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胎儿权益的民法保护

时间:2022-09-21 09:29:08

论胎儿权益的民法保护

摘 要:胎儿的权利保护在我国立法中很不充分,应扩大对胎儿民事权利的保护范围,在健康权、继承权、抚养、损害赔偿、受遗赠权以及程序法上作为诉讼主体的权利等方面予以确认。同时,立法上应对胎儿民事权利保护的方式作较为详细的规定。

关键词:胎儿;权利范围;保护方式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08/09-0105-03

作者简介:杜卉卉(1983- ),女,江苏徐州人,山东大学法学院2005级硕士生,专业方向为民商法。

一、世界各国对胎儿权利保护的规定及我国的立法现状

许多国家对胎儿利益作了或概括或列举式的保护性规定。根据这一特点,世界各国民法立法可分为三类:

第一,总括保护主义。这种立法模式承认胎儿具有权利能力,总括地保护胎儿的利益。《瑞士民法典》第31条规定:“权利能力自出生开始,死亡终止。胎儿只需出生时尚生存,出生前即具有权利能力的条件。”可以理解为:自然人具有权利能力,且该自然人在出生前――胎儿期间也具有权利能力,即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受孕之时。可归入此类的法典还有《匈牙利民法典》、《捷克斯洛伐克民法典》等。《匈牙利民法典》规定:“人,如活着出生,其权利能力应从受孕时算起,出生前300天算作受孕时间,但是允许证明受孕时间早于或迟于第300天,出生日包括在300天内。”原《捷克斯洛伐克民法典》第7条规定:“公民的权利能力在出生的时候发生。胎儿如果活着出生,也具有权利能力。”这种模式对胎儿权益的保护相当有力和周延,我国许多学者主张采纳此种模式,如尹田教授。

第二,附条件保护主义,即胎儿出生时为活体的,对其利益的保护视为已经出生。我国台湾地区的台湾民法第7条规定:“胎儿以将来非死产者为限。关于其个人利益的保护,视为即已出生。”此种立法与总括主义的共同之处是皆以胎儿活着出生为前提,赋予其权利能力。区别是前者直接赋予胎儿权利能力,后者“被看作”自然人。它采用了概括主义的做法,对胎儿权益提供了相当周延的保护。与此同时,它并不泛泛地承认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从而避免了使胎儿成为义务主体的可能,在涉及胎儿利益时,“视为”已出生,则表明这只是一种法律拟制,是对传统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原则的一种延伸,从而避免了矛盾的产生,保持了法律体系内部的和谐。

第三,个别保护主义,即胎儿原则上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在某些事项上视为已经出生,在相关法律中予以特定保护。如《德国民法典》规定胎儿在继承(第1923条)、抚养人被杀时(第844条)视为已出生,可以享有继承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等。《日本民法典》规定胎儿在继承(第886条)、认领(第783条)、损害赔偿(第721条)方面视为出生。《法国民法典》规定胎儿在接受赠与方面,《意大利民法典》规定在“购置不动产、接受赠与、遗产和遗赠”(第906条)、认领(第254条)、和管理(第320条)、被动遗嘱能力(第462条)、由于意外出现的子女而作出的撤销决定(第687条)、对未出生的受遗赠人的赠与(第784条)等方面,承认胎儿取得权利。个别主义立法体例的关于胎儿权利的范围清楚明确,适用比较简单;但是由于立法总是会由于种种原因难免有漏洞,对胎儿的权利保护不尽周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涉及胎儿利益保护之事项必然趋于复杂,难以为立法者所事先预见。个别保护主义在德、法等国家实践中不断被突破的事实,证明了其适用的局限性和对胎儿利益保护的不周延性。

我国现行立法中,对胎儿利益进行保护的唯一依据是《继承法》第28条,该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份额按法定继承办理。”依照传统的民法理论,民事主体资格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由于胎儿尚未“出生”,按照规定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能成为民事权利主体,因而也不能享有任何民事权利(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自然也就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救济。我国对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存在很大缺失。不仅给法院审理案件带来了困难,而且使胎儿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护。因此,有必要重新检讨我国胎儿权益保护的立法,对于胎儿权益的保护给予应有的重视。

