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连”转行记

时间:2022-09-21 03:28:28

“老连”其实不老。他本是一名骨科医生,从事骨科临床21年,获奖无数,在这个领域已颇有建树。然而,两则新闻的到来,却打破他平静的生活,让他在自己41岁那年毅然转行,走下手术台投身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模式转变的新征程。现在“老连”的鬓角已生出几丝白发,他说自己年轻时做出的改行决定很对。

1996年,41岁的连平在第85医院从事骨科临床已21年,在学术圈内也颇有名气,在很多人看来,他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在不久的将来肯定是前程似锦、功成名就。

然而,两则新闻的到来,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规划,让他原本平静的生活荡起层层波澜:一则是美军通过“远程医疗”让本土专家为远在万里之外参与海湾战争的前线伤员实施诊断、治疗和指导手术;另一则是我军一位戍守在高原的战士突发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却因大雪封山无法得到及时治疗而失去年轻的生命。

面对巨大的现实反差,连平的心被深深刺痛、心潮难平。一个“荒唐”的念头开始钻进他的脑海,逐渐长成为一棵不可撼动的信仰之树:转行从事远程医学研究。

41岁的连平经过反复权衡和思虑,向医院党委提交了转行申请,他这一“匪夷所思”的决定让许多熟悉他的人惊讶不已。在他们眼中,连平已在学术界成果丰硕,现在改行,一旦失败,骨科专业也荒废了。也有一些人认为他不是疯了就是傻了,还有人说他是玩虚招、出风头,甚至有人断言,他自不量力,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干事业、搞科研,不冒点儿风险、做些牺牲怎么能行?”面对别人的反对和质疑,连平自己心里有一杆秤:着眼个人发展,转不转行意义不大,但研发远程医学系统,就能让我军大批医学专家直接为前线参战官兵提供异地同步的远程救治,这对于我军战时卫勤保障的重大意义,将远远大于一位骨科专家一辈子的临床手术。不惑之年的连平义无反顾地走下了熟悉的手术台,告别了现代化的病房大楼,转身走入了一栋破旧的小楼,在一间20余平米的办公室内开始了新的征程。然而,万事开头难。面对新征程起步难的窘境,连平寝食难安,一连数月先后与几十家高新技术公司洽谈合作远程医学技术研发事宜,然而,回报他的却是冷冰冰的脸庞和质疑的目光,甚至还有些公司认为他是一个“江湖骗子”。

那段日子,连平可谓是尝尽人情冷暖,承受着一次次的冷嘲热讽,吃尽了“闭门羹”。可这更加坚定了他研制远程医疗系统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取得3家公司的信任,初步解决了所需设备、技术和人员等问题,真正开始了“军队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课题研究。历时2年零4个月,连平终于率领团队研制出我军第一套远程医学系统,并由总后卫生部组织在全军医院推广,填补了我军远程医疗领域的空白。

然而,连平还没来得及喝一杯庆功酒,却又盯上了一个新目标。山岳丛林,一场实兵对抗演练正酣。突然,一名战士不慎落水,纸质伤票被水浸湿,难以辨认,战场救治时间被延误……在现场观摩的连平发现,这种传统纸质记录与人工传递伤票的方式,不仅速度慢,而且易受天气条件、战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战伤救治的时效性。

“研制我军电子伤票系统,将是转变战场卫勤保障模式的又一突破口。”心中始终装着敌情的连平,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再次踏上征程。

2006年12月,正当连平带领科研团队对电子伤票核心技术进行科研公关时,总部组织电子伤票系统课题评审会,打擂招贤谁优选谁。来自301医院、总装某研究所、85医院等几家单位的学科带头人云集北京同台打擂,除连平来自团级单位,其余5家都是师以上单位,其中不乏后勤卫生装备研发的专业机构。面对如林高手,连平胸有成竹。他大步走上讲台,侃侃而谈,其超前的眼光、清晰的思路、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对系统整体架构、战救指标等要素的独到见解,不仅征服了评委,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一年后,连平成功了。电子伤票系统正式投入生产并列装作战部队,成为我军历史上首次配发部队的单兵卫生信息技术装备,取得国防发明专利和国家软件著作版权17项,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身为第85医院副院长、全军远程医疗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的连平,可谓是“功成名就”,很多人劝他可以“安享晚年”了,可爱“折腾”的他,却始终停不下奋斗的步伐。前不久,连平又启动了新的科研课题——基于信息系统的战救数据链系统建设与运用……连平如同一头勤恳的“拓荒牛”,无怨无悔地耕耘在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模式转变的征程中。

上一篇:现实版士兵突击 下一篇:三国群英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