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颗隐裂牙的病因分析和临床治疗观察

时间:2022-09-21 08:14:22

128颗隐裂牙的病因分析和临床治疗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造成牙齿隐裂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对患者的128颗隐裂牙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牙隐裂的好发年龄为35~60岁,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好发牙位为上颌第一磨牙;合力因素是隐裂牙发生的重要因素,牙尖斜面是隐裂牙发生的易感因素,牙齿本身因素是隐裂牙发生的内在因素。结论 及时发现隐裂牙,采取恰当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隐裂牙;牙体非龋性疾病;调合;根管治疗;全冠修复

作者单位:463000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 牙隐裂是临床上常见的牙体非龋性疾病,是牙体硬组织表面上的微裂,常不易被发现。隐裂经常发生在磨牙及双尖牙[1],引起患牙冷热刺激痛或咬合不适,甚至在咬硬物时可出现短暂的剧烈疼痛或咬合痛。隐裂牙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牙髓炎,牙齿折裂,甚至被拔除,已经成为继龋病和牙周病之后,导致牙齿缺失的第三大因素。及早发现和恰当治疗隐裂牙可以防止裂纹继续扩展,防止发展为牙髓病、根尖周病,防止牙齿折裂、甚至被拔除。牙隐裂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因其隐匿性,又使得隐裂牙易被忽略,故临床医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几年来我科门诊就诊的128颗隐裂牙的病因分析和临床治疗的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隐裂牙的牙位分布 128颗隐裂牙的牙位分布:上颌第一磨牙69颗,占总数的54%;上颌第二颗18颗,占总数的14%;上颌双尖牙14颗,占总数的11%;下颌第一颗磨牙21颗,占总数的16%;下颌第二颗磨牙6颗,占总数的5%。所有隐裂牙皆无龋坏,无充填物。

12 隐裂牙的性别差异及年龄分布 128颗隐裂中,男70颗,女58颗,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30~70岁,35~60岁年龄段发病率高,占70%。

13 牙隐裂的诊断方法 ①询问病史:患者有咬硬物史。②咬合检查:将棉签置于可疑牙齿的牙尖上,嘱患者咬合时,可出现短暂的撕裂样疼痛。③视诊:可疑牙在手术显微镜下可见有裂纹越过牙 合面的近中、远中或颊、舌向边缘嵴。④冷热试验:隐裂牙对冷测试敏感。⑤染色法:将可疑牙的牙面吹后涂布2%碘酊,30 s后用酒精棉球擦净,若牙齿有裂纹,在手术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碘液染色后的裂纹范围及裂纹的大约深度。⑥X线检查:大多数牙隐裂X线光下看不到裂纹。

14 隐裂纹的治疗 治疗前拍摄X线片,了解患牙的根管形态、数目、牙根形态及根尖情况。具体方法有:①调合:所有确诊的隐裂牙均应调低合位,以防病情的加重。②带环保护:将正畸用的带环临时性的固定于患牙上,防止患牙病情加重。③对有症状的牙齿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④全冠修复:对完善根管治疗后观察无症状者、早期无牙髓症状的隐裂牙全部进行完善的全冠修复。

15 疗效评定 患牙治疗2年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①成功:患牙无自觉症状,咀嚼功能良好,X线片示未见根尖病变,或原有根尖病变改善。②有效:患牙偶有咬合不适,X线片示:未见根尖病变,或原有根尖病变改善。③无效:患牙叩痛、龈瘘,不能行使咀嚼功能,X线片示:根尖病变或原有根尖病变加重。

2 结果

治疗后2年随访,随访率100%。128颗患牙成功8857%,有效857%,无效286%,总有效率9714%,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 讨论

31 牙隐裂的病因

311 牙隐裂好发年龄为35~60岁。随着年龄增长,牙髓血管细胞成分减少,牙体组织变脆,当咀嚼硬食物时,易发生意外损伤而引起牙隐裂。35~60岁年龄段的人,仍有较强的咀嚼力,而牙齿因长期不均匀磨耗形成陡尖,使应力集中,最终产生创伤合致牙隐裂。

312 研究表明,健康人的合力,男性明显大于女性[1]。这是牙隐裂的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的原因之一。

313 牙齿结构薄弱,发育缺陷是牙隐裂发生的内在因素。牙齿结构中窝沟和釉板为牙齿发育薄弱区,而该部位通常是牙齿承受正常合力时应力集中部位。因此易发生隐裂。

314 高陡牙尖是牙隐裂发生的高危因素 牙尖越高陡,咬合时在窝沟底部发生的两个方向相反的水平分力越大,牙隐裂的发生几率就越高。因此,适时地调合可降低牙隐裂的发生率。

315 牙隐裂的发生,上颌牙多于下颌牙,尤以上颌第一磨牙居首,下颌第一磨牙次之。这是因为在咀嚼运动中,上颌牙处于固定位,受到的咬合力无缓冲余地;上、下颌第一磨牙萌出最早,磨耗程度常重于其他牙齿,所承担的合力也最重之故。

316 创伤合是牙隐裂发生的重要因素。咬合力过大或咬合不平衡、喜食硬物等是牙隐裂的促进因素。

32 隐裂牙的治疗 牙隐裂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隐匿性,渐进性和不可变性[2]。综合治疗方法经临床观查证实是有效的,其中,调合,带环固定和全冠修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由于隐裂牙裂纹加深不易控制,故治疗时对有临床症状者应提前作牙髓治疗和全冠修复,对暂无临床症状的早期隐裂牙也应尽早全冠修复。所有隐裂牙均不宜长期观察。

参 考 文 献

[1] 皮昕口腔解剖生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23.

[2] 王嘉德隐裂牙.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3,10(3):149.

上一篇:缬沙坦、氢氯噻嗪联合低分子肝素与多巴胺治疗... 下一篇:心脏彩超射血分数在筛选高危心衰患者的应用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