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博破产,“双庞”梦碎?

时间:2022-09-21 08:43:32

实现汽车并购的路径有很多,可以从配件入手,还可以从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生产、品牌等环节入手,如果总是想着贪大求全,一口吃个“大胖子”,显然,不仅吃起来有难度,即使吃下去也不一定能消化。

如今萨博破产,庞大计提损失在所难免。而除了庞大近四亿元的购车款可能打水漂外,青年汽车的损失同样数以亿计。

2011年12月20日,庞大集团公告,鉴于萨博汽车被宣布破产,公司决定停止收购萨博汽车股份的交易。

至此,高调开场的跨国汽车并购案最终黯然落幕――萨博汽车于2011年12月19日向瑞典法院申请破产,法院于当日同意萨博汽车申请,宣布萨博汽车破产,并委任了两名破产管理人---庞大集团称,虽然公司既未发出亦未收到任何协议方根据《认购协议》条款终止该协议的通知,但萨博汽车被宣布破产已导致《认购协议》项下的交割条件无法满足,致使《认购协议》项下的交易不再继续进行。

庞大集团掌门人庞庆华和中国高档客车的领军者――青年汽车集团董事长庞青年,曾一起携手竞购萨博。这几个月里,有关他们竞购萨博的密集报道,让这两人一时轰动国际车坛。 但现在,因通用汽车的强烈反对,萨博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而“双庞”数以亿计的投资也面临打水漂的危险。

萨博走上不归路

2011年12月20日一大早,瑞典工业大臣安妮・勒夫和劳工大臣希勒维・恩斯特伦启程前往萨博汽车公司所在地特罗尔海坦市,就该公司破产后3000多名员工的去向问题与当地政府磋商。

此前一天,瑞典维纳什堡地方法院宣布批准萨博汽车公司的破产申请。至此,这家走过了60年风雨历程、曾经辉煌一时的著名汽车制造企业走到尽头。

而就在中国庞大汽车和青年汽车准备签署最后收购协议前夕,萨博的前母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否决了这项收购计划。2011年11月7日和12月17日,通用汽车两次发表声明,反对中国公司收购萨博的方案,称该方案将损害通用汽车及其股东的利益。

这也意味着,假如萨博卖给中国公司,仍为通用公司控制的萨博技术专利不会交给中国公司,萨博新一代的9―3、9―5型轿车和9―4X型越野车都将无法生产,出售后的萨博将无车可卖,除非萨博易主后在2到3年内研发出下一代的新款轿车。

对此,萨博公司称,萨博的命运在两年前被通用汽车抛弃时就已注定。而今,当萨博宣布破产,悲催的又何止是想在汽车领域大展身手的中国“双庞”?昔日的风光,今日的黯然收场,轰然倒下的萨博才是悲剧的主角。

然而,在萨博的悲剧当中,到底谁是“杀死”萨博的真凶?有人首先把矛头指向了通用。早在1990年,通用汽车购入了萨博汽车50%的股份,成为最大的控股股东。然而,通用并没能让萨博迎来“春天”,甚至在与多家企业谈判出售萨博事宜无果后,通用决定关停萨博,这使得近40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也意味着拥有60年历史、以涡轮技术驰骋车坛的萨博,即将“谢幕”。

即便是在荷兰车商世爵汽车以4亿美元收购萨博之后,萨博也并没有迎来绝处逢生的美好未来。相反,却不得不开始全球征婚。而中国的“钱多”,让世爵携着萨博“速来”。只是又上演了一幕无比苦逼的征婚悲剧。“求交往”的风声一放出,即刻得到了华泰汽车、青年汽车等“东方才俊”的青睐。然而,从闪婚闪离的华泰,到与双庞情投意合,无奈通用这个“丈母娘”不点头,萨博一直在希望中失望,在失望中走向了递交破产申请的绝路。

其实,通用这个“丈母娘”顶多只是悲剧发生的一个外因罢了。真正“杀死”萨博的只是萨博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里,萨博和通用,甚至是业内一直都在讨论,试图探寻萨博的精髓和内涵。因为这种一边是充满潜力的品牌,一边却是并不乐观的销量,两者之间的不对等,让人费解。人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如此有知名度的品牌,缘何销售业绩却如此惨不忍睹。

毫无疑问,当知名度没有很好地转化成实际的购买欲望的时候,是一个品牌最危险的时候。没有战略新品的品牌,在创新之路上走得磕磕碰碰的品牌,想赢得市场晓得消费者是何其艰辛的事情。这些年来,萨博尽然有几款车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有没有真正地能够从品牌地位上对萨博有提升的战略新品?遗憾的是没有!有点讽刺的是,当人们提到萨博,很多人想到的不是它某某款车型,而是它的“贴地飞行”秀。

当宝马、奥迪、奔驰们都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对品牌独有风格进行不断强化,而萨博的品牌却在这20年来日渐式微。可以说,萨博之殇,其本身难辞其咎!

