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 第12期

时间:2022-09-21 11:34:18

近日,一名小学教师投书《中国青年报》(2012年11月6日),讲述其饱受“赛课”折磨的经历,担心这种怪现状会危及教育的品质。“赛课究竟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她在信中问。对于这个问题,6年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已有回答。他在一个会议上说:“当前的‘赛课之风’成就了一批名师,耽误了一批学生。”他指斥这是形式主义的蔓延。

就像许多初衷良好的赛事和评价制度一样,赛课所承担使命的正当性也无可置疑。它被寄望于能“通过研究与交流,开阔教师视野,推动教师钻研,形成研究风气,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但很多赛课在执行中不知不觉地走了样。

首先,当一种竞赛过于集中地聚合资源时,它就成为了一种“类举国体制”。赛课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如此,由于其竞赛性和前沿性,这就决定了它是少数人的游戏。名次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的个人荣辱,更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形象,由此,只有主力教师才有可能大量地参加赛课活动,甚至很多地方会专门打造几位赛课选手,以充当门面。

其次,现在的很多赛课,教师成了演员,后面有导演、编剧、舞台设计,像演一台戏似的。教学流程都设计好了,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从而与新课改提倡的理念背道而驰。

这种情况下,最大的问题表现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过于强势。教师选手为了突出自己,在课堂上过于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动态的教学情境缺乏掌控和应变,一味地按照预先的设计牵引着学生学,甚至部分选手教师还将自己有失偏颇的一些理解强加给学生,教师如此地想当然,又这样强势地掌控着言语霸权,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低迷,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遭到遏制,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当然,这是由赛课制度本身的竞赛性质决定的,竞赛的目的就是赢得名次,因而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赛课之风”最关键的问题其实是面子问题一直大于里子的问题。譬如,有的组织方为了让参赛各方皆大欢喜,竟然取消三等奖的设置,而大幅度增加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名额。有的组织方要兼顾平衡,照顾各个参赛地区,都发证书。还有一种人,他们的正式身份是大学的教授或副教授,但本质上更像商人,通过发放赛课证书谋取利益。

最后,笔者认为,赛课中评委们关注更多的是教师。他们常常坐在教室后面,面对着的是教师,看着学生的背影,至于学生的面部表情、精神状态,评委似乎没有真正上心。无疑,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他们应该享有学习的主动权。无论是评委还是选手,可能过于陶醉于演出与点评,有点忽视了学生的“学”了。

上一篇:如果能看清天堂的样子 下一篇:为估算教学创设合适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