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摹状词理论反思

时间:2022-09-21 11:38:15

罗素摹状词理论反思

摘要:罗素在迈农与弗雷格对存在悖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摹状词理论,但遭到了塞尔、斯特劳森、唐纳兰、克里普克的批判,本文也结合历史上众多逻辑学家对其进行的批判反思该理论的缺陷,以期为进一步反思摹状词理论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罗素;摹状词;理论

罗素在《论指称》、《数学原理》中提出了摹状词理论,笔者根据阅读过程中的反思,结合前人对摹状词理论的批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浅见。

首先,罗素认为摹状词若不具有唯一性则包含该摹状词的句子为假,而现实生活中,不具有唯一性的摹状词是很普遍的。此外,罗素认为:“普通专名是与摹状词等同的、普通专名是缩略的摹状词”,普通专名是乔装打扮过的摹状词,真正的逻辑专名只有“这”“那”。塞尔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普通专名可以用摹状词来描述,那么每一个名称与一些特殊的摹状词就会存在等同关系,然而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所处的社会环境又各不相同,而每个人却都可能由于某种需要而去描述同一个专名,并且每个人知道的关于同一个专名的不是同一个方面,而是不同的侧面,那么各个人都用自己的摹状词来描述同一个专名,但是各个人又不懂其他人的摹状方式,这样每个人对这同一个专名做出的不同描述怎么统一成限定摹状词的唯一性呢?例如亚里士多德,我可以用柏拉图的学生来描述,他可以用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来描述,抑或是用《工具论》的作者来描述等等,那名称怎样去实现对这个人的指称呢?塞尔从专名涵义的模糊性来提出批判,他指出专名应与一系列的摹状词相联系,并且依靠一系列属性摹状词来描述以确定专名的涵义,否则不同的人对同一摹状词的了解不同,而规定只能用一种摹状词即具有唯一性的限定摹状词来描述,那就太混乱了,也会造成不可通约的障碍。

“专名是缩略的摹状词”,还带来另一些问题。对此克里普克指出专名与摹状词并不是一回事,他认为罗素混淆了“固定的指示记号”和“非固定指示记号”,他认为罗素未能区分固定同一不变的指称与不同条件下不同的指称,这样就必然产生问题。克里普克批判了罗素关于专名与缩略摹状词同义的论断。克里普克认为专名的涵义不能靠外延来指称,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外延就不可靠了。在《命名与必然性》中,克里普克从两方面对“专名是缩略的摹状词”进行了否定:(1)专名与摹状词并不必然同义。这类似于塞尔的观点,都是认为专名所标示的是一系列的属性摹状词,并不是单个的摹状词就能描述一个专名,因此专名是一系列摹状词的集合,我们把握到了摹状词并不等同于把握了专名,专名与摹状词不等同。(2)其次,同一摹状词并不始终指称同一对象,存在这样的事物,其已揭示的属性完全相同但是并不属于同一物质,等到很久以后,其不一样的属性被揭示出来了,抑或是组成成分一致但排列不同,最终结果就是用二者相同的属性来描述二者事物并不能保证这两种事物就是同一种,因此相同的摹状词也不能保证指称同一对象。克里普克举例说,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等到有一天史料发现另一个人也提出了并且早于董仲舒,那么我们就不能用那个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这一限定摹状词来指称董仲舒了,这样罗素的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的划分标准:指称对象的唯一性,也就带来了摹状词理论的缺陷。

其次,罗素在其摹状词理论中没有对两个层次的意义的使用做出严格的区分。从语义学层面看,语词是作为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的外在物质形式存在的,是表达概念的语词,不是单纯的语词本身;语词的意义就是它具有所谓与所指(指称),是使它在逻辑上得以存在的东西,是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赋予的性质。因此,我们说摹状词也是有意义的,它有所谓与所指。语词在语用学层面上的意义是指它能够构成语句来表达命题,是命题(以语句为外在的物质形式)的成分,因此,摹状词也是命题的成分。而罗素认为专名的意义就是其所指,这是在谈论专名的语义学意义,当然,罗素将其归结为外延方而,忽视了内涵方面的意义,即专名还有所谓;同时,又认为这个所指就是命题的主词。由于作为命题的主词是语词的使用的功能,所以,罗素在这里显然把语词的语义学意义的个方面――所指断定为其语用学意义。罗素在讨论语句的意义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认为语句的意义在于它有真假。事实上,语句的意义也有语义学和语用学两个层面。前者是指它的涵义和真假,即表达的命题的内容和真假;后者是指它作为命题的外在物质形式与其他语句构成更高级的思维形式――推理。因此,语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的真值。由此可见,意义即所指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罗素认为意义即所指,导致了狭隘的意义理论,这一点在罗素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意义理论并不适合于一切领域,而只是限于某些特定领域。意义理论遭到了斯特劳森的批判,斯特劳森从日常语言的角度出发,批判了罗素忽略了句子的使用而只是刻板的将意义认为是有指称对象。斯特劳森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强调要在使用中判定句子有无意义,他认为任何句子单独来说都是无所谓意义的,只有在使用中才被赋予了意义。这样罗素的意义即所指就被局限于一定领域,而忽略了语境的作用。而根据日常经验我们知道,很多意义是需要借助于使用、借助于语境来分析的,并不能孤立的单凭归属性使用来单纯地分析有指称对象的就是有意义的,而应该结合语境具体分析限定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从而正确把握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最终来断定真假,否则将导致错误的分析,只关注了表面的意思。正如罗素自己所说的,真正的逻辑专名只有“这”“那”,而这两个专名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具有确定的意思,因此不能排除语境而孤立的理解意义。

最后,罗素解决三大难题的依据就是对摹状词加以分析、还原其逻辑形式,从而消解掉摹状词做语法结构的主词的难题,但是这一解决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逻辑分析方法预设了一个存在命题。因为罗素未区分限定摹状词的归属性使用与指称性使用,从而导致在还原时未考虑具体语境中的指称性使用,例如:在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一命题中,依据罗素的方法还原为:存在一个X,X是法国国王,X是秃头。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一摹状词作为语法结构的主项,这一句子就预设了一个存在断定。罗素过分强调归属性使用,即将某一事物归于某一类事物时已经预设了这样一类事物的存在的断言,这曾遭到斯特劳森的批判,他认为罗素混淆了预设与断定,认为罗素在指称某个实体的时候已经预设了该实体的存在,但是最终又没有断定这个实体的存在,这就导致了罗素不能很好的处理存在预设问题。而指称性使用则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进行的描述,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意愿。指称性使用需结合语境,更多的是考虑语用学而非语义学。(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英]罗素:《论指称》,载涂纪亮主编:《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英美部分》,三联书店1988年版。

[2]贾可春:“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载《哲学研究》2004 年第9期。

[3]冯艳:“自由摹状词理论研究述评”,载《哲学动态》2005第7期。

上一篇: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