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 复活的侨乡传奇

时间:2022-09-22 12:37:14

6月28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 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也是我国今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一个项目。

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于6月27日获得大会表决通过,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 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开平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面积1659平方公里,人口68万,旅居海外的侨胞75万,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同时也是建筑之乡、艺术之乡、碉楼之乡。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在国内乃至国际的乡土建筑中实属罕见。更难能可贵的是,开平碉楼与村落及其中西文化交融的人文景观、自然生态、乡风民俗等,都保持得相当完整和真实。她深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浓郁的欧美文化气息,高度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地域环境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中西建筑艺术长廊”。

开平市的三门里村落、锦江里村落、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马降龙村落群四处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名地。

开平市区距广州市110公里。从广开高速公路塘口出口下,向左转往赤坎方向的县级公路,车行20分钟,就可以看到自力村碉楼群的旅游景点指示牌了。

入村之前,可以先去村南1.5公里处的山冈上看看著名的方氏灯楼。在许多介绍开平旅游的画册上,都会出现方氏灯楼的美丽画面。方氏灯楼于1920年兴建,是更楼的典范之作。楼高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内配备有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周围乡村的景观中心。

塘口镇自力村是开平地区碉楼最集中的村子,村里共有15座碉楼,碉楼建筑精美,保存完好,布局和谐,错落有致,或掩映在竹林中,或散落在稻田间;四周荷塘瓜地、菜园果树,中有阡陌小路相通。

自力村的这些碉楼和居庐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愿而命名。这些碉楼,有的是根据建楼者从外国带回的图纸所建,有些则没有图纸,只是出于楼主的心裁。碉楼的楼身高大,多为四五层,其中标准层二至三层。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砖的,门、窗皆为较厚铁板所造。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楼冈产的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的。自力村碉楼四周都是稻田,为了在农田边打下坚实的地基,建楼之前必须先在稻田中打下非常密集的松木桩,一座楼通常要打上干个桩,深达四五米,再在上面铺混凝土,作为碉楼的地基。这样建起来的碉楼,才能在松软的稻田边屹立百年不倒。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为了防御土匪劫掠,碉楼一般都设有枪眼,先是配置鹅卵石、碱水、水枪等作为武器,后又有华侨从外国购回枪械。很多妇女都学会开枪射击。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碉楼的主人们纷纷侨居海外,大部分碉楼已经人去楼空,铁制的大门与窗户紧闭,仅楼群外环绕着许多农舍,住着楼主的远亲,为村落里留存着一分生机。

现在,境况就大不相同了。各个碉楼都修缮一新,农舍也全部翻新改造成了农家菜馆、土特产商店或家庭旅舍,村中原住民都迁出外面去居住,整个村落就是一个4A级风景区。

村中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的碉楼是铭石楼。该楼高6层,首层为厅房,2~4层为居室,第5层为祭祖场所和柱廊、四角悬挑塔楼,第6层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t望亭。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铭石楼楼主方润文是自力村人,早年在美国谋生,开过餐馆,经商致富后,像许多自力村人一样,花巨资回家乡兴建了碉楼。但所建的铭石楼与其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外形壮观,内部陈设十分豪华,是自力村最漂亮的一座碉楼。方润文先后娶了3位太太。至今,铭石楼的首层正中还悬挂着他同:个太太的大幅照片。铭石楼建好后,进行了精心布置,并摆上了不少从美国带来的家具:除制作精致的岭南家具外,“舶来品”非常多,有德国的落地钟、意大利进口的彩色玻璃、留声机、法国式纯银茶具、美国式座钟、法国香水、日本粉彩描金瓷首饰盒……方润文的后代均旅居在外,平时回来的机会不多,当时村里的人都很难有机会进去看看。

方润文的后人一直非常支持政府的申遗。2005年,他的孙女方瑶珍、方瑶珠女士专程从美国、香港回到故乡,与开平市政府正式签订托管合同。

为了把自力村打造成旅游风景名胜区,同时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名地,开平市政府做了许多工作。所有碉楼的外观都保持原有历史风貌,根据“整旧如旧”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维修方案进行修缮。

在开平,不同建筑风格的碉楼就有上百种。几乎每一座碉楼都有它不寻常的故事,记载着华侨奋斗的历史和战乱时的沧桑变化。

开平碉楼的形成和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当时的社会治安状况有着密切联系。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开平人在鸦片战争以后迫于生计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而开平所辖之境原为广东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故而社会秩序混乱,匪患猖獗。生活富裕的归侨或侨胞成了其主要抢夺对象。碉楼不仅在防范匪思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有防涝作用,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了下来。因此,华侨们为了防贼抗匪,保护家眷安全及财产不受损失,纷纷捐资寄回家乡兴建碉楼,一些华侨还将住宅建成碉楼式的楼宇。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千姿百态,让人叹为观止。它融合了不同国家的建筑元素,西方建筑风格中的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券拱和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艺运动的装饰手法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等等,这些都融进了开平的乡土建筑之中。它不单纯是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某一地域建筑艺术的引进。我们无法将开平碉楼和民居具体归入某种西方建 筑风格之中,它是中外多种建筑风格“碎片”的组合、多种建筑类型相互交融的产物。

开平碉楼尽管在用材、建筑、装饰形式上各有差异,但碉楼门窗窄小,铁门钢窗,顶层四边均设有枪眼,这是共同的特色。枪眼大体上都开成长方形或“T”字形的,有的碉楼更是在顶层四角建有突出楼体的“燕子窝”,从“燕子窝”的枪眼居高临下便可以对碉楼的上下左右形成全方位的控制。碉楼顶层多设有t望台,不少还设有枪械、火炮、石块、铜钟、警报器、探照灯等防患装置,这便使良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很好的保护。

在自力村附近,还有许多逸致的碉楼村落,你可以随意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走进东村、李村、庆民村等等不见经传的村落中去慢慢品味其中自然生态的碉楼与村落的古韵及沧桑之感。

值得推荐的还有赤坎古镇。这里是一座有着350多年历史、具有浓郁南国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侨乡古镇。沿河边一字排开的堤西路古民居,大多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由侨胞、商号老板兴建。古民居是一幢幢风格各异的骑楼,楼高一般2至3层,在传统“金”字瓦顶及青砖结构的基础上,融入当时先进的西洋混凝土建筑材料。如今楼里仍住着当地居民,楼上供日常起居,楼下为铺面和饭庄,处处洋溢着岭南风情,因此又被称为风情街。

赤坎镇三门里村的迎龙楼是开平现存最早的碉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距今至少有440多年历史。迎龙楼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楼高3层11.4米,为全村制高点。第1、2层为明朝大型红泥砖砌筑,红砖规格为33×15×8厘米,墙厚93厘米,为明代原构。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用青砖加建了第3层,开窗比第2层大,楼面为木梁板结构。楼的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塔楼,塔楼的第2、3层开设了射击孔,楼顶为传统硬山顶式,风格拙朴,造型简洁。特别的是,在迎龙楼身上丝毫找不到“中西合璧”的影子,它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直筒楼”。由于明朝实施海禁,当时中国与西方几乎没有来往,所以作为现存所有碉楼中最古老的一座,没有丝毫西方风格。并且,在迎龙楼建好之后的30。多年来,开平的碉楼一直处于低潮,直到1911年之后,开平才迎来了新一轮碉楼建造热潮。迎龙楼在开平碉楼中的“长辈”地位没有任何碉楼可以比肩。

上一篇:郭洞:山环如郭,幽邃如洞 下一篇:峨眉冬朝佛 冰雪几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