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鼓膜穿刺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2-09-21 05:37:45

两种鼓膜穿刺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58-01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鼓膜穿刺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13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80耳)和对照组41例(50耳),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在头灯或额镜下进行。观察组采用在0度鼻内镜电视直视下,自制斜面较短的约0.10mm的7号长针头,控制进入中耳腔的深度约0.10~0.15mm进行鼓膜穿刺。比较两组患者鼓膜穿刺的成功率、有效率、和治愈率。结果:观察组的成功率、有效率、和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关健词】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效果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性疾病,若延误治疗可导致听力障碍[1]。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鼓膜穿刺抽液是理想的治疗方法。以往传统的在头灯或额镜下进行时,因光线弱、视野小、鼓膜暴露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风险大、易造成穿刺失败,反复穿刺易造成中耳感染,影响治疗效果。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在0度鼻内镜电视直视下,采用自制斜面较短的约0.10mm的7号长针头,控制进入中耳腔的深度约0.10~0.15mm进行鼓膜穿刺。大大提高了鼓膜穿刺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成功率。降低了风险,减少了感染,提高了治愈率。现将我院106例(13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6例(130耳)均为门诊病人,其中64例、女42例,单耳82例、双耳24例,年龄15~76岁,平均43.7岁。均以耳闷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伴或不伴耳鸣、耳痛。局部检查鼓膜完整、色暗、光锥消失、鼓膜内陷或粘连,部分病人可见液平或气泡。经医生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积液,并予以鼓膜穿刺抽液进行治疗。按照穿刺方法的不同,依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合并症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患者取坐位,固定头部,患耳朝向医务人员,耳廓及外耳道用75%酒精消毒,用含肾上腺素的1%丁卡因棉片贴敷于鼓膜表面麻醉,10分钟后取出。(1)对照组:在头灯或额镜下,手持1ml注射器,采用7号钝性长针头进行鼓膜穿刺。(2)观察组:助手持镜,术者持注射器并固定针头,在0度鼻内镜电视直视下轻轻送入外耳道,清楚观察鼓膜形态、标志后,在鼓膜紧张部的前下方或后下方垂直进针。控制好针头斜面完全进入中耳腔的深度约0.10~0.15mm,轻轻抽吸液体,抽液后按医嘱注入0.10ml地塞米松,以防鼓室粘连。术后常规按医嘱用药,随访三个月至一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成功率、有效率、和治愈率。

1.3 疗效判断: 治愈:耳闷及耳堵塞等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纯音测听听力正常。好转:自觉耳闷及耳堵塞感等症状减轻,听力有所提高,纯音测听听力提高20dB以上。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听力无提高。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做组间比较,卡方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x2=16.2,p

2 结果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且反复发作,确切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2]。给患者造成痛苦,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提供了更为细微和直观的方法[3]。通过临床实践,我们体会到,在鼻内镜电视直视下操作,图像清晰、照明光亮、定位准确,可以认真细致的反复抽吸。采用自制的斜面较短的约0.10mm的7号长针头,能有效控制进入中耳的深度约0.10~0.15mm,避免造成中耳损伤,并能尽量吸尽鼓室内的积液。是一种安全、实用、方便、操作简单的方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实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正敏.现代耳鼻咽喉科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0;488-494.

[2] 杨国存,胡建文,曾一民.鼻内镜下行咽鼓管置管药物冲洗治疗分泌性中耳[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10);791-792.

[3] 张建波,费兵.鼻内镜下导管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6,14(15);308-309.

作者单位:338000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

上一篇:肿胀麻醉下内外板分别环切法在包皮手术中应用 下一篇: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鼻前庭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