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09-21 11:03:33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1

摘 要 近年来粮食价格开始上涨,而且涨势明显加快。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过去三年间,全球粮食作物价格上涨83%,小麦的价格更是飙涨181%。国际粮价上涨的同时国内粮价也在大幅上涨,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更加不可低估。

关键词 粮食价格 上涨原因 对策

一、 粮食价格上涨现状

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和食品价格走势相比,2009 年,粮食价格总体单边上扬,涨幅明显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和食品价格,全年粮食价格上涨7.8%,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和食品价格则分别上涨2.1%、5.6%。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实际来看,在实体经济需求开始快速增长、信贷投放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粮食价格的走势可能对CPI 的走向起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几次CPI 上涨, 都与食品价格上涨有关。2006 年以来,又出现了四个新的特点:食品价格对CPI 变动的贡献率大, 副食价格对食品价格变动的贡献率大, 玉米和大豆价格对副食价格变动的贡献率大, 玉米和大豆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大。我国食品价格和CPI 受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 价格调控也需要有国际视野。

二、促成此轮粮价持续攀升的动因主要有:

1.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保护种粮积极性。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从销售到加工及终端市场的环节中, 基本完全市场化。2004 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 在粮食增产、价格降低的年份,由政府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2004―2009 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早稻)由0.7元/斤提高至0.9元/斤,小麦(白麦)由0.72元/斤提高到0.9元/斤。政府实现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给小麦价格实现了托底,不论供求如何,小麦市场价格不会低于最低收购价,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稳定了农民收入。与此同时,最低收购价使农民手中的粮食储备得以集中, 变成了国家的储备, 这为政府通过调节市场供应、干预粮价提供了基础。

2.生产成本增加助推了粮价上涨。以江苏为例,2007- 2008三年间,江苏化肥消费价格 累计上涨23.2%,农药涨8.4%,种子涨6.2%,排灌、机械作业等农业生产服务费用涨11.7%,粮食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客观促成了粮价的提升。农产品中间消耗调查显示,2007-2009三年间,江苏小麦每亩中间消耗增加36.9%,其中物质费用增加39.8%,生产服务性支出增加29.9%;粳稻每亩中间消耗增加38.4%,其中物质费用和生产服务性支出分别增加42.5%、27.6%。

3.国际市场的粮价对国内的影响加强。中国的粮价远远低于国外的粮价。在2008年初,国际粮价比国内粮价竟然高出3倍以上。这种状况延续至今。以大米为例,目前,国外1斤大米折合6元人民币,而国内大米的价格每斤只有1.50元左右。价差巨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粮食市场逐渐对外放开,与国际粮食市场的接轨过程中粮食价格就必然上涨。

4.种粮收益比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损严重。国家虽然对粮食规定了收购价,但是事实情况并不理想。多年来,农民种粮获取的收益难以追赶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非农收入增速快于务农收入,大量壮年劳动力涌入非农行业,农村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短缺。种粮的亩产收益远远小于其他经济作物,农民倾向于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干预短期内仍然是决定我国粮价的主导因素,因此短期来看我国的粮价应该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但从长期来看, 我国的粮食供给存在一定得隐患,保证我国粮食供给的持续稳定增长才是决定粮价稳定的核心,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不断加强农业基础,打造核心粮食产区,保证粮食供给的持续增加。解决好“三农问题” 是保证我国粮食供给安全的关键,因此未来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直接补贴力度并向粮食主产区适当倾斜,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和粮食的生产。只要保证我国粮食供给上不出现问题,我国粮食的自给率也相应保持比较高,我国的粮价就能够相对独立于国际粮价的冲击,稳定大局。

第二,强化市场机制,提高粮食交易中心的信息职能。目前我国的粮食交易中心和区域粮食批发市场的职能发挥的还不够,在未来需要强化其在国家调控粮价中的作用,使之兼有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复合功能,以提高政府对粮食市场的信息灵敏度。

第三,加强粮食储备和限制性贸易政策,防范价格的剧烈波动。粮食储备制度是我国干预粮食价格的重要手段,只有国家手中拥有充实的粮食储备,才能在粮价调控中占据主动, 未来需要扩大储备规模、调整品种结构、合理安排布局,完全做到“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

总之,粮食的对外贸易必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内粮食供求平衡为原则,而不能混同于一般贸易品,即严格控制大米、小麦和玉米等三大谷物品种出口,可以放开小杂粮等对中国口粮影响较小品种的对外贸易。通过这些措施,使得粮食价格尽量免受国际粮价剧烈波动的影响,从而保持国内粮价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梁永强.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物价.2010(2).

[2] 刘建昌.全球粮食价格飙升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中国经贸.2011(3).

[3] 王德维.近年来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沈阳干部学刊.2011(4).

[4] 陆慧.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及特征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1(4).

[5] 李晖.粮食价格波动与政府调控.农村经济.2004(11).

[6] 姜长云.粮食加工业迅速发展对中长期粮食安全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7(4).

上一篇:关于科技项目的管理策略分析 下一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