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工作站与产学研合作

时间:2022-09-20 06:02:04

院士专家工作站与产学研合作

众所周知,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多年来亟待加强的一个领域,而院士专家工作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产学研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建立各类院士专家工作站近1500家,进站院士专家5000多人次,工作站覆盖内地除了和青海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能否成为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工作站模式对新时期产学研工作有何启示?结合近年来工作体会,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发展历程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由院士或知名专家领衔,外来的专家团队与企业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形式初创期。2003年中国科协年会在沈阳举行,沈阳市科协根据市委指示精神,抓住百名院士齐聚沈阳之机,首建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工作站,聘请刘大响等9名院士参与新型重汽燃机研发。在随后3年左右,沈阳以市政府挂牌方式陆续建立了25家院士工作站。同年,中国石油大学建立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这期间,这两种工作站与博士后工作站相比还只是发生在局部的新生事物。

机制探索期。2006年中国科协“七大”将“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科协重点工作之一。经调整,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和中国科协厂矿科协中心合并,新咨询中心联合地方科协,先后开展了一系列“院士专家地方(企业)行”活动。“院士行”一般是政府搭台,科协组织承办,企业不需要大的投入,开始参与热情较高。实践表明“院士行”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活动容易流于形式;专家在企业的时间过短,难以深入了解和研究企业问题;合作成效少。为解决这些问题,咨询中心经调研决定借鉴沈阳做法,2008年4月在南京召开部分地方科协会议,提出“由行到站”,以江苏为试点省,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探索长效机制,全国20多家与会单位积极响应。11月,江苏省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远东控股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举行了隆重的揭牌启动仪式。机制探索期明确了企业需求是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的前提,强调了专家团队的作用,提出了创建组织和举办活动的辩证关系。

快速扩张期。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引进外部智力资源开展“自主创新”对企业更为现实。各地的工作站试点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掌握了一些工作方法,也得到初步认可。中国科协领导在几次全国会议上对创建工作做出了指示。一时间,创建工作站成为各地科协新时期深化中国科协等四部门组织实施的“讲、比”活动、落实科技部等七部门下发的《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和有效形式。在2009年一年左右时间内,全国院士专家工作站数量就从年初的70家发展到近400家,2010年和2011年工作站数量同比增长都在30%左右。据中国科协重点工作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国已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284个,其中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1045个,进站院士专家4790人次。

制度完善期。为引导院士专家工作站健康发展,中国科协于2010年9月出台了《中国科协关于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指导意见》,十几个省市科协和一批地市科协单独或联合相关部门也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进一步推动了工作站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9月,全国已有20个省市自治区共出台各类院士专家工作站相关政策30个,其中科协单独发文的就有18个。23个省级以下单位共出台各类院士专家工作站相关政策28个。与政策配套资金的兑现,更是增强了企业建站的热情。江苏率先对通过考核的省级院士工作站补助100万元,浙江11个市都出台了扶持政策,给予每个市级工作站20~60万元的补助。一时间,一些还没有明确需求的企业也加入到争夺院士的行列。为推动政策落实,浙江省和中关村海淀园等地还专门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中心,对本地工作站工作进行指导、管理和服务。在外部规范的同时,很多工作站也在逐步强化自身制度建设,以求进一步发挥工作站的功能。

二、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作用

1.引领破解难题,形成创新成果

真实有效的需求是工作站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工作站提出的项目有的是企业急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有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专家特别是院士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相关技术领域的顶级人才,往往掌握了该领域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企业难题如果与进站专家团队的研发方向一致,它们就可能成为院士专家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的具体载体。工作站邀请院士专家进企业,发挥他们的统领作用,依托项目,制定规划,重点攻关,实现了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突破,成功研发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产品。据统计,2011年广东33家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就帮助企业完成123项重大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创造经济效益50多亿元。2012年,上海3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与院士专家团队签订合作项目72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18项,取得科技成果58项。

2.及时掌握信息,优化发展战略

信息获取的及时、准确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关键之一,特别是那些战略性的竞争信息对企业的战略至关重要。院士和顶级专家掌握行业前沿动态,拥有较广的技术信息渠道,清楚行业发展动态,企业家对市场需求有较强的感知和掌控能力,他们的沟通有利于企业的战略形成或优化。院士专家借助工作站可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方便、快捷和准确地把握企业的经济实力、生产条件、工艺特点等,可为企业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企业也可借助此平台,一方面及时了解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的研究专长、研究实力、科技成果及其应用前景、成熟程度等情况,另一方面委托专家专题研究产业发展路径和企业战略规划。有的建站企业家感觉和专家的一顿饭时间的交流就解决了困惑自己很久的问题。依托进站专家办的各类讲座和培训,更是扩大了工作站的信息传递范围。2012年北京市的38家工作站累计开展以专业性强、小型化为特点的各类交流近1000项。

