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时间:2022-09-21 05:22:47

公安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公安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的转型期,公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与人才培养目标协调,以适应公安实战工作的需要。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探讨了构建公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公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安教育 质量 保障 研究

公安高等院校是共和国警官的摇篮,公安院校的学生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后备力量。公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政法干警的业务素质,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2007年,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改革政法院校招录体制和教育制度”。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推进政法院校的教育改革,并扩大在职教育规模,使之真正成为我国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及律师等专门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从此揭开了公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标志着公安教育本质特征将从以普通本科学历教育为主体转变为大学后教育的公安专门人才职业教育。在这特殊的公安教育体制转型过渡期,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当今公安高等院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公安院校应牢固建立质量意识,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构建公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是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首要环节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确定教学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明确公安高等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起到导向作用。三年多的公安教育体制改革已基本明确了公安教育的发展方向。公安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宗旨是以公安工作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为基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警察职业特色,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实战需要。新时期,公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公安一线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人才。公安教育的工作重点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调整,由职前教育调整为职后教育,在职后教育体系中工作重点由学历教育调整为专业培训,在专业培训体系中工作重点由注重理论学习调整为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公安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发展完善、探索创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灵活采用满足公安机关人才需求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和 “模块化”的培养模式。根据不同培养模式的特点,分别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作为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指导性纲领,从根本上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调整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夯实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础

调整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趋于合理,教学内容逐步优化,将为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新时期,公安高校的体改学生的工作岗位入学前即已确定,其教育性质为定向培训,学制两年,其中三个学期在公安院校学习,一个学期在公安机关进行实践,两年之后直接进入公安岗位工作。由于体改学员均是从地方高校毕业生中招录而来,已接受过系统完善的公共基础知识的教育,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方面,应向与培养应用技能直接相关的专业课程倾斜,亦开设与培养民警职业精神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效率,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制订便于实施模块化和订单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计划。以模块化教学模式为例,建立先导模块、分论模块和整合模块的递进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上述三个模块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导论和综合训练课程设置。通过导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概括地了解刑事侦查或刑事技术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激发学生对警务工作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使其初步掌握刑事侦查或刑事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一般方法和工作原则,引导学生学好各门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综合训练课是整合模块的主干课程,学生在掌握了各分论课程内容和相关技能后,通过整合模块课程的学习能够将各分支技能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保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公安人才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教材建设,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教与学”桥梁

教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源泉,是联系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材建设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材建设,对于保障教学质量,实现公安专门人才培养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公安院校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于当前公安教育体制改革的教学需要,不能满足多层次教学对象的不同需求。现阶段,公安院校的教学对象包括本科生、体改生和在职干警,虽然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不同,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使用相同教材的情况。体改专业的教材,通常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而且,教材内容因不能及时更新,与公安实战需求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公安院校应提高对教材编写工作的重视程度,成立教材建设管理部门,并建立教材选用与评价标准。在组织编写教材时,不仅要有从事公安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师参与,而且还要鼓励公安实战部门的高水平人才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体改专业教材内容要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既要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要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教师可采用以教学大纲为蓝本加强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的立体化建设,随时将违法犯罪活动的新规律和新特点进行总结,建立教材内容的更新机制。使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能够及时掌握新的犯罪动向和打击新型犯罪的技术方法,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保障教学质量实效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从原来单纯听讲的被动接受地位,向参与、发现、探究的主动地位转变,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公安专业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起点和终点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讲授重点和难点知识时,要注重综合运用启发式、对话式、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如何细致观察案件现场、开展勘查和侦查工作的程序和技术方法。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特点,建立以专家讲坛、学生讲坛和网络课堂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实践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特征引导发现式、模拟办案情境式、典型案例演示式和现案同步操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将模拟教学和学生参与公安实战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公安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源动力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等院校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以科学严格的教学管理来保障,教学管理则必须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才能加以落实。但是,目前多数公安院校尚未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评估过程中只注重对教师教学活动的严格监控,忽视对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达到真正的科学化、客观化,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建议构建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采用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种教学质量评价形式,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实施外部评价可以由公安实战部门的业务专家进行社会评价的方式进行。内部评价则是由学校教学质量主管部门的督导组或专家组和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相同相近专业教师分别进行评价来完成。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和评价,而且还要涵盖对毕业生质量进行的评价,使教学质量评价更趋公正性和科学性,促进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还要通过开展师生座谈会、教学工作交流会等活动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机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改革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公安工作的实战性决定了公安院校的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不仅需要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不仅能讲授理论课,而且能指导学生进行技术检验和侦查破案。应当坚持在公安专业教师日常工作中落实教学、科研和办案三结合的理念,加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加强与各地公安机关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和引导教师紧跟公安专业发展前沿,改进教学方法,充实自身知识储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警察职业道德水平,为培养政治可靠、业务精良的公安人才提供师资方面的质量保障。

公安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不仅涉及学校各部门协调配合,而且还要不断发展更新以适应公安实战需求。公安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构建与时俱进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我国公安战线培养并输送优秀公安专门人才提供完善的质量体系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福青等,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2)

[2]罗梅娟等,对构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张恩忠等,对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4]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7)

(作者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文件检验技术系 沈阳)

上一篇:基于建构主义的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探索 下一篇:高师地理科学师范生教学技能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