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唐山大地震》的震撼

时间:2022-09-21 05:29:31

解析《唐山大地震》的震撼

[摘 要] 《唐山大地震》的上映虽然受到不少非议,但是不得不说它确实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影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了一家人在唐山大地震中,在人类极端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由于画面的强大冲击力和情节的感人至深,触动了观众们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细腻的情怀,可以说,我们看的是一部电影,思考的却是人生。本文从剧情、细节、演技和意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这部影片的情节和内涵给观众的内心带来的震动、感动和震撼。

[关键词] 解析;《唐山大地震》;震撼

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故事以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为背景,由地震发生后一位母亲在一对儿女同时被瓦砾掩埋时,面临了不得不救一个、舍弃另一个的艰难抉择开始,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 的家庭在震后的感人故事。这部影片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地震本身,而是真实地展现出在大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力量和生死考验,带给了人们心灵的震撼。

一、剧情震动

在影院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笔者的眼泪也是不由自主地流,那种情感的余震现在想来仍然历历在目。由于画面的强大冲击力和情节的感人至深,触动了观众们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细腻的情怀。影片的哭戏多达20余场,有些铮铮男儿也感动得落了泪。试问:生与死的距离到底有多远?23秒吗?在断壁残垣下,亲人寻找亲人,父母寻找孩子,生命寻找奇迹。在纺织女工李元妮家的废墟下,一块重重的水泥板两头压住了方登方达这对龙凤胎姐弟,已失去丈夫方大强的李元妮,在“只能保一个”的万难抉择下,最终救下儿子。活生生的两个孩子,母亲抱出来的只有弟弟,亲手葬送了姐姐。多年后,绝望的母亲没有料到女儿还活着,而从死人堆里站起来的她,在母亲吐出“救弟弟”三个字的梦魇里活了32年,对母亲的恨也纠缠了32年。

地震过后,方达的奶奶在痛失儿子和孙女之后,想讨要她的孙儿。“我懂她的意思,但我不能,因为没了,就真的没了。”不过最终元妮还是让孩子去了,济南也许比唐山好。送孩子上车的那一刻,作为一个母亲,元妮有种窒息的痛,“方达这一走就是要我的命啊!”车走了,车停了,孩子的大姑把孩子放了下来,母子狂奔相拥而泣让元妮又活了过来,因为,方达,她的儿子是她的命根。

32年后,元妮知道了原来女儿还活着。母女相见的那一刻,她在厨房默默地包着饺子,双手不停地哆嗦,双肩微微地抽搐。那一次的选择,让方登幼小的心灵就此撕碎,难以缝合。方登走进来,元妮不敢出去,让女儿进屋,屋里有为她准备的凉水浸过的西红柿,那是32年前的承诺。跟在她的后面,她回过头,元妮蹒跚着扑通跪下,用唐山话撕心裂肺地哭诉:“登儿,妈给你道个歉,妈对不起你,这么些年,你从哪儿冒出来的?”这一跪无疑是一枚重磅催泪弹,让人不战栗、不泪奔,的确很难。

一家人终于团聚了,方登看到了自己的墓地,那里放着的是她用过的书包和文具,还有用牛皮纸包裹着的物品。打开看里面竟是读书的课本。“每一年开学,妈都买两份课本,有我一份,都有你一份。”弟弟解释说,原来,这都是妈妈为女儿准备的。“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妈妈抱着女儿哭了。但这一次的流泪是温暖的。影片的结局做得恰到好处,让受伤的人选择了彼此原谅。在救援汶川地震时看到另一位母亲的无奈选择,方登已经有所领悟了,女儿误解了妈妈32年,重回唐山,在自己的墓前,她终于懂了母亲的艰难,母女俩抱头痛哭的一刹那,那份亲情释然了。

二、细节动容

《唐山大地震》最大的亮点就是对细节的处理,很多细节都极其煽情,就像一颗催泪弹轰炸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其实,一部影片能否打动人就取决于细节。影片的开场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场78级的大地震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袭击了恬静安逸的唐山,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元妮在地震后发现,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水泥板压在两端,她希望两个都能救出来,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可现实却要让她选择只能救一个,方登用微弱的力气砸着小石子渴望救援,当她听到妈妈说“救弟弟”三个字的时候,她拿着小石头不停敲水泥板的手一下子无力地停了下来,流出了一滴绝望的眼泪,这一滴眼泪为后面32年的折磨埋下了伏笔。但最终方登没有死,在滂沱大雨下从一排尸体中慢慢地爬起来,然后用悲凉空洞的眼神去看周围忙忙碌碌逃生的人……那眼神是一种绝望的寂凉,让人深深地震撼。

女主角元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句话在影片中多次重复,但却总能感染观众,震撼观众心灵。元妮在每年清明的时候,都会烧纸告诉老公家搬到了哪里,儿子要为她购买新房,她还惦记着要给老公说家庭住址,看似琐碎的唠叨,却是一个母亲、一个妻子的最真实的表达。儿子方达如是说:“唐山的房子倒了又重建,但我妈心里的房子却一直没有重建起来。”母亲心中一直怀着对女儿的亏欠,也怀着对死去的丈夫的深深眷恋,元妮把自己留在那座废墟里整整32年。

受到良心谴责的母亲没有搬家,儿子方达长大成人后与一帮兄弟出门闯荡,母亲元妮孑然一身坚守在那个破旧的房屋里,一直守在唐山过着清贫的生活,说是等着丈夫和女儿的魂回来。她没有再嫁,“我的命是你爸用命换来的,这辈子跟他当媳妇值了”。她用一辈子来回报那个用生命呵护她的男人,一个伟大的形象矗立在观众的心中。