三、胎儿的民事权利范围

尽管胎儿具有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但从法律保护胎儿的目的看胎儿享有的民事权利性质是附条件的权利,是一种期待权,必须等到其出生后才能行使,法律应当赋予胎儿的只能是身体性的人身权利和基于特定身份产生的财产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健康权。胎儿的健康权是指其孕育期间所享有的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的权利。我国法律对胎儿的健康权没有作出规定,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胎儿为母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其形体具有身体和健康的人格利益,应予以法律保护。如果胎儿出生后其生理机能不能正常运作和发挥功能,便意味着其健康权受到了损害。当其成活出生后成为一个具有权利能力人的时候,就享有身体和健康损害的赔偿请求权得依法行使,使其受到侵害的人格利益得到恢复,权利得到保护。若法律规定胎儿健康权,如环境污染、劣质食品药品、医生错误开方给药导致出生的婴儿畸形,缺乏劳动能力,形成特殊疾病等,就能够在胎儿出生后依法得到公平的补偿。目前多数国家法律承认活着出生的胎儿享有健康权,给新生婴儿以法律救济。英美法系国家非常重视活着出生的胎儿的健康问题,并通过判例保护其健康权。例如:198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上诉法院判决辛德尔诉阿伯特化学厂一案认为,胎儿的健康受到损害,在其出生后,有权请求法律保护。[4](P375)大陆法系一些国家也通过民法典对该权利予以了规定,如日本民法典第721条。胎儿的健康损害请求权应当由胎儿出生后的本人享有并行使,不能由他人行使,在其不具备行为能力时,请求权由监护人代为行使。

胎儿是否享有与身体有关的另外一项重要的权利――生命权?关于堕胎问题,各国立法规定不同,有的持反对态度,规定堕胎仅得因医学、优生学和伦理之原因才被允许。考虑到世界人口急剧膨胀,理论上之讨论不应回避事实现状,放任生育类无异于人类集体自杀。笔者认为,胎儿不应当然享有生命权,其出生为活体的,对其健康损害的可主张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宜主张生命权。若第三人行为致使胎儿流产、死产的,胎儿被视为孕妇身体之一部分,对其损害构成对孕妇身体侵犯,孕妇得提起侵权之诉,主张赔偿,而不得以杀人罪。

2.继承权。对胎儿继承权的保护是普遍和确定无疑的,各国法律都有这方面的规定。我国继承法第28条规定:“在遗产分割时要为胎儿保留其份额;若是死胎,为其保留的份额要按法定继承顺序来进行。”这就意味着胎儿原则上有继承权,若为死胎,则其继承权溯及地消灭。

3.受抚养权。胎儿尚在母腹中时,其抚养义务人因他人侵权行为导致死亡或伤残而丧失劳动能力,必然使胎儿在出生后本应受到的抚养全部或部分丧失,侵权人自然应对胎儿所蒙受之损害予以补偿。德国民法典第844条第二款规定:“抚养债务人因需负赔偿义务之侵权行为而致死亡的,受抚养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根据该款内容,在损害行为发生之时虽未出生,但已经孕育的胎儿,也享有此种损害赔偿请求权。我国法律对于胎儿的抚养费请求权缺乏相关规定,而事实上此类损害时有发生。由于法律无相关规定,出生婴儿的受偿往往得不到及时解决。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民法应该规定孕育中、尚未出生的胎儿,如出生时为活体的,具有受抚养权。

4.受遗赠权。该权是指接受被遗赠人遗赠财产的权利。我国继承法虽然规定了遗赠自由,但第25条却规定受遗赠人必须在两个月内明示接受遗赠,否则视为放弃,依据这一条,可以肯定胎儿没有受遗赠权。如果遗嘱明确表示把遗产遗赠给胎儿的,代替胎儿接受遗赠的也只能是胎儿的母亲,法律若不加以规定胎儿母亲便无权代为接受,胎儿利益就得不到保护。如果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场合遗赠的财产归属于谁也难以确定,所以,在我国个人财产不断增加又要征收遗产税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胎儿出生后的合法权益的实现,在胎儿阶段享有的受遗赠权及其行使必须明确。