3.培育创新团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人才是一个单位创新发展的首要资源,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才可能创建出一流的企业。实践表明,企业科技人员往往受环境制约,特别缺少参与行业前沿技术创新的机会。建立在科技人员身边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创造了条件。很多建站单位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筹建和运行过程中,依托重大项目,培育了创新团队;举办各类论坛、沙龙、讲座或培训活动,向广大基层科技人员传递最新科技信息;通过办班进修,也为企业培养高端人才打开了绿色通道。当然,这种人才培养是双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也在工作站项目中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目前,浙江省各工作站已培养出博士后、博士30多人,硕士50多人。2012年,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组织研发、技术交流及培训近4000人次。

三、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产学研合作上的创新

1.降低合作成本,构建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为薄弱,尤其是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需要“学(校)研(究所)”支持;“学研”机构特别是高校的老师们,往往距离市场比较远,很多人也希望通过开展产学研来增强科研的针对性。但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产学研合作本身并不能自发形成长效机制,而工作站可以降低产学研合作成本,推动合作由点及线到面,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延长沟通时间、增加沟通机会。

工作站内合作创新项目的产生和完成实际上仍是一种技术交易行为,通过工作站可以加深产学研各方在理解基础上的信任,促成技术交易达成和执行。这是因为:首先,技术在实现预期的绩效上存在着很高的不确定性;其次,相对于其他商品,一项关键技术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很有限;再者,技术的质量难评估、扩散难控制,技术交易过程中常存在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这些进站专家或通过他们介绍的专家和企业家之间在交流过程中建立起的信任为企业选择交易对象提供了支持。对于企业而言,专家特别是院士的能力和品行是重要的先验信息,据此选择可以显著降低技术交易费用。对于院士专家来说,理解信任也可以节省他们宝贵的科研时间。

2.产生了协同效应,增加产学研合作成功几率

协同创新可以降低R&D成本、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将技术创新成果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弥补创新资源的不足、获得规模经济等。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协同效应体现在“资源协同”和“文化协同”等诸多方面。

“资源协同”首先表现为院士专家和企业之间在实力方面的“强强合作”。院士和专家团队在研发上的实力自然不容置疑。建站企业一般是在地区经济或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规模以上企业。这些企业拥有水平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的研发团队,他们了解社会需求,能够为院士专家及其团队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保障合作项目的资金投入。“文化协同”体现在企业项目推进和企业创新文化形成等方面,“和而不同”是成功的工作站中进站专家和企业科技科技人员之间开展合作创新时的一种精神风貌。来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与企业科技工作者由于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合作处理技术创新问题时,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方面冲突比较多。大家同在院士专家工作站这样一个组织内创新,可以有效化解合作中的矛盾特别是潜在的利益冲突。

3.实现品牌互补,促进政产学研用共赢

品牌通常是指社会相关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程度,产学研合作平台既是隐性平台,也是柔性平台。在平台多元化的时代,院士专家工作站作为一种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将“院士”的社会美誉、企业的创新需求、区域的“人才战略”进行了融合,获得科技人员、企业、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广泛认可。

按照西方新产业组织理论,技术创新是一种追求利润的经济行为,产学研合作下的技术创新是企业需求、专家技术供给以及合作环境影响共同推动的结果。企业建站既可以表明企业的创新欲望,也间接说明了企业的技术实力,这对提升企业形象,增加无形资产很有帮助。从需求供给方来看,在目前社会诚信和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的情况下,能以知名专家领衔和地方政府见证的方式合作,参与专家的信心增强。而地方政府在产业升级的压力下,“招才引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为企业建立工作站创造良好环境是一个兼顾各方的手段。

总之,工作站作为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它通过在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这种柔性组织,为企业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将院士专家个人及其团队和企业法人之间合作关系明确化、长期化、机制化,有利于化解双方合作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冲突,提升技术交易的质量和效率,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受到多方的认可。未来,院士专家工作站有可能成为国家创新网络的节点,但目前它在部门关系协调、准入与退出机制、法律地位以及专业化服务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而它的品牌建设也要围绕绩效显示度和支持力度等方面入手,加强顶层设计,严抓中观协调,力促微观创新。

责编/万海滨

上一篇:基于ZigBee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设计 下一篇: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森林旅游发展分析