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 第8期

时间:2022-09-21 04:21:39

透视中国 第8期

编者按:香港,验证“一国两制”由构想到现实的范本,回归祖国已经十年。这十年中,香港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种种起伏与考验,而当下香港正在经历过风雨后的繁荣之路上行进着。回首1997回归之日时,众多外国媒体不约而同地唱衰香港;而今天这些媒体则选择用更加客观又不乏生动的笔触继续记录着香港。

《时代》

远不止是一座中国城市

假如一个社会学家想观察香港的外籍人士,那他一定要在上班高峰时间乘坐大屿山愉景湾的轮渡。轮渡把香港主岛的办公楼与大屿山上悠闲的居住区连接起来,那儿一直是那些渴望让家庭和市中心的喧闹与交通堵塞隔离开来的外籍人士的栖息地。十年前,乘坐这趟轮渡会遇见三大外籍人士群体:英国人、美国人和加拿大人。而现在,轮渡上拥挤着各色人群。7点钟左右的那班轮渡上。在通往市中心的这30分钟里,你可能还会听到印地语、普通话、马来语或西班牙语。

达格玛・哈特利也是这样一名普通的乘客。45岁的哈特利上世纪80年代从捷克斯洛伐克去了加拿大。三年前,哈特利接受了在香港管理供应链业务的职位,带着两个孩子,他们全家来到了香港。哈特利说:“我一直寻找机会,现在没有什么地方能够比香港更好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哈特利和轮渡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是不应该来到这里的。1997年,一般人都认为香港回归后必将成为“另一个中国城市”,说这句话的人太多了。普遍的想法是,随着北京接管香港,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魅力――英语的普及、火车的准点、不错的意大利餐馆等等将很快消逝。外国人可能会争先恐后坐飞机离开,特别是在英国统治着政治和商业的英美人。

这个假设结果对了一部分:西方人的确成群结队地离开了。过去十年来,经济波折如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恐慌导致公司撤离,“玷污”了香港作为机遇之地的名声。据人口普查的数据,1996年到2006年之间,生活在香港的英国公民的人数从17.5万人减至2.5万人,减少了约85%。

不过,预言这个“亚洲的世界之城”将随着外籍人士的大批离开而变成一个土气城市的说法并没有成为现实,香港人面孔可能变了。但是国际社团的规模还是那么大。1996年,香港共有59.4万外籍人士,占总人口的9.6%。2001年,这一比例下降到6.7%,但是此后比例渐渐上升,到2006年达到7.1%。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被香港繁荣的经济所吸引而代替了白人的位置。例如,1996年至2006年期间,共有9000名南亚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和斯里兰卡人)来到香港,增加了43%。在同一时期,印度尼西亚人的数量增加了五倍,达到11万人,从而成为继内地人和菲律宾人之后的非本地第三大群体。

今天,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外籍人士占香港国际人士的80%――许多人说香港因此变得更加开放和公平。

长期以来白种人享受特权的风俗该改一改了。的确如此,在今天的香港,英国人统治时期所盛行的排外态度不再如此普遍。这也反映了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的事实。

香港回归前,在这里工作的老外普遍趋向于把这个城市作为自己职业道路上的一个跳板,只是一个过渡期,他们的最终目标还是回国工作。据统计,在1996年的时候,这些人当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在三年内离港回国,而今天只有不到1/3的人这么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打算长期留下来。

香港历来是一个中国城市,今后也是如此。但回归十年后,香港欣欣向荣的经济和东西方结合的文化遗产继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往这个城市,“它不过是另一个中国城市?”不,远远不止。

《经济学家》

步履轻盈走向繁荣

现实主义者总是很准确地知道1997年7月1日之后是什么――1997年7月2日。当这一天泰国的货币泰铢出现大幅度贬值的时候,那些一直关注金融市场的人也没有感到特别的吃惊。毕竟,几个月来泰铢一直在遭受着金融投机行为的冲击。但是,几乎没有预测到,这次事件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导致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地区金融危机。香港,作为一个地区商业金融中心不可避免地被拖下了水。与之相比,7月1日的移交似乎反倒显得无关紧要了。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波花了一段时间才到达香港。1998年,当这股冲击波终于冲击到香港的时候,它带来了一代人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香港当年的生产总值下降了5.5%。商品价格在五年时间内一直在下跌,直到2004年一次不太严重的通货膨胀才让价格再次上扬。1999-2000年,香港经济的强劲复苏又因美国网络泡沫破裂而导致的经济发展放慢受阻。2001年底和2002年初,香港遭遇了又一次衰退。同样,这次衰退后的复苏也被打断了,而打断它的是中国2003年爆发的非典。非典导致香港大约300人死亡,并令其经济发展瘫痪。

经过三年的复苏,香港回归十年的庆典又在一个人们更加熟悉的背景下举行了。香港的购物中心里人山人海,饭店里人头攒动,而一系列经济统计数字也令人印象深刻。2005年,香港经济的增速达到了7.5%,2006年为6.9%。自1997年以来,贸易增长了2/3。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香港,每年超过了2500万人次。香港是世界上第三大空运货物中心,以吞吐量计算是全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集装箱码头。香港继续高居世界“最自由经济体”排行榜的前几位。

而这最后一个特点有助于解释为什么1997年之后,香港表现出了如此之大的灵活性和强大实力,能够承受如此众多意外的打击。同时,在交接时香港的情况能够如此之好,而且其财政地位格外强大也是源于同一个原因。

由于中国政府的努力,香港重新焕发活力。2003年的自由贸易协定、人民币在港的自由交易、海关手续的简化,以及与广东地区的融合都给香港重新注入了生命力。香港的特别行政区身份是真正的。香港的自治属于中国。十年过去了,香港会越来越好。

【各抒己见】

英国外交大臣戴维・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香港是21世纪伟大的城市之一。香港回归十年用事实验证了1997年移交前中英双方谈判商定的安排,在香港人民的努力下,“一国两制”得到了成功落实。香港的经济充满活力,传媒享有新闻自由,政府体制及法律制度公正而透明,因此香港的前途一片光明。

香港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社会上永远有一些人,总会把对方想得最糟糕。我想有些人以为英国会把所有的钱带走,在离开之前让香港破产。同样地另一边的西方人以为香港街头会出现坦克车。但事实证明两边都错了!香港是稳定繁荣的社会!“一国两制”在香港很有效!

香港交易所主席夏佳理(Ronald Arculli):无疑,中国大陆市场的发展将对香港交易所的前景产生一些影响。更大的问题是市场是否容得下沪、港两个交易所同时共存。其实不用担心这一点,这不是零和游戏。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国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多个金融中心。

印度裔作家索埃・埃多卡里姆(Zoher Abdoolcarim):与其他地方相比,人种、信仰、等级、性别、关系、政治在香港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从而使得那些靠自身力量取得成功的男女大有用武之地。如果说纽约是一座思想之城,伦敦是一座宽厚之城,那么香港则是一座让人兴奋、敏捷、上进的城市,一座不断变化中的城市。它是一座给予最多的城市,因为它给了你一个世界。

美国Fortune杂志记者谢里登・普拉索(Sheridan Prasso):回归中国十年后的今天,香港远没有结束,也没有死亡。显而易见的是,香港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中国信守了“一国两制”的承诺,让香立地繁荣发展。而且香港的确是在繁荣发展。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的非典是香港经历的少数几个艰难的年头,除此之外,香港一切顺利。眼下,套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关于香港死亡的报道实在太过夸张。

上一篇:大学需要董事会,但不能变味 下一篇:东北高速因公司治理存在问题被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