5.程序法上作为诉讼主体的权利。上文既已列举了胎儿得享有的数种权利,那么,在权利发生纠纷时,为保障纠纷得以顺利解决,胎儿利益得到法律保护,当然就要承认胎儿的诉讼主体资格,以使它可以通过诉讼方式获得法律救济。当然,胎儿不具有诉讼行为能力,诉讼行为自应由其法定人行使。除以上几种主要权利以外,对胎儿利益保护的内容还有被认领,事务代为保管和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民法将会对胎儿利益给予更为充分的保护,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民法要旨。

四、胎儿的民事权利保护

胎儿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胎儿权利的保护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胎儿未出生时,胎儿不可能保护自己的权利,必须由监护人或人去完成。父母既然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毫无疑问胎儿的监护人自然是其父母。胎儿的权益受到损害时,由于胎儿尚未出生,进行或应诉时须以其父母自己的名义为胎儿的利益行使请求权和诉讼权。该阶段涉及的主要是继承权、受抚养权和受遗赠权。对胎儿的健康的损害只能等胎儿出生后方可判断,所以在胎儿出生以后对所享有的权利都可以要求获得保护。因为胎儿已经出生而且成活,以自然人的身份出现在法律关系中,其人就可以婴儿的名义进行请求和,要求对其在胎儿期间所受到的损害进行赔偿,从而实现法律赋予的权利。

构成侵害胎儿民事权利的主体是其父母以外的其他人。即使父母明知或应知自己有遗传疾病如性病、肝病等而孕育胎儿,该胎儿出生后也无权请求抚养以外的损害赔偿,因为其父母不仅给了他生命,同时法律也规定父母负有抚养子女的法定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再让父母承担侵权责任显然是多余的。但是,在父母离婚且该子女由母亲抚养或者父亲抛弃该子女的情况下,应该让父亲承担侵权责任,这对子女更为有利并且符合社会的公平理念。

构成侵害胎儿民事权利的法定要件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侵权人有过错,在法律特别规定条件下无过错也可以构成侵权,如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有损害结果;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以上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由于胎儿地位的特殊性,其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也具有特殊性。大致可按以下规则进行:第一,侵权行为发生时胎儿尚未出生,如出生后是活体且损害事实在其出生后即能确定的,则出生后的婴儿可作为独立的主体参加诉讼其权利可由他的法定人代为行使;第二,侵权行为发生时胎儿尚未出生,损害事实在其出生后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方能确定的,如损害事实确定时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则他可以作为独立的主体参加诉讼,其权利由他的法定人代为行使。如损害事实确定时其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则其可以作为独立的主体参加诉讼,由他本人来行使自己的权利;第三,在胎儿父亲因侵权行为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致死的情况下,侵权行为发生时胎儿尚未出生,其抚养请求权可由其法定人行使,不必等到胎儿出生如果胎儿生下来是死体的,则先前所获得的损害赔偿应按不当得利返还;第四,因同一侵权行为受害的不仅有胎儿还有其他人(如母亲)的情况下,则对其他人的赔偿请求权可先行审理判决,对胎儿的赔偿请求权可待其出生后,损害事实确定时另案处理;第五,侵权行为发生时胎儿尚未出生其出生后是死体的,则不再考虑其请求权。[5]

胎儿的这种先期人身法益的法律保护期限,自胎儿出生之时,溯及到其成功受孕之时。但胎儿的健康权除外。在适用诉讼时效保护胎儿的民事权利上应以“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时开始计算。因为胎儿受到伤害导致出生后残疾的,出生前根本无法确诊,只有出生后才可能有办法确诊;有些疾病(比如食用不当的药物、食品导致婴儿弱智),必须等到一定的年龄才能觉察和确认;有的受损害导致的疾病或传染潜伏期非常长,10年、20年不等,即使适用最长诉讼时效,往往时间也超过了。

参考文献:

[1]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

[2]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12),中国民商法律网,2002-12-09.

上一篇:民事诉讼释明权的规范和完善 下一篇:诱违约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