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周期性变化及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启示

时间:2022-09-20 09:25:42

通货膨胀的周期性变化及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启示

摘要: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术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在关于通货膨胀的各类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关于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的具体形式,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应如何对通货膨胀做出反应。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己经历了30多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国的物价水平也经历了多个周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周期性变化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历程,也反映出我国价格形成机制的动态变化,同时也承载着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每一次的通货膨胀周期的背景、成因以及经济市场上所受的影响都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周期性变化

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到2006年,中国并没有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但2007年开始,国际通胀压力骤然上升,通胀率开始逐月攀升。CPI从2007年4月份的3.0%一路上升到11月份的6.9%。但是2007年全年的CPI通胀率增长率仍然低于5%,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从国内看,这次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猪肉、粮食供应短缺造成的。从国际看,是由于我国石油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很高,美元贬值和原油期货的炒作带来的国际石油价格持续走高,对国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形成强大的助推力。这段时期,针对日益上升的通货膨胀率,在2007年至2008年5月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在2008年的前五个月累计上升达3.2个百分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升至16.5%,累计回收资金1.3万亿以上。政府将货币政策从宽松转为收紧,同时搭配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并对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进行调控。从这段时期的通货膨胀数据可以看到,通货膨胀率开始下降。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政府把侧重点放在了经济发展方面,货币政策转为较为宽松的政策,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重视通货膨胀。国务院常务委员会提出的“管理通胀预期”不仅为2010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定了基调,并且延续至今,这说明政府己经意识到民众的通胀预期对实际通胀的重要影响。由于经济危机影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货币政策在最近一段时期也保持相对宽松的状态。2009年中国新增贷款达到9.6万亿元,按照M1和M2计算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高达27.68%和32.35%,这为新一期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2009年底开始,国内CPI同比与环比均出现上浮的趋势。虽然根据统计数字所显示的我国的通胀水平相对以往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我们仍然不得不关注国内和国外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可能带来的通胀上涨的潜在压力。2011年,中国CPI全年增长4%。这一情况表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通胀水平趋于平缓。2012年CPI呈前高后低、上涨种类多、食品价格涨幅小等主要特征。有预测显示2013年的通货膨胀可能会是新一轮的起点。

二、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启示

由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并且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同样具有非对称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来调节经济。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由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水平具有非对称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当局政府在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来控制物价水平的时候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力度。并且应明确的实施该货币政策下与此相适应的通货膨胀动态机制,否则政策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2.由于广泛的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性,国民对通胀存在一定的预期,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虽然中国人民银行近几年也对我国国民通货膨胀的预期进行了统计调查,但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政府对通胀预期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统计范围也较窄。因此,政府应当提高对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视程度,在采用货币政策调节物价的过程中考虑到当期的通胀预期,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3.在货币政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考虑通胀预期的变化,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工具。比如,当国民通胀预期低于2.7%时,利率工具对通胀的控制力度就不是很明显,此时政府应当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通胀。但当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大于 3.8%时,政府应当慎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调节工具,因为此时短期的调节效果和长期的调节效果可能有相悖的现象,就短期而言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负相关的,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上升会对物价产生向上的压力。因此,从长远来看,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可能事与愿违。

4.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而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是货币政策传导是否顺畅的重要前提之一,它将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和效果。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一步加深经济市场化程度,优化市场结构及资金流通渠道,发挥市场经济在物价调节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凤良:我国通货膨胀动态和货币政策效果的行为宏观解释[J].管理世界, 2007,(03).

[2]谢 平 罗 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 经济研究, 2002,(03).

[3]赵进文 闵 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5,(02).

[4]王少平 彭方平: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非线性转换[J]. 经济研究,2006,(08) .

[5]张成思: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J]. 经济研究,2008,(02).

[6]欧阳志刚 王世杰: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与产出的非对称反应[J]. 经济研究,2009,(09).

[7]王永谊: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

上一篇:浅析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贸易收支平衡的关系 下一篇:浅析新《医院财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