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集成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

时间:2022-09-21 03:17:48

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集成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

摘 要:现代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关于建筑产业在中国发展的核心地位也逐渐被确立,工程管理内部人才需求扩大,在平台集成模式和教学体制改革的影响下,借助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实现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机制的考察,指出其不足之处。这种综合多种知识结构的渐进型体系的产生,对工程管理专业化平台的搭建和技术的改进措施提供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工程管理 集成模式 平台 中心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25-02

大型工程兴建项目络绎不绝,我国在投资热潮的背景下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未来存在形势做出判断,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势必扩张。无论是在工程类还是管理类专业中,工程管理学科始终是作为本科而存在,它主要是凭借技术、经济等知识为基础平台,由于这些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力不足,并且各自存在着独立性,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和体系不能切实保证学生对相关知识实现整体把握和消化,这是现下我国大学生出现职业素质不足和适应周期较长缺陷的主要原因。所以,对内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实现创新改革已经在所不免,争取完善人才质量,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和专业岗位的要求,为工程技术改革和经济建设贡献一定的力量。

1 关于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教学体系的研究

1.1 工程管理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框架

利用工程基础项目中的技术规律和活动项目进行综合研究,对从业者的投资需要、职业规划、工程材料和施工交流等内容进行纠正,配合经济管理专业和信息技术完成领域中心模式改进。在整个专业结构框架中,涉及到传统支点的理论和技术信息显得格外重要,为完成集成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创新提供必要的线索。在该类专业中,四个支点内容包括技术、管理经验、经济运营模式和法律支撑等都具备科学的存在价值,例如技术结构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基础,它时常督促工作人员完成细节调整任务,包括材料补充和施工顺序搭配等;而管理活动中则是对阶段目标实现总结,并在一定周期作用下完成目标的分解,将人员和配置资源进行高度组织,维持该类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性,将过程化控制和平台组织工作完善;经济运行模式则是对技术应用方案做出选择,尽量收获合理的经济收入,这种建立在预定目标下的经济预算标准并未达到适应现代化工程需要,有待提高的层面比比皆是;参与主体完成各项计划都需要科学的施工经验和依据作为指导,在明确管理行业的特点和参与主体的多方存在地位之后,包括社会、政策和信用等安全隐患问题应该凭借法律武器做出适当的保护,为完成向集成模式的过渡提供更多的支持。

1.2 不同结构体系之间的关联

在学科综合化改革的社会流行趋势作用下,涉及以上四个支点之间的交互渗透效应开始直接呈现,其相互依存的融合模型已经固定。在完成技术因素和经济成果的搭配工作中,这两个基本条件共同构成的环境比较复杂,内部信息的相互依赖和制约效果日渐明显。经济是完成技术转折的必要工具,同时提供合理的发展要求信息。

技术提供管理改革需要的资料,在管理领域中,要真正落实好技术的支撑,就必须对组织和计划进行协调,为后期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功能。而经济与管理体现出相辅相成的职能效用,从而稳定项目经济的稳定存在意义。

法律支持对以上三种支点结构并提供保障,包括正当竞争活动机制的拓展和行业规范的校正,这对于克制手段滥用行为做出基本的支撑贡献。我国项目工程开始完成复杂化、巨型化的转变,关于不同支点之间融合关系的创新调整和延伸也势在必行。

1.3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工程管理在不同复杂学科交叉化影响下,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之间模式不断转变,为提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类工程管理专业仍旧存在条块分割隐患,知识融合度调整明显不足,距离紧密结合的模式尚有一段距离。关于这类弊端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3.1 课程内容存在形式比较单一,并且设置分散

平台个体的各自为政现象屡见不鲜,专业课程内部联系效果低下,整体融合度水准不够,基本无法完成系统专业化知识体系的过渡调整,在这种孤立平台支点模式现状下,集聚效应也就被全面压制。课程教学中的教师普遍缺乏知识融合的概念,而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教学团队的搭建、课程体系和资源的整合等构成了集成改革危机,加上就任教师专业知识贯通本领低下,整合能力不足,因此,教学理念缺陷仍旧不断扩散。

1.3.2 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限制

理论和实践工作不能完成有机结合,这就无形中给社会实践造成限制,面对实践动力在现代工程项目的活跃力度,要求对不同平台体系之间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机制做出全面优化。一直以来,传统工程项目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和教学思路存在严重的滞后特征,因此,有关模式和理论系统的集成化调整已经严重缺失,目前紧急任务就是做好这类工作的改革,保证资源和人才的有力调整。

2 工程管理专业化集成模式的创新改革

这种理念模式重点强调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并能独立完成聚合、质变效应的转换,令项目内部催化效能得到提升和拓展,进一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飞跃。面对传统教学机制的缺陷,经过创新主体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坚持深度改革的核心力量,将课程体系持续优化并创建专业化平台集成教学体系。工业原料选用和物理搅拌、化学反应的机理效应要做到完整掌握,这就要完成教学资料的选用,强化学生实际掌握能力;通过先导型和融合型课程的增设,积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将过去的分散式状态祛除。在过程化学习和设计文化背景作用下,学生的综合管理经验和专业控制能力都有所提升,包括化学反应分析水平等等都有所完善。

2.1 强化知识融合背景下先进管理人才的培养水平

专业知识的融合改革需要具体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机制效应,进而全面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控制能力,全面保证企业综合竞争优势的稳固。在这种渐进式综合教学模式背景作用下,引申的课程优化和建设资料基础功能凸显,必要的实践工作开始进行优化。在综合实习和设计文化控制支持下,学生的综合培养力量和资源归类能力逐步落实。

工程管理专业中的人员应该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经验和控制功能做出完整阐述,并且具备调整经济、技术和法律因素的综合能力。在过往的管理经验中总结,主要依靠建设程序的主线力量,包括相关课程的设置、设计和教材的集成化编写等,完成不同内容向有机整体的结合,建立知识型、能力型人才优化机制,保证综合教学内容的优化效用。

2.2 创立独特的实验教学体系

建立与优质工程企业的合作,同时根据优秀导师成功案例的解析,完成行业难点的总结,企业应该提供合理的实习岗位,并赋予必要的职权,尽量拓宽学生适应能力,为创新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示范的模型。借鉴其他学院理工科的实践控制方案,创建实验教学体系。在单门课程中,利用综合型实验项目的对象进行延展,保证集成能力的实验结构,完成现实项目的模拟演练,达到集成化系统的搭建标准。我国在这类复杂系统的创建活动上还停留在摸索阶段,基于教学体系在高校内的推广和评价条件,对周围工程项目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为了全面完善管理团队素质的优化,提高人才质量的搭建能力,需要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进而完善不同支点结构的联系,完成整体性集成教学体系的创新改革。

3 结语

在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的文化模式作用下,整体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开始迅猛拓展,目前的学科优化和框架基础比较完备。为了尽量拓展专业化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技巧,满足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全面摆脱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的限制,将工作重点演变为集成化实践流程,达到新型管理专业教学观的搭建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文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6):47-49.

[2] 赫桂梅,赫桂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教育体系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7):32-34.

[3] 叶飞帆.本科工程教育的能力与课程关系模型及其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09(1):80-82.

[4] 张飞涟.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1-44.

[5] 蒋云霞.浅谈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高教论坛,2009(5):17-20.

上一篇:狠抓班务工作 提升备考效率 下一篇:浅谈合作性反思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