巨额投入打水漂

萨博近两年一直是中国汽车业的热门词,而通用最担心的不是出售萨博,而是将萨博技术使用权出售给中国车企。

毕竟,在第一次庞大向萨博递出橄榄枝时――支付6500万欧元购买世爵(后更名“瑞典汽车”)24%的股权,通用明确表态是同意的。“通用提防的不是庞大,毕竟庞大是经销商,在技术上对于通用并没有威胁。”庞庆华称。

当然,现实无法掉头回去验证庞庆华的看法。虽然目标都是萨博,但“双庞”的分歧也许是从游戏一开始就注定了的。作为经销商的庞大,对萨博最大的渴求就是卖车赚钱;而青年则将目光紧盯萨博的车型平台和技术。

由于国内竞标萨博的中国车企太多,发改委不得不两度召开协调会。在今年5月中旬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主要目的是告诫国内车企不要起内杠,哄抬竞标价格让出售萨博的世爵汽车“坐收渔利”。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庞庆华与庞青年“一拍即合”,“双庞”组合横空出世。

这样的组合并非紧密。在整个竞标萨博的过程中,庞青年一方面让女儿庞彩萍在瑞典前线与各方接洽,而在国内,则由庞本人与鄂尔多斯地方政府和基金洽谈项目出资事宜,庞本人还亲自前往鄂尔多斯商讨合作。

庞庆华对于萨博的兴趣简单而原始,那就是通过拿到更多的区域权,尽可能地垄断萨博在中国的销售业务。复制这种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斯巴鲁模式”,是吸引庞庆华投资萨博的最初动机。2011年5月16日,庞大集团公告,与萨博将采用50:50的注资比例成立合资分销企业和生产企业。按照“备忘录”约定,庞大集团将支付4500万欧元用于购买萨博汽车,同时还将支付6500万欧元按照每股4.19欧元购买世爵汽车24%的股权。庞庆华还与世爵达成协议,以最快速度向萨博先提供3000万欧元。

备忘录签署后,庞大向世爵汇出了3000万欧元,这笔资金将从萨博公司购买1300辆汽车。时隔半月,庞大又追加了630辆萨博车型的订单,总价值为1500万欧元。两笔“预付购车款”合计4500万欧元(折合4亿元人民币)。

如今萨博破产,庞大计提损失在所难免。而除了庞大近四亿元的购车款可能打水漂外,青年汽车的损失同样数以亿计。青年汽车除了付出1300万欧元购车款外,还通过一家境外投资机构,以购买技术为名,为萨博汽车提供了7000万欧元的过渡性贷款,目前这笔贷款已经支付了1100万美元;2011年12月14日,青年汽车又向萨博汽车提供500万美元资金,用于支付税收开支;并在随后支付2000万欧元用于支付工资。

一旦萨博汽车真正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按照优先清偿债务的顺序,萨博汽车破产清算后优先将向欧洲投资银行和工会还债,以清偿银行贷款和工人工资;其次才轮到像庞大集团、青年汽车和萨博汽车供应商为代表的“一般债权人”;最后才是像通用这样的持有萨博汽车优先股的股东。期间,如果萨博汽车破产清算后法院估价的资产在支付优先债权人阶段就耗尽,像庞大集团、青年汽车和萨博供应商等一般债权人,以及持有萨博优先股的通用汽车公司等,都将面临无款可偿还的尴尬境地。

当然,庞大集团向萨博投入的4500万欧元系购车款,庞大可以作为一般债权人分割萨博的破产清算款;但青年汽车为萨博注入的用于缴纳税款、支付工资等款项,恐怕只能“打水漂”。

