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限责任公司隐名股东股东法律问题研究

时间:2022-04-23 01:58:47

论有限责任公司隐名股东股东法律问题研究

[摘 要] 有限责任公司隐名出资人法律地位问题是隐名出资法律关系的关键所在,而对隐名出资人法律地位的认定又是该问题的核心。本文在隐名出资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隐名出资人法律地位认定的理论现状及立法现状进行评析,并对完善有限责任公司隐名出资法律规则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隐名出资;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有限责任公司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144-1

一、隐名出资的概念

由于不同法系对于隐名出资法律问题认识与处理的多样性,使得“隐名出资”这一法律概念在国内外立法规定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隐名出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隐名出资是指从事经营实体的出资者中,部分或者全部出资者为隐名出资的现象。狭义的隐名出资是指出资人虽然实际向公司认缴或缴纳了出资,但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将自己的姓名或者名称记载于公司股东名册、公司章程及其他工商登记材料,而以他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予以替代的现象。此种情况下的出资人即为隐名出资人,而记载于有关资料中的他人则为名义出资人。本文所探讨的隐名出资法律问题,仅限于狭义的隐名出资及隐名出资人。

二、隐名出资的成因

隐名出资行为是隐名法律行为的一种,隐名法律行为在民商事活动中能够长期存在与发展具有其自身的能动因素。从主观上讲,行为人出于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追求生活价值,抑或个人情感等原因与动机,具有采用隐名法律行为的需求与愿望。从客观表现来讲,产生隐名出资人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由于隐名出资人自身身份不宜公开,而手上又有多余闲散的资金,于是就借用他人身份将其投资他人公司;二是隐名出资人为了规避法律规范,追求高额利润;三是在工商机关登记时因疏忽或其他原因,少报或错报股东;四是隐名出资人利用国家税收等优惠政策,借用符合者的名义进行投资,并支付一定报酬。可以说,隐名出资现象的发生既有市场逐利的动因,也有主观趋利的原因,兼之存在法律制度的影响因素。

三、隐名出资相关立法的不足

(一)未规定隐名出资合同无效时股东资格的归属。股东资格的归属是股东权利行使的基础,只有股东资格归属处于确定的状态才能使公司稳固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而隐名出资所涉的法律关系有三个,其一是隐名出资人与显名股东之间的合同关系;其二就是显名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投资关系,其三就是隐名出资人与公司其他股东的关系,在其他股东知道隐名出资人存在时,二者之间是共同出资设立公司的关系,在其他股东不知道隐名出资人存在时,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公司法解释(三)》并没有明确规定隐名出资合同无效时,隐名出资人投入到公司的资本所对应产生的股权的归属问题。

(二)未规定隐名出资人要求显名而其他股东不同意时的法律后果。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将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作为隐名出资人取得股东资格的条件是有其立法考量的,隐名出资人要求被确认为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与股东向公司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都是涉及对“新股东”的接受,因此应当准用《公司法》第72条关于股份对外转让时的限制条件,即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即可。但这一规定只适用于其他股东知道隐名出资存在,且实际上也认可隐名出资人作为公司的股东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的情形,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其他股东才可能在隐名出资人诉请显名时,表示同意使隐名出资人顺利实现显名。但仅以其他股东的态度来决定隐名出资的股东资格归属是欠妥当的。而且问题是在不同意隐名出资人显名时,其他股东是否可以适用《公司法》72条的规定行使优先购买权呢?对此,公司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没有作出规定。

(三)未对非典型隐名出资引发的纠纷进行规定。所谓非典型名出资是指隐名出资人与显名股东之间在授权持股对象上不特定或者说是二者之间没有特定的对应关系,至权利义务没有单独形成合意的情形。目前司法实务界,对于典型名出资所涉纠纷研究较多也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但是由于涉及非典型名出资的纠纷往往复杂程度较高,《公司法解释(三)》虽然对隐名出资问题进行了规定,但也仅限于解决典型性的隐名出资所引发的纠纷而对于非典型名出资则没有作出规定,而且在实践中对该类纠纷还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定标准和裁判准则。

四、对我国隐名出资立法的完善建议

(一)在公司法律制度中设置隐名出资人制度。首先应当借鉴韩国《商法典》与日本《商法典》的相关规定,在我国《公司法》中明确承认隐名出资及隐名出资人的客观存在。详细规定隐名出资及隐名出资人的相关概念、范围以及种类,夯实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的基础,为理论研究及司法审判提供法律支撑。

(二)完善保护善意第三人制度。首先,应当在法律中明确规定隐名出资人和显名股东之间的协议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不能以公司登记不实对抗善意第三人,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善意第三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登记的真实情况,或者隐名出资人的某些行为使其相信其为出资人即为公司股东,此时,隐名出资人和显名股东不得以公司登记为由对抗。其次,要灵活运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使公司隐名出资人在瑕疵出资时无法逃脱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维护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以及交易安全。

参考文献:

[1]陈红.探讨公司隐名投资的现状与规范[J].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2003.

[2]过琳.隐名出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

[3]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司法解释(三)、清算纪要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刘倩,江苏徐州人,兰州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上一篇:填海造地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的估算 下一篇:八极拳归属内家拳理论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