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稿酬被炒作的“闹剧”

时间:2022-09-21 10:47:46

以谍战题材小说《暗算》、《风声》知名的作家麦家,近日又因“天价稿酬”事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据媒体报道,麦家新书《风语》以千万元的版税与出版商成交。一时间,“天价稿酬”一词又频繁见诸报端,引发激烈的争论。

市场炒作 还是媒体误读

“当初我们和麦家签的是500万元版税出两部,后来麦家又对作品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扩充,目前还没有确定最终出几部,要看市场的反响。”《风语》出版方、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新书第一部将于8月初上市,最终的版税还没确定,所谓千万元之说纯属媒体误读,“希望媒体不要只盯着钱的数字,要更多地去关注作品的内容”。

“我不是不要钱,当然我也不会‘以钱论英雄’。我相信大部分作家写作都不是为了钱,作家的身价也不是以钱来称量的。”接受记者采访时,麦家显得有些无奈,“千万稿酬的说法,纯属炒作,我很反感,但是阻止不了。”据麦家介绍,《风语》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书,共有90多万字,分4本出版。“我的版税也不是秘密,开印50万册,16%的版税,到底多少钱,完全可以计算出来。”麦家说,“我希望中国作家有此殊荣,但这个人不是我。”

“我认为这只是出版方的一次炒作行为,以此提高出版方和新书的知名度。但另一方面,我宁愿相信麦家真能拿到1000万元的版税,这对日益被冷落的传统文学创作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北京含章行文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总编辑翔对记者表示。

资深媒体人李耀军认为,麦家具备这样的市场号召力,“天价稿酬”不是炒作,而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中间可能有泡沫,但整体来说是合理的。有什么样的市场需求,就有相应的市场价值。

报告文学作家党益民表示,他无法确定“天价稿酬”是否炒作或营销手段,但对一个作家来说,“天价稿酬”是件好事。“歌唱家出场费动不动就几十万、上百万元,演员演一部电视剧的收入更高,著名画家的作品有的能拍卖到几百万、上千万元,一个作家的作品为什么就不能卖出个好价钱?这是麦家的劳动所得,我们应该为他喝彩。”党益民说。

“这样的稿酬并不是‘天价’,只是被媒体过度放大了。我们在很务实地做《风语》的出版工作。书若发行得好,就应该给麦家这么多版税。”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黎明说,麦家的长篇新作肯定有50万册的市场容量,之前《暗算》、《风声》的销量都提供了参照。“《风语》写得很好,很多看过连载的读者都是认可的,所以,我们十分看好后期市场销售。”

“天价稿酬” 说明作家不再清贫

其实,“天价稿酬”并不是什么新闻。1995年,刘晓庆的《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在没有书稿的情况下,仅凭一个标题就拍卖出了108万元的“天价”,由此引发了明星出书热;“80后”作家安妮宝贝的《莲花》和韩寒的《一座城池》均以200万元高价与出版商签约;王蒙、贾平凹、王朔等也相继进入200万元稿酬俱乐部,王朔稿酬更高达1个字3美元;2006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以首印55万册、14%的版税拍下了《易中天品三国》一书的版权,易中天也因此拿到约180万元版税。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作家常常和清贫联系在一起。曹雪芹穷困潦倒著红楼,成为作家留给公众固有的印象――清贫而崇高。如今,频频出现的“天价稿酬”让人们不禁质疑:作家真的清贫吗?

专家指出,在畅销书机制主导图书出版市场的今天,早已不能简单地把作家和清贫画上等号。现实是,作家的整体生存境况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有人像明星般大热,有人街边挂牌乞讨。一项针对中国作家生存状况的调查显示,一些作家在为生存苦苦挣扎,一些作家已经通过版税跻身富人阶层,以至于有人形象地把作家分为“文丐”和“文豪”两个阶层。2006年《财经时报》推出的“作家富豪榜”就曾引起一片争议。

以前有一种说法,中国作家素有“拒不入市”的传统,文学作品进入市场,会导致利益之绳束缚住作家的精神和灵魂。对此,麦家表示,“我们的传统观念总认为作家或者艺术家就该清贫,就该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否则就加以道德审判。实际上,传统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有生命力的,现在‘拒不入市’的作家是没有的,因为出版已经完全市场化,只要出书就入了市。”

“‘拒不入市’是一种固执与极端。一个作家如果能‘入市’,也能‘出市’,来去自由,不受‘市’的束缚,身在其中,又能保持独立人格与良知操守,用一颗高贵的灵魂去写作,这才是作家中的高人。”党益民说。

美国作家福克纳曾感慨:“对一个写作者而言,太穷和太富,都不太妙。”这或许能够真实反映当下中国作家进退两难的窘境:贫穷自己难以接受,但暴富一样不容易被大众接受。

对于频频出现的“天价稿酬”现象,翔认为,其根源在于中国目前出版业的商业机制很不规范,没有成熟合理的合约机制。个别出版商常利用合约漏洞欺骗作者,瞒报印数,少付或拒付版税,造成作家和出版方彼此间缺乏诚信和信任:作家担心因书卖得不好拿不到应有的版税,而刻意地提高图书的首印量和版税。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作家不能安心地搞创作,高额的版税也给出版方后期营销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压力。“应该建立一套合理透明的图书销量监督机制以及图书版税公示制度,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翔说。

是否造成文学作品的“媚俗”

对于“天价稿酬”现象,各界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介入书业出现的正常的市场竞争,有人则指责“天价稿酬”远超过了合理的市场预估,成为市场毒瘤,长此下去,会造成文学作品的“媚俗”和文化荒漠。

“资本与文化,正像物质与精神,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兄弟团结紧密有什么不好?一部作品好坏,要看它给社会传达了什么思想,什么理念,是否对人类道德与精神有所贡献,至于用什么形式表现,这是作家的自由。”党益民说,“我们要相信老百姓的认知水平。写老百姓喜欢阅读的作品,不能简单地称为‘媚俗’。”

李耀军认为,资本与文化结合是合理的。文学无所谓“媚俗”,俗文学经过时间的检验也可能会成为经典。“文学创作应该像一片热带雨林,既有参天大树,也有杂草和灌木丛,他们都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资本与文化的结合,如果能够催生出大众喜爱阅读的作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在资本介入文化产业的大环境中,不要以版税的高低来认定书的好坏。我见过很多没有名气的作者,他们的作品很好,却没有出版商肯出版,只能挂在网上晒晒或锁在抽屉里,而名家的烂稿却能引得出版商趋之若鹜。”麦家说,“文学作品终究要以内容为王,不能简单地以作家名气和版税的高低来衡量。”(摘自2010年8月2日《中国文化报》)

上一篇:一个利用魔术找到事业的人 下一篇:女书世界唯一的女性专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