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靶摄片与核磁共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7-15 03:53:14

钼靶摄片与核磁共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钼靶摄片、核磁共振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86块乳腺肿块进行X线钼靶摄片及MRI检查,所有肿块均进行穿刺或手术活检行病理检测,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及联合应用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X线钼靶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67.2%、59.1%、32.8%、40.9%;MRI分别为82.8%、72.7%、17.2%、27.3%;联合检查分别为92.2%、90.9%、17.2%、27.3%;联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单一检查(P

结论:两种方法联合应用能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氯氢氯噻嗪片氯沙坦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21-02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和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占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都具有重要影响。我院于2009年4月-2012年3月期间,比较了X线钼靶、MRI检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4月-2012年3月在我科进行检查的乳腺包块患者57例,共86块乳腺包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61岁,平均53.5±7.3岁,发现包块时间4d~31d,平均14.6±8.9d;排除乳晕明显异常,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及已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X线钼靶摄片及MRI检查,并于检查后48h内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检查。

1.2方法。

1.2.1X线钼靶检查。患者取立位,暴露前胸,面对摄片台,将置于摄片台与压迫器之间,行双侧乳腺轴位、侧位及斜位投照。观察病变位置、范围、形状、边缘、密度、内部钙化、皮肤、及周围组织情况。

1.2.2MRI检查。使用GE signa 0.2T永磁磁共振扫描仪,检查前用18G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患者俯卧于特制的双侧乳腺相控表面线圈上,使双侧对称自然悬垂于线圈洞穴内。常规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定位扫描后,采用短T1反转恢复序列T2WI(TR 9128ms,TE 60ms,TI 150ms,翻转角180°,层厚3mm,矩阵256×242);然后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fast low angle shot 3D,FLASH 3D)行动态增强扫描(TR8.1ms,TE 4ms,翻转角20°,有效层厚3.0mm,矩阵192×256),9组无间隔扫描,于第1组最后15s内快速推注对比剂Gd-DTPA(剂量0.1mmol/kg体重)。

1.3判定标准。

1.3.1X线钼靶诊断乳腺癌的标准。根据美国放射学会创立并推荐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的分类标准[1]直接征象有:肿块或结节影、局限性致密浸润、毛刺和钙化,大多数乳腺癌肿块或结节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或星芒状,这是肿瘤细胞向周围浸润所造成的,被认为是恶性的征象。间接征象有:局部皮肤增厚或“酒窝征”、凹陷、乳腺结构不良、导管扩张。

1.3.2MRI诊断乳腺癌的标准。T1WI时癌性病变信号低于正常乳腺组织,高于囊肿,与肌肉相仿。T2WI时呈中等信号或中等信号间夹杂高信号;强化不均匀,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强化,增强后信号强度迅速达到峰值,峰值出现后曲线小幅度下降,随之维持平台状。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测结果。86个包块经病理检测证实:22个为良性病变,64个为恶性病变,其中确诊为非浸润性癌(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9个,早期浸润性癌43个(浸润性导管癌13个、浸润性小叶癌30个),浸润性特殊癌12个(状癌4个,小管癌4个,鳞状细胞癌2个,腺样囊性癌1个,粘液腺癌1个)。

2.2术前各项检查诊断结果(表1、2):单纯X线钼靶诊断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分别为34个和52个,其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67.2%、59.1%、32.8%、40.9%。

单纯MRI诊断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分别为27个和59个,其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82.8%、72.7%、17.2%、27.3%。

X线钼靶及MRI联合诊断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分别为25个和61个,其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92.2%、90.9%、17.2%、27.3%。

3讨论

钼靶摄片主要通过X线片上显现的肿块影和钙化点等特征来判断病灶的性质。目前,X线摄影能显示的最小病灶为直径约1.7mm的小病灶,它能清晰显示乳癌的毛刺状边缘及微小钙化等特征性结构,从而诊断乳腺癌[2]。乳腺癌的X线钼靶表现包括了常见征象、特殊征象和合并征象。常见的肿块、微钙化、肿块伴钙化和结构扭曲属于常见征象,也是初诊判断乳腺癌的直接证据。①肿块:最常见,钼靶片上肿块的边缘特征反映了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其生物学特性,比肿块密度更具有鉴别诊断意义。恶性肿瘤常见肿块的浸润边缘或星芒状边缘,这是由于恶性肿瘤浸润生长所致,是明确的恶性征象;小分叶边缘是由于恶性肿瘤内部生长速度不一致而形成,高度提示肿块为恶性[3]。②微钙化:是乳腺癌的另一特别重要的常见征象,恶性肿瘤的钙化影在X线钼靶片上的显示率为40%~50%,同时,它往往也是早期乳腺癌的惟一征象[4]。③结构扭曲紊乱:很容易被忽视。因为许多良恶性乳腺疾病都会出现这种征象,如手术后瘢痕形成、脂肪液化坏死、硬化性腺病、导管内状瘤、乳腺局灶纤维化以及乳腺癌等,导致鉴别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X线钼靶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④局灶性致密:是一种较常见的乳腺癌特殊征象,其显示几率与摄片位置有关,有时仅在一个投照位置显示,依靠这种征象诊断乳腺癌需要诊断医师的经验积累。致密影是由于乳腺实质密度不对称而导致,但也可以由乳腺发育不对称、腺体复旧中的正常变化、激素替代治疗的结果、活检后改变、纤维囊性变、局部炎症或脓肿所致,也可以是乳腺癌的敏感征象[5]。⑤乳腺癌重要合并征象是指异常血管影。

目前,MRI在诊断各种恶性肿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乳腺癌的诊断应用中,也有报道。同时也发现,平扫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特异性不强,因为两者的信号表现有明显的重叠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常常需要采用对比增强技术。动态增强MRI能更好地显示肿瘤形态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其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大大提高。

MRI动态增强技术是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后对感兴趣区(ROI)进行一系列快速连续扫描而评价其强化率的一种方法[6]。

良性肿瘤强化开始于肿瘤的中心区,继而扩散到病灶周边,延迟后,整个病灶的表现与平扫是相比呈显著增强的变化;而恶性肿瘤则不一样,增强后最早出现显著强化的区域出现在病灶边缘,多为不规则环状强化或周边不规则强化,表现为强化的厚薄不均,信号强弱不等,甚至可以呈现条索状强化影。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的周边区中,肿瘤细胞增殖活跃,为血管密度增高,中心区则因出现继发性微血管密度降低,从而出现强化减弱,或延迟强化。这种差异在MRI中很容易发现,从而增强了其对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解决了钼靶、B超等无法解决的问题。但MRI的应用也存在不足,如对钙化不敏感,无法明确地显示乳腺癌的微小钙化;设备复杂,检查费用较高,检查相对耗时;易受呼吸、心脏搏动伪影的影响等。

本次实验中,单纯X线钼靶诊断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7.2%、59.1%,于之前报道一致,而MR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2.8%、72.7%,较X线钼靶有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我们分析,联合应用X线钼靶和MRI诊断乳腺癌,可以取长补短,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大提高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M]. 3rd edition. Reston: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1998.7

[2]Kronthal AJ, Fishman EK, Gottlieb LM, et al. CT evaluation of breast cancer: spectrum of disease[J]. Crit Rev Diagn Imaging, 1993,34(5):159-237

[3]顾雅佳,周康荣,陈彤箴,等.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病理基础[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5):439-443

[4]李树玲.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09-221

[5]王霈,张辉.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钼靶X线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8(7):557-559

[6]胡永生.现代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5-57

上一篇:俯卧位—颌枕、骨盆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胸段... 下一篇: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妇产科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