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肛管测压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2-09-20 10:17:16

直肠肛管测压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直肠肛管测压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们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疑似先天性巨结肠患儿32例,给予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及钡剂检查,并将其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结果 经过对32例患儿检查结果分析与对比,直肠肛管测压检查结果准确率为93.75%;钡剂检查结果准确率为84.38%,两项结果相比,直肠肛管测压明显优于钡剂检查(P

关键词:直肠肛管测压;钡剂灌肠检查;病理检查;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在儿科临床上是较常见的消化道先天畸形性疾病,其在消化道畸形中占居第二位[1],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按病变肠管长度不同将其分为[2]: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超短段型;全结肠-回肠型。患儿的临床表现为:胎粪延迟排出;腹胀;呕吐;顽固性便秘等,若临床不能给予及时处理,则会引发患儿出现小肠结肠炎、肠梗阻、腹膜炎、抵抗力下降、肠穿孔等并发症状,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与健康[3]。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疾病常发生于新生儿出生后的3个月内,因此,临床早期给予明确诊断与治疗是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本文选取疑似先天性巨结肠患儿32例,给予直肠肛管测压检查、钡剂检查及病理检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疑似先天性巨结肠患儿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17d~6岁,平均 (2.7±1.4)月。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出生24h后首次排出胎粪;患儿需辅助措施才可首次排出胎粪;患儿排便次数低于3次/w。

1.2 方法 直肠肛管测压检查方法:采用胃肠功能多通道检测仪,选择外径3.5mm的导管,于检测前2h,使用开塞露或温盐水给予患儿通便。患儿取仰卧位,把压力换能器放置在腋中线处,在导管内气体均已排出后,给予压力定标,将导管与气囊插入10cm左右,给予气囊注气同时,将导管向外牵拉,由电脑显示出的数据计算出肛管波相的运动频率、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等。肛管重新放置于距约5cm处,首先注气5ml后,由2ml开始递增,观察肠管反应情况,如果存在RAIR消失;直肠顺应性下降明显;排便时肠道推进性蠕动波消失;直肠壁适应性反应消失等,可将其拟诊为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钡剂灌肠检查方法:经肛管将20%硫酸钡灌入患儿肠道,观察结肠与直肠的形态变化,24h后给予患儿行X线检查,确定钡剂的排空情况,如果结肠有扩张、移行、狭窄等改变,给予其腹平片检查,若见肠道内有钡剂残留时,可将其拟诊为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病理检查方法:对疑似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行骶管麻醉,选择距齿状线以上约1.5cm处直肠后壁的肌层粘膜进行活检,如果病理检查结果确定为先天性巨结肠,则给予患儿行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把均数±标准差确定为参数数据的表示方法,参数比较行t检验,P

2 结果

2.1直肠肛管测压检查结果准确率为93.75%;钡剂检查结果准确率为84.38%,两项结果相比,直肠肛管测压明显优于钡剂检查(P

2.2 32例患儿直肠肛管测压检测结果与病理诊断相比较,假阳性率为3.1%;假阴性率为3.1%。钡剂灌肠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相比较,假阳性率15.6%;假阴性率15.6%(见表2)。

3 讨论

目前,随着肛管测压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测压设备的改进,直肠肛管测压在临床上已经成为直肠功能检查及疾病确诊的必备检查指标[4]。正常情况下,直肠内排泻物增多时,由于肠壁受到压力,其会将信号传递给位于肠壁间的神经节细胞,内的括约肌产生松弛,肠道内的容物下降,经中枢神经整合,启动排便功能,但先天性巨结肠疾病导致神经节细胞缺乏,反射链接被破坏,致使内括约肌不能产生松弛,粪便难于排出体外[5]。

传统的检验方法为直肠粘膜活检与钡剂灌肠检查,钡剂灌肠检查操作较简便,并且检查费用低,患儿家长乐于接受,但其敏感度差,易出现漏诊情况,特别是对特殊类型的先天性巨结肠诊断比较困难,会延误患儿的治疗。粘膜活检准确率高,一直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金指标,可是在检查时需要麻醉,并且有出血的危险,患儿家长不宜接受,加之小儿肠壁较薄,在活检取材时易造成患儿肠壁穿孔,使其在临床应用时,局限性较大[6]。

直肠肛管测压方法是在肠神经系统的内部完成,阻断程度只同反射通路的完整性有关,而与肠管病变长度没有关系,因此直肠肛管测压方法在诊断超短段型、短段型、全结肠型的先天性巨结肠病变时敏感度不受病变类型影响,检出率较高,并且直肠肛管测压方法属非侵入性操作,对患儿机体损伤性较小,加之其是从功能方面对患儿进行诊断,因此患儿家长与临床医生均宜于接受。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注意给予气囊注气时,要从小剂量开始,每次增加不可超过3ml,并根据患儿年龄调整增加的容量,避免假阳性产生。从本组病例看,直肠肛管测压检查结果准确率明显高于钡剂灌肠检查,这一结果提示,直肠肛管测压方法是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疾病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润芝,吴素芬,黄爱霞,等.不同年龄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肛管测压特点的研究[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0,22(6):27-29.

[2]金祝,刘远梅.直肠肛管测压在经改良Soave巨结肠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1,32(3):33-34.

[3]孙晓毅,余东海,李娜萍,等.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临床诊断与手术指征的确立[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0,31(11):18.

[4]王伟,贾慧敏,王一.直肠抑制反射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符合率的临床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2,11(1):13-15.

[5]樊长河.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医学,2011,31(11):126-127.

[6]王献良,郜向阳.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0):214.

上一篇: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下一篇:健康教育在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认知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