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名股东资格的认定标准

时间:2022-09-20 10:53:15

摘 要:隐名股东是出于某些原因而不愿意披露自己的股东的真实信息,通过协议等的安排将自己的出资登记在第三人的名下,一旦发生纠纷时,就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对股东资格进行认定。隐名股东资格认定问题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会结合是否真实出资、出资证明书、公司章程等来进行综合认定。

关键词:隐名股东;资格;认定;标准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98 -02

2004年3月,原告吴某夏某协商约定由吴某出资以夏某的名义与陆某共同设立三协公司;2004年3月7日、8月10日、8月18日,原告分三次以夏某的名义共计出资人民币17万元;2004年8月10日,夏某和陆某签字确认了各自认缴的出资额;2004年8月23日,由陆某召集召开股东首次股东会议,该次会议确认了各股东的投资额,制定了公司章程,明确了各股东的职责分工、以及公司登记事项等;2004年10月10日,三协公司经核准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该公司章程及工商登记载明股东为陆某和夏某,法定代表人为陆某;自2004年8月23日起至2006年5月21日止,三协公司共召开9次股东会议,原告均未参加。原告称,夏某的出资款实际是自己的,现要求确认股东资格,请求法院判令原告具有三协公司股东资格。在本案中,涉及到隐名出资及其股东资格的认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限责任公司隐名出资的现象较为常见。有规避法律对投资领域、投资主体、投资比例等方面限制者,有不愿意公开自身经济状况者,亦有为了便于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管理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因隐名出资引发的股东身份认定纠纷也很多。而妥善解决该等纠纷的前提,就是准确界定隐名股东。

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常常能遇到这种情况:将自己的投资款,挂在他人的名下,以他人的名义出资,在公司的股东名册中,并没有自己的名字,成了隐名股东,有人也称之为挂名股东。在本案中,夏某是出名股东即上一级股东,而吴某是隐名股东。笔者认为,隐名股东是指实际认缴公司资本但不具备股东身份形式要件的出资人,其本质就是名实不符。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股东资格的认定标准就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一、是否履行出资义务

对于履行出资义务与取得股东资格的关系,应从两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有限责任公司兼有资合性质,故一般而言,向公司履行出资义务是取得正常的股权及股东资格的前提。但若公司成立后发现被登记为股东者有瑕疵出资或逾期根本未出资的情形,则是否必然导致其股东资格被否认?对此,学术界、实务界都存在激烈的争议。本文认为,对于瑕疵出资股东,只要其不影响公司的有效成立,赋予其股东资格应是一种务实的选择,因为现实中很多公司注册资金未全部到位亦获得了公司登记,而司法实践也承认注册资金达到最低注册资本金公司的法人地位,但是,瑕疵股东的股权行使应受限制,即在承认其股东资格的同时,令其承担在一定期限内填补出资的责任,否则公司有权将其除名,最终剥夺其股东资格。

其次,对公司现有的合法出资也可以被作为出资者具备股东资格的实质性证据。投资人出资的本质目的,就在于以出资为代价,换取成为公司成员的资格,藉以享受公司为之带来的各种经济利益,故若没有正当的理由,就不应否认其股东资格。当然,仅凭对公司有现存的合法出资,尚不足以证明出资者具备股东资格,因为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人合性质,如果由于过半数股东反对而导致公司不予认可,其仍然难以成为股东。故可以说,对公司现有合法出资,而且公司同意其成为股东或事实上予以认可,是具备股东资格的充足证据。综上,就原则而言,对公司履行出资义务是获取正常股东资格的前提,而对公司现有合法的出资也是证明股东资格的实质性证据。

二、出资证明书

出资证明书不仅仅是一种物权性凭证,更可作为股东资格的凭证,在无充分的反证证明此类证据为虚假、失效或不合法时,即可依此确认股东的资格。但是,在我国公司运作不规范的情形下,有些有限责任公司可能不出具出资证明书,出资者也可能因某种原因丧失了出资证明书,这些情形下,法院不能简单地因欠缺出资证明书而否定其出资事实,毕竟出资证明书只是证明股东出资事实的证据之一,而非唯一证据。

三、公司章程

按照我国《公司法》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股东须签署公司章程,而且章程应记载股东的姓名或名称,在发生股权转让而变更股东时,还需修改公司章程,重新记载股东姓名或名称。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其一,签署公司章程并在纸上有记载,可被作为证明股东资格的重要形式证据;其二,由于股东姓名、名称是公司章程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故未被有限责任公司章程记载者,除非有其他证据证明,否则将难以取得公司股东资格。

四、工商登记

以股东的姓名与名称是否被工商注册登记,来认定其有无股东资格,似乎成为我国公司审判实践中许多法官的做法。但本文认为,这种做法存在对工商登记功能的误解。

首先,对于工商机关对公司股东的登记属于设权性登记抑或宣示性登记,学界、实务界曾存在争议。但目前而言,认为该项登记属于宣示性登记的观点成为主流,《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也仅规定了工商登记的对抗效力。故本文认为,对内而言,工商登记不具有创设股东资格的功能,仅产生权利推定力;而对外而言,由于商法采用外观主义原则,故公司股东的名单通过工商登记对外公示后便产生公信力,即使该登记有瑕疵,善意第三人也有理由信赖该公示内容,并在依此与公司、登记股东发生交易后,要求公司及登记股东承担责任。公司、登记股东不得以工商登记有误为由对抗该第三人。

五、股东名册

股东名册是指根据公司法规定,由公司制作并且置备,记载股东个人情况及其出资等有关法定事项的簿册。

对于股东名册与股东资格的关系,我国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我国《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这一规定赋予了股东名册在股东资格确认中的优先效力。但现实中的问题仍然存在,实践中,除了公司章程,公司注册材料、财务帐册等都可反映现有股东,故很多公司根本未置备股东名册,对此,显然不能以缺乏股东名册的记载为由否定股东资格。而且,若公司明知股东名册记载不实,则不得以该名册主张免责。但是,若有限责任公司置备了股东名册,则被记载为股东者可据此向公司主张股东资格,并行使股东权利,股东名册的权利推定力应当受到承认。当然,若有反证证明股东名册记载不准确,则应依据是否具备股东的实质特征来确认股东资格。另外,由于我国公司法并未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名册应予公示,故可以认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名册无须公示,对外不产生公信力。

六、实际行使股东权利

在理想状态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具备的六项特征中,实际行使股东权利对于确认股东资格的意义应当是最小的。实际行使股东权利并非主张股东资格的依据,未实际行使股东权利也不能成为否定股东资格的理由,因为公司股东完全可以委托他人代为行使股东权利。应该说,实际行使股东权利对于确认股东资格仅具有辅助意义。

综上,就证明股东资格而言,履行出资义务、出资证明书、公司章程、工商登记、股东名册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区分它们的不同功能,综合判定股东资格和处理相关法律问题。但应当着重说明一点,即股东资格的确认只能是基于静态的判断,其本身仅对公司有意义,而对动态情形下与公司、股东交易的第三人并无绝对的意义,因为形式上具备股东资格者最终未必会被确认为公司的股东,但第三人却可善意地信赖其为真正的股东。

作者简介:

胡大清,男,江苏溧水人,南京大学法学院在职法律硕士,江苏国泰新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上一篇:关于推进盐城市汽车产业低碳化的思考与建议 下一篇:关于交通事故中车辆贬值损失的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