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实施绿色防控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9-21 09:27:35

洱源县实施绿色防控现状及对策

摘 要:洱源县位于高原明珠洱海源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2009年列为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因此,洱源不可能走“工业富县”之路,只能走“高源特色生态农业”之路,来实现强县、富县。而实施绿色防控是减少农药,保护环境,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实现“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保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产品安全的必由之路。为此,洱源实施绿色防控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生态;绿色;防控;现状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1 洱源县推行绿色防控的进展

洱源县2006年开始应用“杀虫灯”控制水稻螟虫。2009年实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以来,先后探索“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应用,建设蔬菜、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基地3块,面积约9.3hm2;通过调查,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区比非示范区减少农药2~4次,减少农药用量175~205g/667m2,节约成本29.1~35.8元/667m2,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提高了2%~4%。2011年推广“生态调控、杀虫灯、黄蓝板、性诱剂诱杀”技术面积达3.3万hm2,有效减少了农药用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1.1 生态调控技术

2011年全县推广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面积多达2万hm2,有效减轻病虫为害。

推广蚕豆混种、间种箭舌豌豆2000hm2,有效减轻了蚕豆茎枯病、锈病等的为害;推广玉米间种大豆约2000hm2,有效减轻了玉米灰斑病、玉米大小斑病等的为害;推广水稻间种大豆约3333.3hm2,有效减轻了大豆灰斑病等的为害;推广果园间种蚕豆、大麦、玉米约1.3hm2,有效减轻了蚕豆诱病、玉米灰斑病等的为害。

1.2 实施“三诱技术”诱杀示范

2011~2012年在水稻田实施杀虫灯物理防治技术控制水稻螟虫约93.3hm2;在大蒜、洋葱、蚕豆、油菜、蔬菜田和茶园、梨园,实施黄蓝板诱杀防治技术约333.3hm2;示范小菜蛾、二化螟性诱杀技术约9.3hm2,减少了农药用量,效果明显。

1.3 合理使用生物药剂

推广合理使用生物农药防治1.3万hm2。其中: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100hm2,井冈霉素防治稻曲病1.2万hm2,农用链霉素防治白叶枯病1万亩次。

2 目前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生产现状

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气候条件及耕作方式变化,病虫发生规律更加复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形势日益严峻;安全消费意识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消费理念变化;公众更加关注健康和绿色消费,在吃饱吃好的同时,更加注重吃得安全。从而出现了“市场准入”等制度;耕地面积减少,食品短缺。

2.2 生产存在的问题

分户生产:新技术难以采用(如杀虫灯);农药施用量难以控制;生产成本高。分户经营:规模小、品牌战略难以实现,订单难以实现,也难以实现优质优价。效益:难实现优质优价,效益不高。

3 推行绿色防控的困难

洱源县实施的绿色防控技术,特别是“三诱”技术,主要存在如下困难:缺乏龙头企业,农民增收困难,推广绿色防控难度大;缺乏市场监管体系,农产品生产效益不高:分户生产经营、规模小,难以实现品牌战略和订单农业。加之,缺乏市场监管体系,生产出的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生产效益低,推广绿色防控难度大;成本高、管理困难:使用“三诱技术”成本高,且不好管理(如杀虫灯),生产者不愿采用。

4 推行绿色防控的对策

4.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树立绿色防控的思想,强化四个意识:科学意识、经济意识、环境意识、社会意识。领导者积极关心支持绿色防控工作。科技人员贯彻落实“绿色植保”理念,优化集成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农药残留和植保防灾风险,确保农业丰收和安全防控。生产者能接受,会用、要用;消费者不购买不合格产品。

4.2 出台有关政策

禁止高毒农药经营、使用政策:州政府2000年《关于洱海流域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农业部《2007年1月1日停止生产、销售、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五种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洱源且县人民政府2009年《关于加强农药经营使用管理的通告》。建立城乡农产品市场,建立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实行市场准入制。

4.3 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

从公众较关心的“健康和绿色消费”入手,广泛开展“药对环境、人体健康等危害性”和“绿色防控技术是保障环境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安全”的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抵制滥用农药的行为,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4.4 实行品牌战略,提高效益

引进加工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无公害”生产基地,创建名牌,达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实现优质优价“订单农业”,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4.5 建立科技示范园,提供技术支撑

以县级站所为依托,镇乡农科站为基础,以绿色防控技术、作物丰产栽培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建立农业科技人员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将示范园做成技术人员的“操作田、展示田”,农民的“教育田、示范田”,为大面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4.6 建立咨询服务店,提供物质支撑

根据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情况,在建立的“放心农药店中,增加绿色防控物资销售和咨询服务内容,为大面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物质支撑。

4.7 加强培训,提高农民操作能力

以“降低农药使用风险”、绿色防控专题培训、现场会为主要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绿色防控意识和操作能力,为大面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人力支撑。

4.8 规范市场,实施准入制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在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销售市场,建立农产品检测制度,把好农产品从“田到餐桌”的各个关口。工商部门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对检测合格、有统一标识的农产品方可投入市场或进入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区销售;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禁止出售。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促进无公害生产发展,保障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上一篇: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 下一篇:永胜县水稻土养分变化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