟练运用Java和,NET技术中的一种。以上是软件企业期望应届毕业生能够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所有的招聘环节都是为了考察应聘者是否满足这些条件而设置。再看大学生就业的失败案例,企业抱怨最多的其实还是应届毕业生的基本职业素质方面。《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t3j这本书有很多具体案例。很多企业表示,他们本意并不是不愿意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能容忍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技术水平不高,但他们不擅长也承担不起培养应届毕业生基本社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成本,所以宁愿招聘打拼过一年半载的应届毕业生,这个时候社会已经教会他们很多东西。

就技术而言,应届毕业生如果是因为没有项目经验或不懂主流技术而被淘汰,尚情有可原。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的毕业生被淘汰,常常是因为他们对最基础知识的漠视。例如缺乏软件常识、基本的编程能力较弱、没有工程化的编码风格、基本SQL语句不熟练等。一个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软件企业,他们更多的是在考察应聘者的潜力,如果这些在学校就能掌握的最起码的知识都不具备,至少说明应聘者在基本素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差距。

对比软件企业的需求和CDIO相关理念,笔者发现CDIO很适合用于软件人才的培养。如果高等院校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和软件产业现状将CDIO的一些标准深入地、彻底地落到实处,软件企业一定非常欢迎这类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企业不要应届毕业生的恶性循环能在软件产业首先打破。因为,软件产业和其他产业最大的不同在于软件企业一直缺人,一直在为招聘人而苦恼。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软件企业不要应届毕业生,是因为缺乏一种有效的评价机制告诉企业上哪儿找这些具有工程思想的毕业生。也许 在不久的将来,CDIO评估将为软件企业用人提供很好的参照。

3 CDIO应用建议

3.1 职业素质培养

如前所述,企业不招应届毕业生有很多原因,其中缺乏相关职业素质最容易使企业失去培养耐心。职业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最好能够融入日常工作和学习。相比较而言,这个任务由高校来完成比企业更有优势。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这些剩下的东西理应包括职业素质。如果高校能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即使学生缺乏经验,相信多数的企业还是愿意接收并培养自己的后备人才的。

汕头大学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EIP-CDIO培养模式值得肯定。从该校的实践来看,他们结合学校实际探索了一些方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职业素质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却是一个难点。仅仅开设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言传身教,日常生活和学习需要融入。从另一方面而言,这也是高校实施CDIO可以尽情发挥的地方,大家可以各展所能、百花齐放,实现大学教育的本质回归。

3.2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教计算机的老师很辛苦,因为相关知识更新很快。高校所教的东西总是落后于产业,因此我们的毕业生在知识(或技术)层面总是不满足企业要求。这也常常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被反复提及。但是,高校不是培训机构,让学生获得能力远比仅仅传授一些知识更重要。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就有“要给学生猎枪不给面包”的教育思想。教给学生具体知识只是给他一块面包,而使他获得能力等于给他一杆猎枪。面包只能解决一时的饥饿,而猎枪能使他永远不再挨饿。查建中教授在文中花了大量篇幅讲述CDIO的首要标准――关联原则,强调工程实践要重“关联”而不是“内容”,尤其符合软件人才的培养。只有将这一指导思想用于教育,高校才能真正摆脱不停灌输知识并疲于奔命的状态,才能真正与培训互补,也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有的高校急于改革,想跟上产业步伐,既上Jave又上NET,这学期学SQL SERVER下学期学ORACLE。学生也总在纠缠VB好还是DELPHI好,是学C++还是学C#,这些都是只重知识不重能力的体现。我见过许多知名软件开发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考题,学生只要真正理解什么是面向对象、掌握数据结构,就能过关,而对于用什么样的工具和开发语言并不关心。当然,要真正获得面向对象和数据结构的能力,这是需要通过各种训练、各种实践才能获得的。实际工作中,一般是越大的企业越重能力,越小的企业越重经验(或者说某方面的知识)。

因此,软件人才的教育首先要做的是转换观念,切实落实CDIO第一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正是在于学校未能传授企业所需知识(这点培训机构做到了),亦未能交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有了相关能力,例如扎实的编程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即使上完大学忘掉了某些知识或有新的知识需要学习,经过培训或自学也能快速掌握不同应用技术。

3.3 切实满足产业需求

CDIO标准2是关于“学习目标”的制定,其中有非常关键的一条:“专业利益相关者是怎样参与学生必需达到的各种能力和水平标准的制定的?”。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产业的参与度还相当低。如何真正反映专业利益相关者――需求方的诉求,是CDIO实践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笔者所了解的现状是,教育的各类评估尤其是职业教育都非常重视产学合作,要求要反映用人单位的需求。但在真正实施的时候,产业仅仅是非常被动地参与,大多数还停留在企业专家挂个名、提提意见而已。产业用人是有一定标准的,但能够真正反映其标准的学校很少。要落实标准2,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CDIO标准11关于“学生能力评价”,标准12关于“专业评估”。利益相关者――产业是否参与,参与到何种程度亦是CDIO实践需要探索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中期评估和验收评估通过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组织软件企业积极参与,将产业需求和用人情况及时反馈到供应方,很好地促进了软件学院的改革。这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尝试,通过评估,产业更加了解学校,软件学院因此在产业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其毕业生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产业的需求反馈也促成了软件学院的很多改革。例如实训因为评估而成为软件学院的“标配”,并带动了其他高校和相关机构参与实训,推动了软件教育的改革。

3.4 校企合作

传统的校企合作中企业一方大多提供的是硬环境,而高校提供的是软环境。但软件产业可能刚好相反,大多数高校的硬环境都很好,软环境(主要是师资和项目)则很难达到要求。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其最重要的资产是“人”,高校如果过分依赖软件企业提供“人”,则校企合作的难度会很大。

CDIO标准4关于“工程导论”和标准8关于“主动学习”,完全可以通过与产业合作实现,其实现成本很低。例如可以邀请产业专家到高校做讲座,普及行业基本知识,激励学生兴趣从而培养主动学习的氛围: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软件园、访问软件企业或者做一天软件企业员工等,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其学习动力。

CDIO标准6关于“工程实践场所”部分尤其需要与产业互动,就软件产业而言,要建立灵活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工程实践的软环境配置尽量接近企业真实工作环境。

CDIO标准9关于“教师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又是教育最难解决的问题。没有积极的产学合作,没有有效的措施来保障这一点,CDIO的实践从产业的角度而言恐怕还是一场空。上述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教师”具体执行,如果“教师”未能具备CDIO能力,CDIO实践只能流于形式。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其对企业师资的大量使用真正满足了产业需求。因此,师资的问题将是CDIO实践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

高校计算机专业进行CDIO实践探索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教育改革落实上述标准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各方努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4 后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如果评估仅仅局限在教育部门自身内部进行,缺乏利益相关方的评价,评价的权威性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充分尊重产业、引入产业评价,并借鉴CDIO这类国际权威研究成果,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教育评价模式,通过评估杠杆推动教育改革,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教育界值得探索的途径。

上一篇: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国行 下一篇: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学生角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