不过,青年汽车并不认同外界关于其“打水漂”的疑窦,庞彩萍坚称:“我们投入的资金一部分是用于成立(双方合资的)瑞典萨博开发公司,其他的投入资金换回的是技术。青年汽车已成功购买了瑞典萨博全新开发的凤凰平台技术,资料已经拿回中国,这个技术是非常高端的,绝对物超所值。”

但与本次收购案多位内部人士有交流的汽车行业专家质疑称,“93、95、94x等车型的专利所有权和原有的凤凰技术平台掌握在大股东通用汽车手中,不可能转让给青年汽车;其他车型尚未成型或成熟,即便绕过通用获得技术授权,也要投入巨资研发,青年汽车斥巨资就显得没有太多必要了。

收购失败教训多

通用持有高达3.26亿美元的萨博优先股。这被中国买家认为是足以说服通用支持萨博继续重组,甚至从瑞典汽车手上买下萨博的最大筹码。

但现实中,通用一反常态地“吃了秤砣铁了心”――当所有人都同意萨博出售方案,只有通用一方强烈反对。

2008年底,当通用宣布出售萨博计划后,青年就聘请德意志银行作财务顾问与通用谈判。当时通用方面认为,如果把萨博卖到中国,可能与上海通用的车型有些冲突,所以这件事情就停止了。尽管早在5年前,庞青年就知道通用对将萨博卖给中国买家的态度,但当世爵汽车CEO维克多-穆勒到中国来兜售萨博时,庞青年仍然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导致这起收购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技术转让环节享有发言权的老股东――美国通用公司不答应。而通用公司不答应的原因据说是,上海汽车已经通过合资公司上汽通用掌握了萨博汽车的核心技术,并应用于别克君威等车型,通用公司不愿意将技术转让给第三方,也就是说,想垄断萨博汽车的核心技术。

看起来问题出在通用公司身上,实则出在中国企业的身上。原因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多而成功案例少,中国企业并没有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例如,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失败,据说付出了40亿元的代价;四川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悍马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唯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吉利集团以15亿美元成功收购沃尔沃100%股权,不仅收获了沃尔沃品牌,还收获了核心技术。但要意识到,中国企业像这样完整收购世界名车还属于个例,并不一定适合完全照搬。这是因为中国车企的海外并购面临着文化差异、技术壁垒、人的问题等多重挑战和风险。

尤其是技术壁垒,是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拦路虎”。早在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时,中国企业就被扣上“技术窃取者”的帽子。可见,要想攻克欧美国家的技术壁垒还有不少难度。

欧美国家的汽车技术壁垒之所以难破,大概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欧美国家一贯重视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保护,习惯不容易被改变;二是外资垄断了不少核心技术,就靠技术“吃饭”,岂能轻易被别人拿走;三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太少,自身功力不够,目前还没有找到破解技术壁垒的钥匙。

当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多,也与有关部门支持、引导不够有关。尽管有关部门一再声称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出台过一些鼓励政策,编制过对外投资指南,但从多起失败的并购案例来看,政府层面支持海外并购,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还没有攻克,把关和风险警示还不到位,尤其是没有用好外交手段。

在笔者看来,与其冒风险去完整收购外资品牌汽车,不如采取灵活渐进的办法实现目的。这几年来,虽然整车完整并购的成功案例不多,但采取灵活手段并购的成功案例却很多。例如,不久前“中德汽车零部件并购第一案”在宁波上演,均胜集团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德国普瑞74.9%的股份。

事实上,实现汽车并购的路径有很多,可以从配件入手,还可以从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生产、品牌等环节入手,如果总是想着贪大求全,一口吃个“大胖子”,显然,不仅吃起来有难度,即使吃下去也不一定能消化。

就策略而言,若要成功购入萨博,需要四方力量的合力:除了萨博本身,还包括做为前所有人的美国通用汽车、中瑞两国商务部门和欧洲投资银行三方面。而此前中方竞购者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瑞典汽车与双方政府审批上,却忽略了通用汽车与欧洲投资银行的态度,才导致走到了如今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瑞典法律,即便公司启动破产清算程序,但只要在完成破产之前有新投资方进入并提供资金,则依然可以摆脱真正破产的命运。目前萨博重组律师表示已经与数个潜在“买主”进行接触。

上一篇:国际贸易中的信息处理系统 下一篇:中韩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