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言语 落实“语用”

时间:2022-09-21 05:48:29

当前,语文教学中重“意”轻“言”的现象仍然突出,课堂上,教师围绕文本的内容喋喋不休,条分缕析,学生昏昏欲睡,索然无趣。以至于最后,学生语文素养不高,说起话来颠三倒四,写起文章言不明句不顺。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明确,对语文学科的根本教学任务不清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其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也就是要让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应该启动“言语”这一承载思想的“船”,凸显言语的教学,真正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涵泳体味,建构意义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意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解放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和作品、作者、教科书编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进而达成智慧的启迪、知识的迁移、情感的陶冶以及能力的构建。这就需要教师有层次地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涵泳体验。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一课第四自然段时,笔者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思考:爸爸说了几句话?是围绕第几句来写的?在了解了文本的内容之后,让学生找出“昨天”“童年”“生命”等表示时间的词,引导学生把这些词与生活相联系,回忆与亲人在一起以及亲人慢慢变老的画面,最后再反复朗读品味交流“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这句话里的深刻含义。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场景对文本的关键词语不断涵泳体会,师生互动交流,思想不断碰撞,学生就易于产生独特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二、创新解读,触发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潜心的文本细读,选择、建构教学内容;还要匠心独运地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的解读方式,深入感悟文本。如,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在课即将结束时,笔者抛出一个问题:“老班长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到底老班长有没有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有学生提出: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因为他没有照顾好我们,还没走出草地就牺牲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老班长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理由是老班长为了照顾我们,什么苦都受,什么活都干,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无微不至照顾三个伤病员;为了给病号加强营养,他费尽了心思,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为了维持三个病号的生命,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自己忍饥挨饿,还不让别人知道。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反复的品读感悟,学生最后终于明白:老班长忠诚于革命,为了三个伤病员最终倒下了,临死前还记挂着三个伤病员,他已经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样的教学过程,充分展示了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学生在深刻感悟文本内容的同时,既发展了思维能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平。

三、朗读体会,训练语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反复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一般说,语感强的人,不仅能准确灵敏地理解、感受语言的外在意义,还能准确地捕捉语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我站在铁索桥上》,全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先是通过今昔对比使一幅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的场面,引领学生感悟英雄事迹,使学生的思想感情随着文本的叙述受到感染。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配乐读、师生对读等多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潜心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悟。在熟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又比如教学北师六年级下册《瑞雪图》中“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这段话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品析叠音词和“儿化音”的意义和韵味,体验作者的喜悦之情,感受文本语言的优美,与此同时培养了语感。

四、抓住“留白”,即席演讲

教材常常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想象与表达的空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留白”,为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与表达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我们可将“即席演讲”引入课堂,抓住文本“留白”,引出话题,引导即时表述。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最后写道: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课文虽已结束,但意犹未尽,读者的情思未断。圆明园烧掉的是什么?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什么东西永远也毁灭不了?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笔者创设话题情境: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脚步不能停止。我们时刻要反思,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什么东西永远也毁灭不了?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如何实现自强?通过言语的激发,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勇于参与即时演讲。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在即席演讲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2011年版语文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加强读写结合训练,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字、词、句加以重新组合,创新运用,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又可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修鞋姑娘》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表达特点后,围绕课文重点句“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语言训练:1. 给句子换一种表达方式:可以改变词语的先后顺序,也可以变换句式……2. 你还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她”生活的艰辛。3. 体会反衬手法:说说生活的艰辛是怎样反衬“她”品质的高尚。4. 作业“超市”,读写结合: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运用反衬手法写一个小片段。这样,紧扣文本的表达特点,读写有机结合,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运用,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上一篇: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示 下一篇:中职口语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