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光教育”的权利越位与爱心缺失

时间:2022-09-21 07:23:48

“耳光教育”的权利越位与爱心缺失

核心观点:声色俱厉的“耳光教育”既是法律意识淡漠的表现,也是对未成年人权益的漠视,更是爱心教育缺失的产物,必须加以惩戒和废止。

陕西安康小学生小明因未按时完成作业遭老师掌掴。随后,老师还让全班50名同学依次打小明耳光。有学生证实:“有的同学下手轻了,老师还让重新打”。该校领导表示,涉事教师已做检讨,并被停课。对于具体的处罚情况,最后以教育局的决定为准。(12月19日《华商报》)

如果说尊师重教是古已有之的传统美德和社会规范,那么,教师每一次违反角色规范、背离公众期许的偏差行为,都切割了社会信任,破坏了社会认同。不论是教师女童,还是“幼师虐童”,抑或是“耳光教育”,因缺乏对职业伦理应有的敬畏之心,使得“师道”一次次遭受质疑。

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惹怒了老师,情绪失控的老师不仅自己“披挂上阵”,还让全班50名同学依次打“不听话者”的耳光。乌青的脸颊,躲闪的眼神,“耳光教育”给孩子留下的身心伤痕,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愈合。仅仅事后惩治肇事者,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的发展和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需要的不是“口惠”而是“实至”。如何从源头上杜绝“耳光教育”,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耳光教育”的本质,并非体力的较量,而是权利的越位。长期以来,家庭的“棍棒教育”也好,学校的“教不严,师之惰”也罢,都存在着一种认知误区,即体罚的初衷是善意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在此背景下,一些老师认为他们可以惩戒学生,而且让学生和家长认为这是可以原谅的“过失”。

不论是情绪冲动,还是武力震慑,抑或是压力发泄,“耳光教育”往往和教师的心理活动紧密相连。通常情形下,人们只注意到教育暴力或者说体罚个体的主观因素,社会的客观因素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和遗忘了。相关研究发现,教育体罚不仅与性别和年龄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也和学生家庭关系息息相关。更进一步说,受到严重体罚的学生,往往是年龄较小、家庭经济能力弱的男生。

教育作为社会化和社会流动的重要通道,本应按照平等的理念补偿由客观因素造成的倾斜,实行对弱势群体的“优先扶持”和特殊呵护。然而,弱者由于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其脆弱的生存状态很容易受到外力的伤害。

著名教育家夏尊先生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声色俱厉的“耳光教育”既是法律意识淡漠的表现,也是对未成年人权益的漠视,更是爱心教育缺失的产物,必须加以惩戒和废止。

上一篇:探寻文化传统与现代阐释的完美契合 下一篇:心理辅导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