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妇产科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9-22 12:05:06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妇产科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我院100例妇产科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无缝隙护理组,各50例。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无缝隙护理在了解病人住院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无缝隙护理模式,接受无缝隙护理服务。采用住院病人满意度和心理舒适感问卷调查表进行效果评定。

结果:无缝隙护理组在患者综合满意度、护理质量方面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提高,护理缺陷与护理投诉次数明显降低。

结论: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住院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妇产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52-02

无缝隙护理是现代护理管理的新突破,是以病人的需求为导向,以病人的满意为目标,对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实行全方位无缝隙护理服务,使病人整个治疗及康复过程更完整、更仔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1,2]。为进一步研究无缝隙护理在妇产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我院100例妇产科住院患者,对比研究分析常规护理和无缝隙护理的在护理工作质量和住院病人满意度的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妇产科病房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为(29.5±3.8)岁。其中乳腺炎30例,盆腔炎20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0例,子痫10例,子宫肌瘤10例,宫颈癌10例。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晰,无智力障碍,能够阅读和理解问卷,配合调查。②无严重的心、肝、肾等躯体疾病。③无精神病史。100例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无缝隙护理组,各50例。两组病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诊断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常规护理组按常规妇科护理,无缝隙护理组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运行模式。无缝隙护理组针对无缝隙护理服务概念、整体护理内涵、护理工作特点和患者住院需求,制定了护理服务中无缝隙服务的具体要求:持续、专业、主动、及时、方便、全方位、人性化、个性化。

具体实施如下:①组织结构整合:实行总负责护士责任制,采取分组包干,配备管床护士、生活护士,组成护理小组,负责完成医疗护理任务和满足生活需求。科室制定了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行为规范、服务规范及操作和服务流程、临床护理路径等进行细节量化,做到有效衔接。在实施层级责任制的同时强调分工是在协作基础之上的分工,在分工中协作。②职能改进:患者提出与医院有关的合理要求都可以得到回应。为了方便患者,我们尝试把一部分原属于辅科室的一些初级职能重新整合,将一些力所能及的辅检查和治疗措施归入护理小组,包括心电监测、血糖测定、动脉血标本采集、部分康复训练等。③弹性排班:根据病房工作特点和患者需求弹性安排每天的任务,安排班次,灵活采用小时班、辅助班等,改变交班方式,保证护理连续性。④简化表格书写:结合科室专科实际,我们自行设计护理表格,将多种记录单融汇一起,多数以打勾或填写数字为主;实行电子交班本,大大缩短书写时间,做到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⑤服务过程无缝隙:a.全程服务无缝隙:对日常护理服务、疾病护理等制定标准流程和临床护理路径。注重服务环节,做好接口对接。b.主动服务无缝隙:以患者健康为中心,评估患者需求、疾病特点,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细化服务内容。c.透明服务无缝隙:重视患者参与权与知情权,治疗与护理相关内容及时沟通。d.专业技术无缝隙:护士在监护、临床观察、应急处理、急救及沟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服务过程的重要保障。科室修定护理管理制度、护理流程、诊疗护理环境中不合理的地方;强化护士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考核;规范各种护理行为,优化了护理服务流程。同时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自律性和安全意识;强化了对患者的安全告知,使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预防各种护理风险的发生。从而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e.护理安全无缝隙:建立无缝隙护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分析护理服务中的缝隙,针对性地改进,以保证患者安全。科室建立危重患者护理报告制度;建立特殊药品、管路、特殊护理标识卡;建立药品、器械、仪器日管理制度;建立节假日、夜间急诊安全管理制度,在环节和细节上做到护理安全管理无缝隙。f.心理干预无缝隙: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不同病种及人群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进行目标性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工作。护士在心理护理时做到“三主动”。责任护士针对具体病例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并予以实施。⑥授权式管理:实行分层管理,做到凡事有人管,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监管,发挥组长优势,一级自我监控到位,形成三级管理构架。

通过目标实现和质控结果,对患者满意度实行绩效考核,以体现多劳多得、高质高薪,充分激发了护士的服务热情,改善服务态度。

1.3评价指标。①患者满意度:采用冯志英等研制的《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该量表的信度(Cronbach’系数)0.86,内容效度(经专家咨询认可)较好。②健康知识知晓同意采用自制的《妇产科健康知识调查表》进步问卷调查。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或t’检验,P

2结果

通过如上方法的论述,现将两组在护理投诉率、护理缺陷率、护理服务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方面的比较,主要结果(见表1)。

研究结果表明:无缝隙护理组在护理投诉率、护理缺陷率方面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

3讨论

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服务性工作。病人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质量改进的有效途径。临床实践证明,只有提高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满足病人的住院需求,提升满意度。无缝隙服务的本质是找出服务中存在的所有缝隙,再针对其根源进行改革。无缝隙护理是现代护理管理的新突破,主要目的是保证护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实行无缝隙护理模式,使护士知道各自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和要求,明确职责和标准,使护士能够有的放矢高标准地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无缝隙护理护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既是降低护理缺陷发生,又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因此,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实施能够提高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和住院病人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傅广宛,侯志洁.无缝隙医疗机构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8):477-479

[2]韩永菊.1768例住院病人无缝隙护理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07,29(1):127-128

上一篇:钼靶摄片与核磁共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针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