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段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时间:2022-09-21 10:12:14

低年段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中国民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传承着我们民族数千年以来延续至今的文化血脉。民俗文化教育是母语课堂教学新的生成点,有益于母语教学生活化的达成,同时能丰富母语教学的人文性内涵,让儿童接触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有利于他们领略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热忱。

【关键词】民俗文化 母语 教材 教学实践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风俗习惯可谓包罗万象,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教育资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民俗知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一、走进教材,发现民俗生长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1》“春节、饺子、拜年;清明、扫墓、踏青;端午、粽子、龙舟;中秋、团圆、月饼”蕴含其中的是中华节日民俗,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民俗节日的来历、有哪些规矩,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民俗节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蕴含其中的是我们的戏曲民俗,可以延伸至戏曲的脸谱文化(种类、意义)、听听京剧、学唱一段京剧、了解我国其他的民间戏曲种类;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蕴含的是中华礼仪民俗;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鲁班和橹板》蕴含其中的是中华建筑民俗,还有中国的四大发明;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咏华山》蕴含的是中国自然文化,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什么是山、川、岳?什么样的山才可以称为“岳”?中国的“五岳”是哪五岳……

二、课堂互动,萌发民俗生长点

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其中梅兰芳苦练眼神的一段这样描述:“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学生对眼睛“渐渐灵活”起来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眼珠转动得快而活,而对于什么叫眼睛“会说话”还真不容易理解。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无意间触动了戏曲民俗文化的生长点,并使得这个生长点在我的课堂中得以萌发。

“灵活”和“会说话”我认为不是一回事,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境界。“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和“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是让眼睛跟着鸽子和鱼儿的不停运动而转动,练得是眼珠的灵活,也就是转得快。就像《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为了练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就每日长时间盯着人家来回打的乒乓球看,时间一长,才有了我们非常熟悉的那双火眼金睛。但眼珠的灵活仅仅是形于外,还并不代表他能传神,仅仅是练眼神的初级阶段。

“而眼睛会说话”则是指通过眼神将内心的语言“说”出来,内心的情感越丰富,“说”出来的眼神就越丰富。这说明此时的梅兰芳已经不单单是简单地演戏了,而是真正地走入了戏中角色的内心深处,这样才能对角色的内心情感感同身受,用他的眼神打动了观众的心,因此,人们才都会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这也代表梅兰芳的演艺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如何让二年级的学生去体会人的眼睛“会说话”?而且这个“人”不是个普通人,是一位京剧大师,他的眼睛里会说的话可能太多太多!我需要从教者理解文本的高地上伸下一架梯子,引导学生顺势而上,将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知识点与学生较低的认知基础做一个无缝对接。

在听同年级老师的课中我突然有了灵感,于是上网搜集京剧演员的剧照,让学生猜测他们此时的眼睛在说什么。

奇怪或者惊讶的眼神,学生这样猜测――

生1:哟,这茶杯里怎么有条虫子?

生2:大爷,您喝的什么茶呀?

生3:哎呀,杯子破了!

反问的眼神,学生这样猜测――

生1:你敢骂我?

生2:你知道我是谁么?

生3:你也不打听打听,有谁不知道我的本事?

惊喜的眼神,学生这样猜测――

生1:瞧,我有多美!

生2:呀,那儿有只蝴蝶!

生3:啊,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悲伤的眼神,学生这样猜测――

生1:我家的房子被烧掉了。

生2:我的女儿不见了!

生3:孩子,你别走。

师:看,这样的眼神就叫――“会说话”。孩子们,你们的眼睛会说话么?

生:会!

师:我们来试试看,你们很喜欢我。

(学生用欣喜的眼神看着我。)

师:这只小动物真可爱,你们特别喜欢它。

(学生眼睛看着我手里的虚拟小动物,流露出欢喜的神色。)

师:你们很讨厌我。

(学生纷纷用厌烦的目光对着我。)

师:你们面前放着一块香喷喷的奶油蛋糕。

(学生眼睛里流露出垂涎欲滴的神色。)

…………

师:孩子们,你们的眼睛也会说话了。让我们再读这句话:“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学生深情地读着,真是意犹未尽!这时,一个小男孩举起手来,有点羞怯地对我说:“老师,我很想看看梅兰芳的京剧表演……”我笑了,忍不住摸了摸他的小脑袋,然后故作神秘地对全体学生说:“你们想不想?”

“想!”回答我的是响亮的呼声。“关于京剧,你们还有什么想了解的或者是已经了解了的,和大家交流一下?”我顺藤摸瓜。

生:京剧有各种各样的脸谱,每一种脸谱表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

(师故作惊讶地把大拇指送给他。)

生:我上网搜过梅兰芳唱的一段《贵妃醉酒》。

师:你喜欢吗?

(生使劲点头。)

生:我还会唱戏呢!

(唱了一曲黄梅戏里的《对花》。)

师:唱得真棒!孩子们,他刚刚唱的是京剧吗?

(课堂里开始乱了,意见不统一。)

师:中国自古以来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他刚刚唱的是安徽地方戏――黄梅戏。有谁知道我们中国还有哪些地方戏曲剧种?

(教室里安静了。)

师:今天回去,小朋友就可以做一件事,上网搜集京剧脸谱,并试着搞清楚其中的一种脸谱代表了人物的什么性格。也可以问问爸爸妈妈,我们中国还有哪些地方戏,找到其中的一段视频听一听,学着哼一哼。

在以课堂生成传统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后,教师可抓住学生此时油然而生的探究兴趣,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式活动,让学生在接下来的主题式活动中继续深入了解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

上一篇:分层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严歌苓小说的新移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