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创新实践研究

时间:2022-09-22 12:54:29

山东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创新实践研究

近年来,随着山东省实施“蓝黄”两区战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工业调整振兴和产业改造升级,对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山东以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创新实践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一种新型人才培养高地正在我省加速形成,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就业、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奠定了基础。

一、山东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创新实践的主要背景

(一)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现状

2006年以来,为贯彻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山东省经贸委、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省经贸委、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的意见》、《关于实施企业职业教育 “十、百、千工程”的意见》,极大地推动了我省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企校双方以需求为导向,合作培养人才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模式不断创新,探索形成了订单培养模式、职教集团模式、“N+X模式、“三元制”模式、“双向嵌入”模式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目前,企校合作已成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一个根本方向,也促进了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发展。

2、企校合作培养人才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关于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在认知上存在极大的误区或偏差。

一是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国家历来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都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它必须同企业紧密结合才能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因此,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往往被贴上职业教育的标签。其实,普通本科院校同样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尤其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面临普通高等教育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产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相适应,造成教育与产业的困惑与矛盾越来越大,企校合作培养人才不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必须置于整个高等教育大教育观下开展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才能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社会上有种观念认为,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基本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关系,而企业不是企校合作培养人才主导者,对开展企校合作不积极,主动寻求学校合作的企业也属凤毛麟角。这一观点单方面突出了院校的功能和地位,忽视了企业对培养人才的需求和作用。事实上更多的企业愿意开展企校合作,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和培养后备军。关键是能否创新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走出一条更加符合企业需要的新路子。为消除理论认识与实践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创新,寻找新途径,实现新突破。

(二)山东人才供需现状和产业发展要求创新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机制

1、人才培养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

山东大学生供应数量和结构与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全省工科专业人才供给总量不足,企业需要工程技术类人才占人才需求总数的89.65%,而院校毕业生工程技术类仅占应届毕业生的49.68%,差距达40%。山东工科高校少、专业少、毕业生到外省就业多,造成全省工科人才缺乏。截至2010年,国家工科专业目录内专业207个,山东仅89个,相差118个(不含战略新增专业),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缺口很大,导致大学生培养出现“结构性过剩”,基础学科、传统专业人才相对过剩,面向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同时,大多数院校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而企业需要的是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加上许多院校重理论课、轻实践课,学用脱节,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创新和就业能力不足,形成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人才难的“两难”问题。

2、山东产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十一五”以来,山东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了产业调整振兴、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学科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不断加强工科专业建设;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扶持优势传统学科创新发展,重点向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空白学科和应用学科倾斜。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人才培养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山东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创新实践

(一)开创性提出了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2009年,山东省委九届七次全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意见》,提出了“壮大创新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根据企业需要新设置50-100个相关的工科专业,在企业建立1000个实训基地”。2010年,山东省委九届十次全委会研究出台的《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再次重申这一任务目标。

(二)建立山东省企业与高校人才供需预测预警机制 山东省经信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课题组,在对全省18000户企业和134所高校广泛调研基础上,深入开展“山东省企业与高校人才供需预测预警机制”课题研究,并形成9项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企校人才供需预测预警机制,分析了山东未来几年产业、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明确了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研究显示,山东产业、企业人才需求总量与高校人才供给总量相比,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2007年—2010年,全省产业、企业人才需求总量为146万人,高校人才供给总量为185万人,供大于求近40万人;全省高校人才供大于求的专业约130多个,占到全部专业的近三分之一,人才数量达到55万人。而人才供小于求的专业约50多个,约占全部专业的九分之一,人才数量约16万人。在450多个专业中,高校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做出适当调整的专业约110个,约占全部专业的25%。研究表明,山东高校与企业人才供需矛盾主要是结构性问题,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工科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这项工作的开展,为山东省委、省政府做出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一篇:TD—LTE多用户双流波束赋型技术分析和评估 下一篇:大学生:理财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