知道了女儿要回家,在女儿推开门的那一刻,元妮颤抖的双手已经全然不听使唤,饺子皮都捏不到一起。而她却故作镇定,强忍激动,头也没有抬,就像是方登每天都回家一样。只是隔着窗简单地说了一句:“先进屋吧。”方登进屋后看到了桌子上摆放的几个泡在水盆中的西红柿,这一细节与开头女儿吃不到最后一个西红柿照应了起来,一句“我没有骗你”承载了几十年对女儿的承诺。也就在此刻,看到女儿摸着西红柿,压抑在母亲心中对女儿32年的愧疚一下奔涌而出:“我先给你道个歉吧!”然后跪下了,那可是感天动地的一跪,这一跪让女儿忘记了多年的怨恨,前嫌尽释,情感也都融入到泪水中。墓碑前的书包、课本以及母亲一直不愿搬家、不愿改嫁,一一触动了女儿,她知道母亲一刻都没有忘记自己,深情地哭诉:“对不起妈妈,我折磨了您32年啊!”这对遭到心灵重创的母女终于拥抱在一起,预示着他们内心伤痛释然之后的重生。

整部片子充满了人情、人味、人性,感人的细节远远不止这些,每一个感人的细节都会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发生余震。

三、演技精湛

冯小刚导演在访问中曾说道:“现在有很多导演都说希望自己拍的电影是一部史诗,相反,我更愿意让观众看到我们的电影表现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家庭。”《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是由一场灾难和一个母亲面对灾难和亲情的选择引起的,但在短短的2个小时中演绎了多种情感,这些情感在中国人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使没有经历过那场地震,也会对这些情感感同身受,而演员对情感的把握恰如其分,主要演员的演技精湛到不留痕迹。

徐帆饰演的龙凤胎母亲李元妮感染力最为突出,她是整个影片的重心,一个背负内疚、心如碎渣的母亲,她甚至不愿意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如果我过得花红柳绿些,我就更对不起他们。”在电影里,徐帆已经完全与元妮这个角色重叠了,她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观众的神经,她这一母亲的形象,眼神时而空洞,时而写满感情,拿捏得相当到位。可以说,这部戏成就了徐帆最精彩的演出,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整部电影。也难怪冯导说:“这可能是徐帆演得最好的一部戏,因为李元妮这个角色非常适合她。徐帆的能量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大的迸发,她能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一个妈妈破碎的内心,她撑起了整部戏的魂。”

陈道明扮演的养父,是全片最温暖最坚定的角色,一个硬汉慈父的形象很能打动观众。在小说原著里,这个角色本来应该是善恶兼具的复杂人物,但正因为陈道明,因此成就了现在的“慈父”,他和妻子是到唐山抗震救灾的军人,收养了“地震孤儿”方登。他把方登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养,视她为掌上明珠,女儿头痛时,为她揉头;高考时,支持她的理想;他如所有父亲一样,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女儿长大后得知女儿怀孕,他放下军人的尊严,痛打负心汉。陈道明的爆发点,很是惊人,他从年轻的军人一直演到老人,每个状态都拿捏到位。特别是当女儿带着外孙女出现在眼前时,那份疼惜溢于言表,“这么多年,你到底上哪里去了?”寂静的客厅,陈道明从沙发上站起,两行泪水从眼里涌出。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陈道明在银幕上哭泣,也理解了“父爱如山”的真正意义。可以说,陈道明举重若轻,每一个表情都能表现出无数种思想,直抵你的心。

张静初到位的表演,也让人刮目相看,那个阴郁的、不原谅的、不包容的方登,让人心动、心悸。母女相认的那一幕,她的眼泪如同泄洪般喷涌而出,让无数观众肝肠寸断,情之所至,无人能够抵抗。

影片情节的感人至深和演员的精湛演技会触动观众们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细腻的情怀,唤起人们对善对爱的渴望和记忆以及对于这种最宝贵的感情的重新思考。

四、意义深远

冯小刚导演说:“电影真正震的不是那些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唐山大地震》那轰然倒塌后的满目疮痍,骨肉分离的撕心裂肺,只是震动的初始。一块楼板,两个骨肉,一位母亲,一次抉择。守着心灵的废墟过了32年,最让人痛的,原来是心灵的“余震”。 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人们往往更容易失去最原始的真情实感。如果人人都淡忘了或者丢失了这份慈悲的同理心(用经历者同样的心去理解别人的苦难),整个社会就会有更多人为的灾难。在这个时候,电影对历史的记录和重现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冯导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在呼吁我们不要失去这份慈悲的同理心。多一些理解,多一份感激,这会让我们无论发生什么事,内心都可以更加谦卑和平和。

《唐山大地震》更多的是刻画了人在灾难之后的情感的变化和情感的回归,也因此它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灾难影片。虽然影片的开始也观众看到那些非常有冲击力的画面,包括在视听上的冲击力,但更多的是影片把观众带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基于这一点,冯小刚成功了。

现在我们国家主流电影创作的方向是在产业平台上传播我们的文化价值观。而《唐山大地震》在这方面为中国电影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这部电影除了它的商业价值之外,非常有意义的就是它的思想导向,对人心的感化,对人性的确认,对人道主义的肯定,这就是一个电影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邹文物.《唐山大地震》成功的意义[J].电影文学,2010(23).

[2] 张煜.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突破与超越[J].当代电影,2010(08).

[3] 贾磊磊.《唐山大地震》的启示意义[OL].光明网:www.省略/content/2010-08/15/content_1204636.htm,2010-08-15.

[作者简介] 张蕻(1970― ),女,陕西华阴人,渭南师范学院科技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上一篇:“桥”的文化意象 下一篇:解析《千与千寻》动画场景的符号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