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全球化下的建筑“殖民”对地方的影响

时间:2022-09-21 04:38:56

警惕全球化下的建筑“殖民”对地方的影响

摘要:在后殖民主义时代里,经济取代了枪炮,成为了强国、大国“入侵”和“控制”落后国家的新型武器,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作为有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国家的一种传承,却慢慢的也被腐蚀了,被“殖民”了,我们要警惕这种经济全球化下的建筑“殖民”,重新找回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的建筑,找回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全球化建筑“殖民”地方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比较精确的理解上,殖民主义可被想象成为一个社会对另一个社会的征服,根据这一想法,建筑在重塑全球性的生存环境的层面上兼具物质和象征的重要性,我们通常会将这一重塑过程理解为现代性。好多人可能对这个议题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不然,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一个严肃的问题。其实像弗兰姆普敦这样的建筑批评家,在他那个对现代建筑的重要研究中,也没有对殖民主义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进行叙述。

中国的许多城市,特别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慢慢的成为了全球化的进程中的一个实验室或者说游乐场,基本成为中国内陆的一个换喻,也就是说整个的中国大陆也是一个大的实验室或者说游乐场。社会主义国家与全球资本的联姻构成了中国全球化进程的动力,我们若忽略了这个背景,便根本无法从建筑上或者其他方面把握上海或者说是中国的动向。换句话来说,正在提倡国家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核心人物,是我们的国家领导层。但是现在创造出来的全球性,似乎比殖民岁月里的建筑更与当地的环境相分离。殖民和全球化建筑分享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参照系均外在于他们坐落的地点。

全世界的建筑的达成体现在全世界建筑事务所等类似的企业上,其意念就不是对地方的承诺,那你们会问这是代表什么呢?我可以说这其实就是代表了对其是否体现全世界资本主义和这个创造过程中的消费顾客。换言之,交流不是体现在全世界对地方,其实只存在于在全世界与全世界对地方的说辞,因此,地方就被商品化了。如此的对话当今已经不但被中央领导层所颂扬,同时也被中国各级领导层也基本是同一的调调。 很多城市都没有了地方特色,都是“千城一面”,走起了全球化,现代化的道路,可是这条这样走下去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我们国家目前还处于发展时期,并不是发达国家,在国家的很多地方还是相当落后的,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条件而且我们切实也需要我们自己的东西来。

如今的世界进入了全球化同质化的过程中,但是在全球现代性的统治下,各种文化慢慢的被同化了。但是文化最终还是存在差异的,不能全部被抹掉,也不能全部被同化掉。在有差异的领域中进行同质化的动作的同时,现代性本身就没有了它的一致性。

已经过去的几十年间,欧美的一些国家的研究表明,殖民主义者是不会考虑受殖者和他们的文化生活,反而却会很大程度上的颂扬受殖者的古老的历史,特别是快要消逝的古老的文明和历史。而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的对话会产生出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尤其表现在高层次的精神理念上,这种文化现象可以称之为殖民现代性。

参考了不同国籍的建筑师所设计的多个全球建筑计划,著名的建筑师库哈斯写到:“这些计划……均是对一种可被称为空白板书地区的规划―而我认为这是全球化的一个极重要的特征。换言之,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计划能配合现存城市的脉络来进行规划。他们全是无中生有的创造。”

建筑理念要沿袭下去,当然不能靠几个或者一部分建筑师,所以就会有教育,但是建筑教育本身也存在着问题,因为我们的学校中的建筑理念大多也是来自于这些中心的,全球化的建筑理念与思想,潜移默化中,已经被同化掉了。

如今,对于全球化存在不同意见或者说反对意见的学者们都认识到,在地方的消逝和因为地方消逝而消逝的历史和记忆的消失这个问题上,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说建筑只是浅显的体现出了经济与政治趋势,但是也是值得注意的:在传统文化和历史慢慢消逝的地域和国家,政府是要重新建立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和相对应的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与体系,其中当然也包括建筑业,在这个条件的促使下,就会出现大量的所谓的“经济中心”,从而为建筑“殖民”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从这个方面来看,用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建筑形式对现在大城市的建筑形式的批判,反而有点不合时宜。

当我们理解了地方本身便是传统的,就要知道,在当下出现的好多所谓的以地方为目的的所谓的几种“地域主义”,其实还是披着文化和传统的外衣,来实现自己全球化与现代化以及业主的想法。在这些背后,也隐藏着建筑“殖民”的思想,并没有反思和服务当地的原有居民。

如今,在经济引领的时代,建筑“殖民”以“地方”的面貌出现,同时把“批评地域主义”也引入歧途,同时在为有着传统文化国家设计建筑的时候,已经不是最初所承诺的以地方为主,以地方为特色。传统文化国家在和大中心主义相互比较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是反殖民的,但是要是从建筑这方面来说,从对文化、对传统的保护上来说,它自身的殖民性便会浮现出来。我们要看到“批评地域主义”它自身的矛盾;就像全球化一样,这些号称会带来地方、带来文化、带来传统的建筑师,他们自身其实就是殖民建筑的实施者,因为他们自身就是在全球化的氛围内所存在着的。可能这个问题也没办法解决了,因为全球性已成了地方的界定特征,而殖民主义则是各地历史的一个根深地固的构成要素。

如今,建筑师的政治指向比他们的文化和族群指向更为重要。建筑师们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设计出各种空间,这些空间明确并定义了生命和生活,用这些来对抗由发展拜物主义所带动的“同质”建筑的抽象过程。想达到建筑界的回归真实,达到现实,首先要具备的一种认识,即了解到审美选择最终也是一种社会选择。伴随全球化建筑而来的问题最终是:它是社会本身的否定。在当代权力的失衡状态中,让全球化过程拥有它的空间,并让它在还没有完全丧失社会记忆的地区上,重建和这些地区相亲和的建筑,这或许是合理的。但当我们孜孜不倦讨论全球化时,请不要忘记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

因此,我们不要重视建筑“殖民”,更要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价值观的转变,当我们长久在这种无意识状态下长久了,会变的容易迷失,所以我们要认清形势,找回自我。就像我国大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和谐的自然观,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评判,也是一种理念和特征,可以渗透到很多方面。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对于自然,始终秉承着一种尊重的态度。不刻意改造自然,不论是建筑的打造,还是环境的营造,自然都是必须被首先考量的因素。这其实就是在讲人与自然间的有机联系,自然是居于最高一层。中国传统理念,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建筑营造上,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J].建筑师,2004(10):45-55.

[2]王颖,卢永毅.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批判性阅读[J].建筑师,2007(5).

[3]吴焕加.现代化、国际化、本土化 [J].建筑学报, 2005(1):10-13.

作者简介:台钊,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乡规划与设计专业

上一篇: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下一篇:探讨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重点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