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思 追求实效

时间:2022-09-21 10:50:56

[摘 要]《找规律》是新课改的新增内容,教师要上好这堂课,应该多思考课程内容,让课程文本接近学生,变成生本课程,同时也要打开学生思维,激发起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找规律》;课堂实效;生本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3-0094-03

《找规律》这一内容是新课程改革以后增加的教学内容。从四年级开始,学生先后学习过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的规律、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和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下学期安排的则是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每逢教到《找规律》时,总感到迷茫,学生对规律的掌握与应用能力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为了缩短差距,往往两课时的内容要上出四课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握住学生,还是教学内容本身的难度对学生提出了挑战?我在此次教学五下《找规律》时决定格外重视。

一、课前深思

教学本课一个月前,我就开始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地安排探究规律的内容。例1主要教学生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例2主要教学生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在例1中,教材通过相似的三种覆盖方法,提出三个问题之后,根据几组对规律的感知,让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归纳、思考。

初识教材,我就在疑惑:平移的次数是理解覆盖规律的中介,但学生会认同它吗?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注意到次数吗?可能更多注意的是怎样画框。利用表格呈现数据后,是便于简明地反映这几组数据的关系,但会不会由此造成学生过早地只记结论而忽视对规律的理解呢?

教学本课前几天,我再次陷入深思,我突然领会了平移的内涵:平移是一种有序的方法,平移的次数实则就是在第一种框后剩下的数的个数。可以这样理解:10-2=8,在第一次框后还剩下8个数,即方框还可以依次向右平移8次,即还有8种框法,一共是9种框法。明晰这一层后,我豁然开朗,原来教材是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我开始着手设计我的教学过程。

二、课堂实施

(一)感知规律

(出示例1)下表粗线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教师指出:例如1+2=3,8+9=17,在这里,框出的数不同,和也不同。

(这里,教师的说明可以避免增加学生的思维难度,将框的数与和一一对应起来)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有的根据提供的数表与方框,在动手操作;有的则在纸上涂涂画画;有的干脆托着下巴,盯着黑板思考……

交流想法。

生1:我是依次去框的,1和2,2和3,3和4……9和10,一共9种。

生2:我把和都算出来了:3,5,7……一直到19,也是9种。

(及时肯定学生的有序思考,避免重复与遗漏)

生3:我发现了两个相邻的数有一种框法,三个相邻的数有两种框法,四个相邻的数有三种框法,依此类推,十个相邻的数就有九种框法。

生4: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中最小的是3,最大的是19,这是个等差数列,求个数就可以用(19-3)÷2+1=9(种)。

(显然,他在课后学习了奥数,对于他的想法,我只是给予了肯定,并未展开叙述,这种方法只要他明白就行,孩子的基础不一样,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能达到他的高度)

生5:一共有10个数,10不可以做开头的数,因此有9种。

生6:1不可以结尾,也有9种。

学生思维特性的差异,生成了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资源,很多种方法是我未曾想到的。有些学生借助平移,依靠操作进行了有序思考,但只关注到了平移的结果,未对次数引起关注,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不同方法的基础上,还应比较方法的简便与易操作性。

(二)发现规律

提问:框了两个数,方框还可以向右平移几格?为什么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让学生自己体会平移的次数与覆盖现象的规律。

(三)丰富规律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交流。

此时,学生的方法逐渐趋于统一,大多数学生理解并接受了平移的方法,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习惯看开头的那个数。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

交流结果。

总结规律。

规律的表述一定要强调学生自己的表达,不可统一为公式。否则,学生很容易就会照公式套数字,没有理解的过程。

(四)应用规律

1.教学“试一试”

提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2.教学“练一练”

提问: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由数字到实物,学生有一个对应的过程,可指导学生根据方格编号。

(五)课堂小结

完成练习十的第1、2题。

三、教后反思

(一)学生爱上有思维挑战的课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遇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的。当学生面临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才会引起积极思维,才会情绪激昂,从而释放更多的学习能量。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次又一次被激活,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坦诚地接受别人的建议,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思索的兴奋,教师与学生的情绪都被最大化调动。

(二)深度备课,使文本走向生本

本学期,我校倡导了深度备课。正是在深度备课的要求下,我才一次又一次地研究教材,使教学设计更符合教材的意图,也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状况,课堂上才一次又一次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实行素质教育,就必然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就必然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的位置上。教育者在教学中也必须树立生本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使教育从关注文本走向关注生本。

参考文献:

[1] 陆依布.提高小学数学探究学习实效的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2).

[2] 张丹.“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核心要素及其关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0(8).

上一篇:浅谈学生语文个性化学习心理的培养 下一篇:保障待遇比更改教师节日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