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时间:2022-09-21 01:39:06

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17-01

【摘要】回顾近年来中医药对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概况,即从中医病机、辨证论治、专方治疗、中成药治疗、针刺治疗及综合治疗等多方面,肯定了中医药的疗效,并指出把握证治规律和注重机制研究,为缺血性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中风、肢体运动功能、中医研究

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男性约为(89.6~314)/10万,女性约为(76.7~212.2)/10万。而45.5%~75.9%的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28d内死亡率为16.9%[1]。中风存活者中50%~70%患者遗留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一方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另一方面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心理上带来极大的打击,严重影响了患者发病后其他功能的康复。因此,促进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是治疗的关键和重点。

1 病因病机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对半身不遂又称为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等病名。《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云:“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身半,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千金方・论杂风状》:“风邪入深,寒热相搏则肉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气去则偏枯。”《太平圣惠方》指出“肝肾久虚,气血不足,腠理开泄,风邪易袭”,着重强调与肝肾不足有关。

中医认为,中风的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其中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2]。众多医家对中风后遗症的认识观点不一致。何华[3]认为肾虚痰瘀既是中风后遗症的基本病机,也是中风后遗症迁延难愈的主要原因。周鸿图等[4]认为中风后遗症证属本虚标实,且本虚多标实少,本虚为气虚、肾虚、肝阴虚,标实为血瘀、痰阻、肝风动,本虚是中风的异中之同,标实是中风的同中之异。陈乃成[5]也认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其标为血瘀与痰浊,其本以气虚和阴虚为主,但因病程较长,故以气阴两虚最为常见。王新陆[6]认为肝肾阴亏成于脑卒中之先,是本病发病的基础,既病之后贯穿于本病的整个病程。肝肾阴虚又使诸症迁延难愈,成为痼疾顽症,肢体功能渐废,半身不遂,日久不复。

2 中医治疗

(1) 辨证治疗

肢体运动动功能障碍是中风常见后遗症。李刚[7]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分为四型:肝阳上扰,脉络瘀阻:治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肾精亏损:治宜滋阴补肾利窍,方用地黄饮子加减;风痰阻络:治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总有效率86%,基本痊愈2l例,占21%;好转65例,占65%;无效14例,占14%。

(2) 专方治疗

周正芳[8]用补阳还五汤加丹参、葛根、伸筋草、广三七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5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有效率为96%。张爱红[9]采用参冬养心汤治疗中风后遗症45例,总有效率88.9%,表明参冬养心汤对中风偏瘫效果显著。杨迎民[10]用活血通腑方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结果表明治疗组字临床疗效和FMA、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有作者报道温胆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取得较好效果。

(3) 中成药治疗

脑栓通胶囊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脑栓通胶囊具有活血通络、祛风化瘀的作用,其中蒲黄、赤芍、郁金行气活血化瘀,天麻祛风化痰、漏芦舒筋通络,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11]。丹红治疗组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于对照组,治疗后第7d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疗效稳定持久[12]。王一峰[13]治疗组用苦碟子,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 96.74%,对照组73.03%, 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4) 针刺治疗

刘玉泉[14]采用全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全经组总有效率93.33%,传统针法组为76.67%,表明全经针刺法缓解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孙[15]等采用“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135例,结果提示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四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14天有显著改善。孙华[16]等研究报道,头针配合醒脑开窍法、头针配合传统针刺法可明显改善中风急性期、恢复期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状态,效果均优于单纯传统针刺法。

(5) 综合治疗

针刺结合中药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有效,联合干预可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穴位注射治疗脑梗塞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穴位注射疗法除了达到针灸的治疗效果,药物还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代谢,促进脑细胞再生。刘富采用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发现治疗组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张捷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优良率较常规疗法高。

综上看出,近年来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关注越来广泛,临床研究也逐步深入,且疗效具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针对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总体水平不高,疗效不稳定,对本病的证治规律尚未从根本上把握,没有形成整套的治疗方案;中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尚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深入中医药机制研究,把握政治规律,综合中医药优势,将是今后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Zhang LF,Yang J,Hong Z,et al.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subtypes of stroke in China. Stroke 2003;34(9):2091-6

[2]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第一版:322.

[3] 何华.肾虚痰瘀是中风后遗症的基本病机.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105

[4] 周鸿图,蒋本尤,吴雪梅,等.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129例分析.中医药学刊,2004,22(2):326~327

[5] 陈乃成.虫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 (12):31

[6] 王新陆.试论滋补肝肾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法则.山东中医杂志.2005,24(10): 581

[7] 李刚,王玉玲,姜昆,崔荣.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 3(9):109

[8] 周正芳.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2)

[9] 张爱红. 参冬养心汤治疗中风后遗症45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18

[10] 杨迎民.活血通腑方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52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6(3):235

[11] 林子玲,陈跃虹,周武. 脑栓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25

[12] 张慧萍.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7):82

[13] 王一峰.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8):558-559.

[14] 刘玉泉,周国平,王清勇等.全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28(1):152

[15] 孙,沈巍,韩德雄. 靳三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中医杂志, 2010,51(6):524-526

[16] 孙华,包飞,王道海等. 头针联合体针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6,26(6):395

作者单位:250355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上接第322页)

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2] 陈日新 ,陈明人,康明非等・热敏灸实用读本[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5.

[3] 兴林,黄德亮.面神经麻痹.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3-175.

[4] 石学敏・《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 219-221.

作者单位 330006 江西中医学院1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2

上一篇:肘后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下一篇:中药饮片统一炮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