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哌啶醇致严重锥体外系反应1例报告

时间:2022-09-21 05:47:26

氟哌啶醇致严重锥体外系反应1例报告

【关键词】氟哌啶醇;锥体外系反应

1病历摘要

患儿,男,年龄12岁,体质量62 kg,生长发育良好,ASA I级,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运动障碍疾病病史。急性阑尾炎拟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选T12-L1椎间隙穿刺,向头端置硬膜外导管4 cm,3%盐酸氯普鲁卡因18 ml,阻滞平面T6以下,15 min后手术,但患者哭闹不合作,静脉推注芬太尼0.1 mg+氟哌啶醇5 mg,2 min后入睡,面罩吸氧,手术历时40 min,术中血压、脉搏、呼吸平稳。手术完毕1.5 h麻醉阻滞平面消失。手术后20 h患者突然出现全身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颈向右侧扭转,躯干向右侧背伸,右手臂旋前、僵硬,屈肘、屈腕,手指挛缩,双腿伸直,口斜,考虑是氟哌啶醇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立即静脉推注地西泮8 mg,症状不缓解,持续约45 min。第1次发作后5 h再次发作,肌内注射地西泮5 mg,痉挛控制不佳,静脉推注氯丙嗪25 mg,症状稍缓解。考虑该患者锥体外系反应严重,为预防再次发作,口服地西泮5 mg,3次/d。但术后3 d内先后出现5次此症状,每次发作间隔时间、持续时间、痉挛程度不同,每次发作后患者大汗、乏力、言语迟钝、表情淡漠、心情焦虑、食欲欠佳,无目的行为:拿木梳梳头、洗脸、整理衣物,家属让患者上床休息,片刻又下床重复上述行为。术后第4 d症状消失,7 d伤口愈合出院。随访3个月,未出现运动障碍和行为异常。

2讨论

氟哌啶醇药理作用:镇静、催眠、安定,消除半衰期:12.6~22.0 h,在肝

内生物转化,随尿、粪便排出,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高。儿童及青少年肌张力障碍易急性起病,为药物不良反应[1]。国内屡见报道此药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我院近年小儿在麻醉中应用此药也有此不良反应,但症状轻微,可自行缓解或用安定类药可控制。此患者肌张力障碍72 h内间断发作5次,平均持续30 min,痉挛严重,发作时用镇静药效果不佳。提示①患者氟哌啶醇用药量偏大,在体内蓄积中毒;②个体对此药的敏感程度有差异;③本患者肝脏对氟哌啶醇转化代谢缓慢;④氟哌啶醇其代谢产物氟苄丙酸等也可能引起与氟哌啶醇同样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鉴于此药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易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因此,在青少年以下年龄及老年人神经阻滞麻醉中的辅助用药或静脉全麻中避免用此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浅表静脉穿刺留置法 下一篇:化脓性中耳炎合并多种颅内外并发症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