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参不同提取部位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研究

时间:2022-09-21 09:32:50

竹节参不同提取部位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研究

关键词 竹节参 提取物 抗肿瘤 实验研究

竹节参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er)的根茎,是我国西南地区土家族、苗族集聚地民间常用中草药。性味甘苦、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止咳化痰,滋补强壮等多种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风湿痹证,五劳七伤,虚劳咳嗽等。我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药理药效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开始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工作。本文以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细胞(Hela)为模型,考察了竹节参各个提取部位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旨在寻找竹节参的活性部位及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株为贴壁细胞,由浙江大学提供,培养于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中(内含青霉素100 IU・mL-1,链霉素100μg・mL-1),在37℃,5%CO2条件下培养,每2-3天传一代。

1.2 药品与试剂:竹节参不同提取部位的制备:竹节参粉碎,加乙醇5倍量冷浸2周,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后加水混悬,水液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石油醚提取物A、乙酸乙酯提取物B、正丁醇提取物C和水提取物D。提取物真空干燥至干,用前以生理盐水配制并进行倍量稀释。阳性对照药为5-氟尿嘧啶,批号020921,生产单位为南通精华制药厂,用前以生理盐水配制并稀释。小牛血清为Hyclone公司产品,RPMI 1640为美国GIBCO公司产品,MTT[四氮唑3-(4,5-dimethylthiazol-2-y1)-2,5-diphenylletrazoliumbromide]、二甲基亚砜(DMSO)为Sigma公司产品。MTT临用前以无血清的RPMI 1640配制成5mg・mL-1[1]

1.3 仪器:酶标仪:美国Bio Rad3550。CO2培养箱:Forma Sientific Inc。培养板:美国Corning。

1.4 MTT法测定药物的抗肿瘤作用:人宫颈癌细胞(Hela)以1×104/孔的数量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在含5%CO2的37℃培养箱中继续培养48h,分别加入生理盐水、不同浓度的竹节参提取物A、B、C、D和5-氟尿嘧啶溶液,每个浓度设6个平行孔。药物及阳性药终浓度分别为10-2、10-1、1、101、102μg・mL-1。继续温育培养48h后,各孔分别加入20μL MTT温育4h后,弃去培养基,用MTT染色,加入100μL DMSO。MTT在活细胞线粒体脱氢酶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生成Formazane结晶,溶于二甲基亚砜(DMSO)中,显蓝紫色[2],在595nm处有较大光吸收,参考波长655nm,震荡器均匀震荡混匀,于595nm波长处读板。依据测得的吸光度值计算细胞存活率,进而计算抑制率[3]。

细胞抑制率=1-试验组吸光度值/对照组吸光度值×100%

2 结果

将不同浓度的竹节参提取物A、B、C和D分别与Hela细胞作用48h后,用MTT法测得细胞的存活率,进而计算抑制率(见表1-4)。B和C的细胞毒作用较为明显,并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用Sigma Plot5.0分析其IC50分别为10.3μg・mL-1和11.6μg・mL-1。A和D的IC50都大于20μg・mL-1,无明显细胞毒作用。说明竹节参的细胞毒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

3 讨论

长期以来,手术、放疗和化疗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传统的化疗对肿瘤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毒副反应大,选择性差,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探索新的化疗药已成为全球众多科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从植物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大量研究发现,天然植物中的生物碱(alkaloid)具有明显的抗肿瘤功效。由于肿瘤细胞表面有明显的负电性,带正电的抗肿瘤物质首先能够与其接近,并富集其表面,然后再进入其内部发挥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中可以发现竹节参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具有一定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石油醚部位和水部位的细胞毒作用不明显,但是否或以其他的作用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40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癌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